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排联启用的两项新规引发了排球界的广泛关注。这两项新规,一项放宽了 “连击” 判罚,另一项则调整了接发球站位规则。原本严谨的排球比赛规则突然发生这样的变动,不得不让人思考,这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影响?对于中国女排而言,又会带来怎样的变数呢?
先来看放宽 “连击” 判罚的规则。新规规定,除非是明显的连续触球,否则不再吹罚 “连击” 犯规。如果球通过连击过网,比在传球时出现这种情况,不会被判罚;但要是连击动作出现在进攻性击球,如扣球中,还是会维持原判。这一规则的改变,看似是给球员们更多的发挥空间,可实际上却给裁判留下了极大的主观判断空间。
在激烈的女排比赛中,球的运行速度极快,很多时候球员的击球动作瞬间完成。对于一些模棱两可的 “连击” 情况,不同裁判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判罚。这就好比在一场关键比赛中,中国女排的一次进攻,球员可能因为救球动作稍显慌乱而出现疑似连击,此时裁判的判罚就可能直接影响比赛走势。如果裁判倾向于某一方,完全可以利用这一模糊的规则做出有利于该方的判罚,这无疑增加了比赛结果被人为操控的风险。
再说说接发球站位规则的调整。接发球方必须在裁判鸣哨时保持正确轮转站位,不过在鸣哨后、发球击球前,球员可自由移动换位且不构成轮转错误。这项规则将在 2025 年国家联赛(VNL)和世锦赛试运行。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为了增加比赛的战术灵活性。但仔细想想,在发球前的这段时间里,比赛两边场地都在发生位置变化,这对发球方和接一传的一方都会造成很大的干扰。
另外,这些发球前的合理移位,也会给裁判造成一定的干扰,会让裁判放松盯防。这就给了一些球队可乘之机,可以通过不正当的站位调整来获取优势。而裁判由于规则的模糊性和实际操作的难度,很难做到完全公正地裁决每一次站位情况,这也为比赛带来了更多人为操控的可能性。
对于中国女排来说,这些新规无疑让比赛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在国际赛事中,裁判的判罚往往对比赛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以往的比赛中,我们就曾因裁判的一些有争议判罚而吃亏,如今新规实施,这样比赛人为操控空间越来越大这种风险似乎变得更高了。网友们,你们对此又有怎样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