上周三(7月24日)下午,西安市召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政策措施解读新闻发布会,聚焦“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一主题,按照“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做大企业规模能级—开放政府应用场景”的基本思路,集中发布了3大方面9个政策文件,引人关注。
■ 图源:西安发布
针对数字经济发展,这次发布会提出了“开放政府应用场景”的西安模式。
而在这场发布会前一天,西安市数据局向社会公众发布了《2024年第一批信息化项目场景机会清单》(以下简称《机会清单》)。《机会清单》中,来自西安市各局办部门等不同行业领域的37个信息化项目的“项目机会”首次集中公开,同时还发布15个“场景机会”,利用场景开放、机会牵引,激发西安科技供给能力转化为企业培育和产业发展新动能。
相比于简单清晰的“项目机会”,“场景机会”的内涵还并不被人们熟悉。何谓政府应用场景?政府将如何为企业提供更多场景和机会?企业又将如何参与?
01
陕西是众所周知的科教大省,主要资源集中在西安,但与许多沿海省市相比,科技资源的产业化一直是短板。
在第二产业的“基本盘”——制造业领域,西安与同量级城市相比,工业总产值一直偏低,2023年,西安的工业总产值刚刚到达万亿规模,这不仅与上海等一线城市相距甚远,对比一些沿海制造业强市也有着相当差距——佛山在2023年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了3万亿。
据第一财经按照第二产业增加值数据梳理的2023年全国第二产业20强城市,排名第20的青岛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268.39亿元。当年西安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146.92 亿元,还有着相当的差距。
■ 图源:第一财经
西安尽管有着隆基等行业领军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体偏少,在许多产业领域,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因此经济数据容易受到行业波动影响。今年上半年,受到新能源行业低谷影响,西安第二产业增加值1831.78亿元,增长仅为0.7%。
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领域是西安人印象中的传统优势产业,但实际上,在这个领域西安与一线城市的差距更为明显。2022年,北京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而西安该领域的收入仅为2042亿元人民币左右,仅占北京的10%。在规模没有上去的同时,西安也缺少行业领军企业——尽管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等高校为行业输送了无数人才,但本地始终没有诞生行业领军企业,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北京、杭州、深圳等城市聚集了阿里巴巴、百度、字节跳动、腾讯等全球知名软件和互联网巨头。
西安软件企业的生存现状也值得关注,相关信息显示,西安软件企业平均寿命不足三年,行业内部竞争激烈,创业环境的不稳定性导致企业生命周期短,新旧交替频繁。
信创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西安虽在部分领域有所突破,但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上仍存在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像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软件工程等领域的科研能力突出,尤其在数据库研究方面成果丰硕。然而,这一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工业软件和信创软件的产业优势。
据《2023年西安信创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西安在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操作系统等关键领域,尚未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本土企业。今年6月12日,武汉的达梦数据成功登陆科创板,上市当天,达梦数据便以310.00元的开盘价、260.32%的盘中最高涨幅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焦点。达梦数据前身为华中科技大学数据库与多媒体研究所,后成功改制发展壮大,如今已成为“国产数据库第一股”。
可以说,西安在制造业和数字经济领域拥有科技供给能力和潜在的竞争力,但也面临着与先进城市在规模、技术、产业链完整性上的差距。面对全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西安的压力显而易见。
02
7月16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西安市以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发展重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接下来三个方面的工作任务:推动硬件制造业突破发展、促进软件产业量质提升、推进产业创新中心发展。这三点任务切中了眼下西安先进制造业和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的现实问题,通过“开放政府应用场景”进行“场景驱动”则是实现这些任务目标的核心路径。
《方案》提出的背景是,随着数字政府建设的深入推进,催生大量数字基础设施升级换代及应用软件迭代更新的建设需求,这些需求成为数字经济产业升级发展的动力。
在过往,政府的信息化项目需求被许多软硬件厂商视为珍贵机会,但由于缺少统筹和引导,这些需求机会要么被一些外地行业巨头公司获取,要么分散在各局办部门行业领域的大量本土中小企业。大量的本土订单未能在本地有效转化为具备行业竞争力的产业链,也未培育出自西安生长壮大的龙头公司。
数字政府建设仍在产生庞大的机会需求。7月24日的发布会明确提出要对这些机会需求进行更好的“统筹”——包括锚定重点产业方向、开放重点应用场景、发布项目场景机会清单。
