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宝玉走“正路”,王夫人、宝钗、袭人全倒霉!甚至贾府要陪葬

南山橘暖红楼 2024-02-18 00:05:25

大家好,今天说一个古早的话题,因为长期以来总有各种踩贾宝玉的观点,要给袭人、宝钗、王夫人说话,嫌弃宝玉不走正路、不肯承担家族责任,总爱在女孩堆里厮混,也毁了姐妹们的名声,真是一无是处,活该没有好下场,甚至把贾府灭亡的原因都扣在贾宝玉脑袋上。

所以今天就来开个脑洞,看看假如贾宝玉一本正经走“正路”会有哪些可能?其实到时候最倒霉的就是王夫人、薛宝钗、花袭人,甚至整个贾府都要跟着陪葬的。

一、学习上:贾宝玉爱读书,积极科举,有人欢喜有人忧

话说古代的科举考试一般是认为源自隋朝,当然可能更早一些,这是一种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官宦权贵家的子弟亲友要当官,世袭、荫封、举荐都是很普遍的途径。

古代的科举制度主要面向的是社会上的中、下层百姓,宋真宗曾写过《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首诗歌一看就是为了激励那些古代出身一般,但有才华的读书人们积极参加科举入仕,以此获得官僚身份与平民难以企及的财富与权力,又能为国家和皇帝效力。

也可以再说的俗一点:古代参加科举的很多读书人想要的大多都是光宗耀祖,封妻荫子,升官发财,比如范进中举后立马获得许多官宦士绅赠予的财物甚至房产,又比如“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俗语。

但是咱们看看:黄金屋、千钟粟、车马、颜如玉,这些东西哪一样是权贵四代贾宝玉没有呢?他一出生就掌握了这些古代顶级优质资源,什么都不缺。他的祖宗宁荣二公荣耀已极,他自幼就是权力“世袭制”的受益者,他不仅享受到了权力带来的荣华富贵,还看到了京城里、家族中,权力滋生的腐朽黑暗。

所以,书中贾宝玉他作为一个心地纯良的贵公子,他不追求权力,不想同流合污,没有仕途经济的青云志,甚至骂仕途经济的那些人是“禄蠹”其实容易理解的。

但是既然要开脑洞,咱们就让贾宝玉来做一把工具人呗。

假如《红楼梦》的男主角贾宝玉从小就爱读圣贤书,抓周抱住了四书,两岁背论语,三岁读大学,四岁吟诗,五岁做赋,六岁刷完四书五经,七八岁就能写一手漂亮的八股文,十岁上轻松考个秀才,打破他哥贾珠的记录。每天也不用父母师长督促,就是废寝忘食,一心扑在学习上,踌躇满志准备当该朝年纪最小的状元郎,《红楼梦》里的司马光。

那么,贾宝玉这位勤奋努力的少天天才,年纪最小的秀才一定会名满京城,甚至名动天下的,甭管他能不能靠上进士,反正从他的出身以及他的功名来看,肯定会先成为一个名士。。

到时候最高兴的人应该是王夫人,宝玉可不就是是贾珠2.0,有这么懂事的好大儿何愁晚年不能封个一品诰命呢?只怕满金城里的官宦贵妇都要来问她讨教育儿经验了,老王实在是做梦都能笑醒的。

可是如果贾宝玉真的成了这样,薛宝钗和花袭人就未必得到好处了。

贾宝玉还可能陪薛宝钗说说笑笑吗?不能啊,因为宝玉现在满心都是学习,没有心思和姐姐妹妹一起玩,宝钗早上来打卡他已经上书房了,中午来打卡他在书房午睡,不回来的,晚上来打卡贾宝玉不是在写作业读书就是已经睡着了,总不能真的不走,替大丫鬟给他磨墨守夜吧?

贾宝玉还哪有时间去梨香院?就算去了,薛姨妈把他往宝钗的屋里推,宝玉也会立马正色道:“男女有别,还是请姐姐出来说话。”那薛宝钗还怎么当他面解扣子?

莺儿要是敢来一句:“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当场拉下脸来教训:“圣人曰非礼勿言,你这小婢怎敢胡言乱语,败坏我的名声和你家小姐的清誉,真是放肆,好生没有家教”。这不就更尴尬了?

就算薛宝钗在贾母屋里羞笼红麝串,露出雪白酥臂,贾宝玉一看立马就捂住眼睛别过头:“真是伤风败俗,姐姐还请自重!”,薛宝钗会不会当场羞死?她要是再去宝玉卧室里午睡的床上坐着绣鸳鸯,宝玉那不得一个鲤鱼打挺蹦起来吓得裹住蚊帐立刻飞奔出二门避嫌去?

那贾宝玉还有空和袭人偷试云雨情,腻腻歪歪吗?也不会的!就算袭人别有用心的问他“你梦见什么故事了?”宝玉也会横眉冷对:“关你p事?什么也是你能瞎打听的?起开!别趴我床上,垫子底下还有两张试卷我得抽出来赶紧做完。”

他课业繁重,每天除了睡觉根本不回内宅,下午放学回来,给贾母、贾政、王夫人请安一圈,还要写作业读书,然后洗洗刷刷倒头就睡,说梦话都是“之乎者也”,哪有别的旖旎心思呢?就算他有,王夫人也得给他掐死蠢蠢欲动的小火苗,毕竟这是最后一个小号了,还这么有盼头的样子,更不能让红颜祸水给毁了。

所以如果贾宝玉真的认真读圣贤书,走“正路”,一本正经的生活,刻苦用功起来,薛宝钗和花袭人肯定会不高兴的,因为资质平庸,各方面条件都不出挑的她们就没大有机会走捷径,使用歪门邪道攻略宝玉了,这不完了么!

