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收割机”1篇阅读理解挖出16题,搞懂至少掌握7种题型

君达阅读理解 2024-10-11 04:12:56

少明阅读理解

#2001篇

走近芦苇

陈所巨

①清寒的早春,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丝丝地割人。 

②滩上有一大片芦苇,大概可以称为芦苇荡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芦苇就被人砍了去,或当柴烧,或作造纸原料。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片芦苇没有在秋天里被砍去,就这样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之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  

③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泥土,在那里顽强地越冬,如那些同样在泥土中越冬的小动物。生命的顽强在于有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它不必告诉别人,它必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秘密。

④但芦苇毕竟真的变得苍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  

⑤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就像那些无可奈何的芦苇一样,我们经历过,也可能为此沮丧过。我们同样在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的时候,裹紧身子,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或许我们的`外在形体也确实被改变了,褴褛和枯衰了,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们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我们失去些什么,得到些什么呢?我们无疑是战胜了,保住了我们的本性与本质。我们无疑会为此庆幸,为此作为胜利者而越发目光敏锐、坚定不移、信心百倍。  

⑥走近芦苇,想跟芦苇说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脚下泥土松软,头顶阳光充沛,泥土与阳光都是春的样子了。芦苇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种亲近?生命的亲近,身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或者另外一些我们尚且弄不明白的思维的和行为的亲近。我们同样在越冬之后,带着褴褛和枯衰走进早春的,在没有欢呼和荣誉的寂静之中,在容易被遗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误解和鄙视的目光之下,我们是不是由衷地涌起一缕无可奈何呢?也许不会,这时候的我们已经因经历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宠辱不惊了。我们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和崇高之处,我们还需要那些烟云一霎的掌声和鲜花吗? 

⑦脚下松软的泥土弹跳着,暗示我行走的节奏。我便感觉到了我的轻盈和愉悦,一种解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与愉悦。这是一种越冬乃至更深层次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涅槃的过程,也是自我解脱、自我净化的过程。我们经历过,战胜过,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了。也只有在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了理解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事情。 

⑧猛然地发现脚下泥土的表层有些异样的东西,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锥,那是芦苇的笋尖,那是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尖锐的宣言,那宣言同样是强大的、无可置疑和不可抗拒的。那就是生命,那就是新生的思想和人生方式,那就是我们从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苍老的芦苇就要倒伏下来,代之而起的将是更加年轻的欣欣向荣的强大的阵势。 

⑨我知道这才是必然,才是世间万物历尽苦难生死更替的本质。

选自《品味书香》  

1. 分析开篇的作用

2.读了第2段,分析一下寒冷征服改变了芦苇什么?  

3.在第2段里面,你能看出芦苇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本质的东西是什么?

4.文章第②③段中,作者用第二人称来称谓芦苇有什么作用?

解题小策略

散文,小说中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第一人称作用:1.亲切,使所叙述的事件更加真实可信.2.便于直接面对读者.。

第二人称作用:1.具有亲切感,便于直接对话.2.增强语势,便于抒情.。

第三人称作用:1.不受时空限制,自由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2.深入地表现任何人的内心世界(全视角).

5.第4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6.第4段中“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一句中,为什么要用“似乎”一词?

7.第5段划线句有什么作用?联系第④⑤两段,说说“芦苇”和“人生”的“无可奈何”分别具体指什么。

8.把第6段改成陈述句后比较表达效果

9.第7段中“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了。”一句中的“我”应如何理解?

10.本文结尾提到芦苇笋尖的新生和苍老芦苇的倒下,意在向人们说明什么?

11.第8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12.理清全文思路,简要回答作者是经过哪三步“走近”芦苇的?

1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走近芦苇”涵义的理解。

14.选文在抒写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中,多次提到泥土,试分析文章中作者写泥土的用意是什么。

15.这是一篇以芦苇为题材的文章,但它不仅仅写芦苇,而是既写芦苇又写人生。请分条回答作者从芦苇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

16.明代翰林学士解缙有云“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而作者笔下的芦苇却又另一番样子,试分析两种芦苇有什么不同。

答案

1.开篇:运用环境描写,“割”字准确生动写出风的凛冽寒冷,说明春寒料峭,交代了芦苇所处的环境,与下文芦苇的顽强形成对照,衬托出芦苇的顽强意志。

2.寒冷征服改变了芦苇的外在形象。 

3.芦苇生命中最重要本质的东西是生命的顽强。

4.便于作者抒发感情;面对面地倾诉,表达作者对芦苇的理解和亲近。

5.结构作用:承上启下,紧承上文对芦苇的生存境遇的描写,引起下文“我”对人类生命意义的思索。

6.从“枯叶”“枯干的芦花”看是“无可奈何的模样”,但从“本性”看并非如此。

7.承上启下,分别指芦苇无法抵御寒冬的征服和改变;人生被岁月和生活征服和改变。 

8.答:改写后问号变成句号,设问句和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语气平淡,情感抒发平缓,逊色好多。原文段多处使用一般问句、设问句、反问句,引人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意味深长,情感抒发较为强烈。可见,合理运用问句,从表达效果上一般要好于普通陈述句。

9.这个我是经过自我解脱,自我净化,守住了自己善的本质的我。

10.文章意在说明岁月和生活的磨难能够改变生命的外在表现,却很难改变生命的本质。

11.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那是”“那就是”两组排比,增强了气势,突出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芦苇的笋尖”比作“宣言”,揭示了芦苇的象征意义(或比喻意义),深化文章的主旨,由对人类个体生命的思考,上升到对人类的感悟。

12.(1)感受芦苇的外在形象;(2)理解了芦苇的生命内涵;(3)由物及人,感悟生命的本性、本质和人生哲理。

13.指靠近滩上那一片客观存在的芦苇;也指作者从芦苇的外在形象去探究芦苇的内在精神。这种走近,不仅有躯体上的亲近,更有生命和心灵的亲近或思想和行为刹那间的亲近。

14.自然界的泥土对于芦苇来说是滋生地;对于小动物来说是庇护所。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是拯救心灵的泥土。写自然界的泥土和人的心灵的“泥土”,使文章形象地表现生命战胜严冬,走向新生的主题。

15.(1)感悟到外部环境力量的强大;(2)生存困窘,人生有许多无奈;(3)认识到固守人的本性,要有不屈服于恶劣环境的顽强精神;(4)领悟到人类需固守本质与本性,才能不断传承和发展;(5)要有积极乐观的人生信念。

16.①外形不同:解缙笔下的芦苇是头重脚轻,作者笔下的芦苇形态是枯衰与褴褛。

②生存环境不同:解缙笔下的芦苇生长在墙头上,没有厚实的根基;作者笔下的芦苇生长在泥土中,以厚实的泥土为根基。

③作者的主观感情不同:虽然都在借物喻人,但解缙是借芦苇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徒有虚名,夸夸其谈的人;作者借芦苇赞美那些能够抵御岁月和生活的磨难,具有不屈服恶劣环境能够固守人的本性和顽强精神的人。

0 阅读:6

君达阅读理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