“项目机会”统筹的是相对成熟成型的来自西安市各局办部门等不同行业领域的37个信息化项目,这37个项目实际对应了37乘以N个参与机会。企业可通过查询技术方案,结合自身能力,评估参与方式,可选择承担项目总体集成,也可选择参与部分具体功能开发。
从通知文件看,企业可以评估自身能力和优势参与其中,但项目推进和分拆如何避免形式化仍是后期要关注的重点。
“场景机会”则着眼于通过开放部分政府应用场景,推动先进技术落地,形成面向未来的产品、应用和产业,第一批《清单》中发布的“场景机会”包含数据采集分析、智能终端制造、应用场景挖掘等方面的技术和产品需求。倡导鼓励企业结合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优势,在视频智能分析算法、AI大模型、智能终端等领域开展前沿技术研发、硬件产品制造和应用创新。
比如说,《清单》在“数据采集分析”方面提出了一项“交通出行数据分析大模型设计场景”需求,其具体内容为:鼓励市场主体、科研院所,依托城市交通动态、静态数据资源,研发交通出行大模型,共同挖掘出行数据蕴含价值,丰富一体化出行服务产品,满足“交通+”多服务场景需要,政府可为参与方提供的支持是交通数据资源和数据处理工具。
“场景”源于文学、影视、戏剧,意指事件、故事在小说、影视、戏剧作品中发生的空间情境,或构成的具体画面。2017 年前后,随着一批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找准应用场景实现快速成长,“场景”的概念迅速获得了广泛认可,并成为企业推动新技术落地的重要手段。当前“场景”尚未形成统一概念,一般认为是指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实际应用的具体情境或环境,核心是将新技术的应用创意,运用于解决真实具体的“小切口”问题上,实现技术、商业和治理的多赢。
随着场景内涵的丰富,也衍生出来了场景创新、场景应用、场景开放、场景招商、场景革命等一系列概念。在以新兴产业布局的新赛道中,数字经济发展正逐步脱离传统发展模式的框架,转向以场景驱动为核心的新范式。这一变化被广泛认同为行业趋势及发展方向,促使多个地区开始重视场景应用在推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上海和深圳等一线城市,早已将场景驱动纳入其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通过打造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加速了新技术的落地与商业化进程。西安也正在走出自己的场景驱动模式。
■ 图源:西安日报
03
当前国内场景创新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从各地实践来看,发布场景机会清单是启动场景创新工作的第一步,国内其他城市比如重庆、成都等地曾多次发布过机会清单。
需要理清的一点是,机会清单是起点而非终点,不是简单的招商项目。本质是以场景需求这样的小切口为驱动,最终去牵动市场,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本地数字企业,带动以智能终端产品为核心的集传输、软件、算法为一体的产业发展。
对于西安来说,发布机会清单虽然是已经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但这步要走的真正有效,后面还有大量的工作。本次清单作为“首次”发布,或多或少会面临其他城市同样存在的“存量思维”特征——部分项目是面向已知需求的研发,未来如何更多的面向未来生活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主动策划创造场景,还有很多路要走。
近几年,各个城市都在成立自己的数字集团。根据公开信息,近年来,全国各地已有多个省市成立了数据集团或类似机构。比如湖北数据集团有限公司于2023年6月成立,营业范围包括互联网数据服务和大数据服务等。成都数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23年7月成立,营业范围包括大数据服务和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等。
今年5月,数字西安技术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字西安集团)组建成立。
数字西安集团在西安以数字政府建设牵引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中扮演什么角色?带着问题,我们在发布会现场跟数字西安集团相关负责人简单聊了一下。
贞观:发布会提出了以数字政府建设牵引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这个模式下,数字西安集团的具体功能定位是什么?它将如何发挥作用来支持这一新模式的实施?
负责人:西安市成立数字西安集团,是按照‘一局一公司’的架构全面支撑和服务好市数据局工作,在数字政府建设上做好底座建设与服务支持,在数字经济发展上促进技术和资源的有效整合。
此次在协助市数据局按照新模式推动全市数字经济发展工作上,我们的重点是做好技术场景研究和资源统筹配置工作。
在场景研究方面,主要聚焦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中各领域的基石场景,组织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共同针对这些场景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场景的业务承载,研究技术选型,开展产品验证。比如在智慧交通领域,我们正在组织长安大学、上市公司以及科研机构共同研究智能灯杆应用,如实现智能信号灯控制、实时路况预测等。
按照场景研究结果确定技术产品路线的基础上,我们协助市数据局发挥好统筹作用,选择有核心能力的企业和相关资源共同参与其中,并对这些资源做合理化配置。
说到底,数字西安集团就是要通过场景研究和资源统筹配置发挥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把陕西的科技供给能力释放出来,促进企业的引育和产业的发展,而非传统意义上直接参与行业系统项目,这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与此同时,数字西安集团还会重点支撑好我市统一云网数算底座的建设和服务工作。在此过程中,会逐步构建起一系列的核心能力,包括技术研发、一体化运维以及数据运营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