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一个采访,主持人问嘉宾(嘉宾是一位文化学者):你如何看待文化自信这一概念?
嘉宾答道:我所理解的文化自信很简单,那就是知晓自己文明的来处并矢志不渝地把它传承下去。
文化、文明这种东西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起到的更多是心理方面的精神鼓舞作用,但这股力量却仿佛有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惊人效果。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到底是文明推动我们这个国家不断向前发展进步还是国家赋予了文化更丰富,更深层次的内涵呢?
英国颇有威望的马丁·雅克教授声称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是否有道理?国家和文明两者之间又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01 国家与文明的关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是现在时常萦绕在我们耳边的一句话,这句话的精髓在于“复兴”二字,毕竟并不是每种文明都可以用复兴来形容。
比如和中华文明一样具有几千年悠久发展历史的古罗马,古希腊文明,它们想再次得到发展就应该是崛起。
或许很多人不太明白复兴和崛起之间的差别,崛起简单来说是一个从有到无再到有的过程,而复兴是从有到衰弱再到重振雄风的过程。
正如我们的中华文明,从形成之日起到现在确实遭遇了不少的迷茫,困顿甚至是休眠期,但它一直从未中断过。
就像我们国家这头东方雄狮一样,正在逐渐苏醒并随时准备迸发出更大的力量。
但到底是这股潜在的文明力量带动了国家的发展?还是国家的发展唤醒了蛰伏已久的文明?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国家和文明之间的关系呢?
学者何信全曾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不是文明控制国家,而是国家控制文明。”他觉得文明只是组成国家的一部分,是国家间追逐利益的一个工具罢了。
文明有时候确实有加剧和缓解国家间矛盾的作用,但说到底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始终都是国家,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文明和国家之间确实没有固定的函数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民族国家开始以文明标准来界定国家认同感和利益。
文明类似或相同的国家总能看到彼此之间的共同利益,从而迅速结成盟友,而文明不同的国家看到的更多是利益冲突,也容易因此变成敌人。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之间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每个国家群体又是由不同的历史、宗教、文化等要素组成的,但不可否认这些群体的最高形式就是文明。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某弹丸小国总是碰瓷我国,非要把我国的传统服装,美食,甚至是诗人节日都要全盘篡改继承。
虽然文明不具备国家的功能,起冲突的只能是国家而不是文明,文明方面的差异冲突充其量只会让国家陷入混乱,分裂的状态,远远达不到消亡的程度。
但文明冲突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也就是说这种冲突可大可小,可深可浅,可以是双方唇枪舌剑,无关痛痒的拌嘴吵架,也可以延伸到政治,经济方面的殊死搏斗。
所以,文明的力量不容小觑。
很多人都习惯把西方国家和东方国家放在两个对立面,其实西方国家和东方国家之间处理问题和看待事物的差异不同虽有利益纠葛因素在里面,但更多的是彼此价值观,文明背景不同使然。
最为显著的差别就是西方国家倡导个人主义,因为西方国家政府机构没有那么协调严谨,在这种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下绝大多数西方人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由英雄主义思想。
记得在吴京的电影《战狼》特别火爆的时候,不少吹毛求疵的观众纷纷指责影片内容太过英雄主义,觉得吴京在里面以一当十的角色设定不太切合实际。
但是当我们看到一些非常燃、非常劲爆的美国英雄电影时却觉得这样类似的剧情合情合理,毫无违和感。
说到底这就是中国人内心过于注重集体力量的一种潜在体现,也是中西方人思想差异的具象表现。
国家形象是其内在文明的一种外在体现,而内在文明又是国家生生不息发展的精神力量来源,所以说,国家和文明是相依相存的,两者谁也无法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02 中国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都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过去很多古老而珍贵的历史文化虽然已经消失在了大浪淘沙之中,但它们创造出的辉煌与价值不可磨灭。
比如我们最为熟悉的玛雅文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这些广为称颂的悠久文明为何消失,它们经历了什么我们只能从史料上略知一二。
但值得耐人寻味的是,和这些文明拥有同样资历的中华文明却发展至今,这难免引起无数学者对于中华文明的好奇心。
文明得以传承发展的标准是什么?中华文明又有何特殊之处?
中国历史和文化得以保留传承的原因一直是国内外众多学者非常关注的话题,这其中就包括英国著名教授——马丁·雅克。
在马丁·雅克教授看来,中国现如今所取得的成就与地位都不是让他最为惊叹的,他觉得中国最伟大最令人敬佩的地方是中国文明可以延续整整五年多年。
五千年后的中国竟然还可以涅槃重生,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这是何等奇迹般的存在啊!
马丁·雅克一开始只是一位中国文明的崇拜者,在遥远的西方靠着一本本中国历史文献来探究了解中华文明。
同时中华文明就像一个无穷无尽的宝藏一样,一直吸引着马丁朝更深更远处探寻。
马丁·雅克越往深了了解,就越觉得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从心底里对磅礴浩瀚的中华文明肃然起敬。
马丁·雅克之所以称中国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实际上指的不是国家本身,而是国家背后那薪火相传,从未浇熄中断过的中华文明。
纵观华夏乃至全世界发展史,沧海桑田,潮起潮落,多少朝代国家更迭交换,只有中华文明如同定海神针一样屹立不倒,永远朝气蓬勃,蕴含巨大生命力。
多少灿烂辉煌的古文明都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土崩瓦解,面目全非,纵然冠之以“古”字也挽救不了其落败的内涵。
而中华文明能够遗世独立,脱颖而出靠的不仅是丰富的内涵,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自信同样赋予了中华文明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电影《流浪地球》就很好地展现了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和千百年以来植根于中国人心里的“文化自觉自信”思想。
当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面临危机之时,其他国家民族的人第一反应是放弃地球再重新开辟一块新的居住地,而中国人心心念念的都是如何拯救我们的地球。
每一种文明都有其优点和长处,但毫不谦虚地说只有中华文明是最特别的。中华文明神奇就神奇在它不仅可以一直延续下去还可以与时俱进不断强化发展。
我国从清朝时期被西方列强的侵略剥夺中挺过来了,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中逆天改命,也从建立新中国初期的贫苦夹缝当中存活了下来。
直至今日,成为任何国家都不容也不敢忽视和欺辱的东方大国。
支撑中国人一路披荆斩棘,屡屡创造奇迹的正是有着深厚积淀的中华文明,是它赋予国人力量,让国民团结一致,是它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自豪感,认同感。
文明不一定要被挂在嘴上时常说出来刻意炫耀,也不一定要被编撰记载在历史书册上供后世敬仰。
重要的是它需要体现在每一个国人潜移默化的行为举止当中,成为国人难以磨灭的特质之一。
03对文明本身的思考了解了文明和国家的关系以及文明的伟大之处以后,我们不禁要把目光放到对文明本身的思考上,什么是文明?它从何而来?对人类的发展又有何意义呢?
很多人其实不太理解文明和文化的差别,这两个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混用的,两个概念相互联系却又有着明显差异,他们一个强调文的“化”,一个强调文的“明”。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文化强调的是道和人类各方面生活的联系,而文明代表的是人类社会和原始野蛮状态的不同。
文明是文化的高等形式,文明是在文字出现,城市建设形成之后才产生的,是对人最高的文化归类,与野蛮是两个极端的反义词。
“天下文明,视远惟明,有文才明,文以显道”,文明和文化都不可避免影响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同时二者也是真善美多维度的。
文明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个全新阶段的产物,文明主要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类。
文明的另一个重要性在于它在更高层面上很好地区分了人与兽,因为从人类学和物种分类上来说人也是动物的一种。
可正是因为文明的产生让人脱离了动物与生俱来的野蛮行径,粗糙的生活习性,用人类固有的聪明才智建立了相对较为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但是在各民族之间历史背景不一,地域条件不同等诸多客观因素影响之下,导致了中西方文化习惯和思想上的巨大差异。
比如前面提到过的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不同排序,中国人倡导有国才有家,更看重集体,家族,国家利益,觉得舍小家为大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可是西方人追求人权,崇尚自由,凡事都以保障个人利益为先。
这也间接导致了很多西方人更喜欢独居,而我们中国人则偏爱以家庭为单位群居。
再比如双方之间迥然不同的科学观,中国人更加注重先人留下来的经验教训,可是西方人则明显注重理论实践,赋有极强的探险精神。
这些文化上的巨大差异都是各自国家民族在历史沉淀当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早已深深植入民众内心,彼此没有好坏优劣之分,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顾名思义,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共性统一,在历经时代发展和一代代思想家丰富提炼之后成为了一种高水平的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
文明与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当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个人的进步需要文化的滋养、哺育。
社会的发展需要文明作为强大推动力,国家的强盛同样也离不开文明精神的支撑。
小结文明与文化听起来像一个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而国家则是一个相对具象的概念,有形有体。
或许中国真的像这位英国教授所说的,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但那又怎么样呢?
不管是国家也好,文明也罢,中国人骨子里对于自己国家和几千年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都是永远不会变的,而且这份真挚热烈的情感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浓烈。
无论是文明构造了国家,还是国家给予了文明安身立命之所,要坚信,我们的中国和中华文明注定会在历史长河当中生生不息,屹立不倒,薪火相传,再创辉煌。
参考信源〖1〗曹卫东,张广海,《文化与文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2〗彭秀彩,《国家、利益与文明冲突——评学术界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误读》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8
〖3〗吕春瑾《文明冲突论对文明的误读》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