而最大受益人很可能是秦可卿姐弟俩,因为贾宝玉这么出色,贾政肯定给他单独聘请最好的家教,到时候秦可卿再把弟弟推过来做陪读,宝玉最多只能和秦钟亲近一下。

贾宝玉这么积极上进,贾政和贾母估计是又开心又担忧,甚至有些畏惧的。因为贾宝玉不是贾珠,也不是任何一个古代一般的权贵官宦公子,他可是衔玉而生,自带祥瑞,名满京城的“吉祥物”啊。

在古代这种异常的瑞兆,天象等等古代是非常受帝王重视的。什么天上频繁出现彩虹,谁的孩子从小屁股上长了72颗黑痣;谁家孩子自幼手长过膝,耳朵垂到肩膀上;天上那颗星星忽明忽暗,哪颗星星忽然不见;哪里有只母鸡变公鸡,谁家下了只俩头的羊羔;谁家捕获了一只纯白的小鹿等等……很可能都会被拿来和国家大事联系起来。

而玉在古代可是权力的象征,河水里捞出块玉石刻着字还被附会成预言国事兴废呢!像贾宝玉这种能从娘胎里带来一块刻着字的美玉,这在皇帝看来就是显眼包中的极品,重点关注的对象。

因为古代皇帝号称是天子,老天爷降下祥瑞,天上掉下块“通灵玉”没送给天子,却送给了贾府是几个意思?再说了,正常人谁会相信王夫人能出一块刻着顺口溜的五彩晶莹通灵玉?

偏偏贾府还四处张扬,给这个孩子甚至取名就叫什么“宝玉”!写了名字,大街小巷的贴去!

古代皇帝玉玺才是宝玉好不好?什么“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这句话翻译一下,你看和那句“万岁万岁万万岁”像不像的?传国玉玺上刻的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天底下还有这么巧的事儿吗?

只要皇帝不是司马衷那个智商,都会怀疑贾宝玉的出生是贾府要搞事情的。

如果这个衔玉而生的贾府小子是个废物,那倒是还不足为虑,可以暂缓收拾甚至不收拾贾府。但是这个小子居然是个天才,还一门心思的读圣贤书,考科举,准备为官做宰,仕途经济,争权夺利,八面玲珑,声望满全国,宾客遍天下。

所以,我们可以猜一猜皇帝,或者皇帝的智囊团们,或者是贾府的政敌们,他们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就算皇帝暂时没有行动吧,当如此积极上进的贾宝玉就去考举人进士的时候,古代权贵子弟科举也是有很多门道的,多半不至于真的去硬拼才学。以贾宝玉的家世、才华,很可能会跟王维差不多,走个过场,有了某个大人物的助推,轻松就能获得功名,就算像八股取士拼文章,那是一种特殊文体,所考内容也大多是以四书五经中的语句为题,让考生去分析引申,以贾宝玉的天资加上努力,应该也是可以做好的。

总之就是贾宝玉这种家世和天分,一旦他积极努力的上进考科举,这种事儿皇帝可能是想拦都拦不住的,不止拦不住,还得配合一下子。毕竟王子腾都给了兵权,元春都封了贵妃,贾敬也中过进士,再给贾宝玉一个三甲也不是什么大事儿。

因为古代的很多皇帝,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没有那么之所以经常猜疑这个,忌惮那个,就是因为有时候皇帝还真容易就成了个“寡人”,经常是要受制于一些权贵和门阀大族的势力。

科举制度诞生之前,甚至兴起的几百年里,官员的选拔任用也多是被权贵大族控制,贾宝玉这种贵公子想做官,想走科举路线,权贵阶层当然是支持他的,这倒不是因为贾府脸大,也不是贾宝玉有多大的本事,而是他们是利益共同体,贾宝玉既然这么积极的要出头,他们为什么不支持一把,收割一波人情,谋取更多利益呢?

这也是很多朝代的殿试,皇帝必须要亲自主持的原因,就是想尽可能的招揽天下贤才成为天子门生,为皇帝所用,而不是成为哪个权贵的门下。

二、事业上:贾宝玉做大官,薛宝钗倒大霉,整个贾府可能都要陪葬

虽然贾府的爷们前几辈“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比如贾敬中了进士却去修仙,但是这不代表贾宝玉当不了官儿。

毕竟他如此上进,才名远播,又积极科举,京城里旧勋贵集团大力支持,什么庆国公、北静王、南安王等都照顾他,眼看着有了功名,又一门心思想为国为民的效力,那皇帝不管是看在功臣世家的面子还是贵妃元春的面子,都不好明着压制贾宝玉的上进心。

那么就假设贾宝玉一路官运亨通,忽忽悠悠就进了翰林院,选上知县、知府,或者进了六部和他爹一样当个五品主事,那贾府一门也算是志得意满,家业复兴了一把,毕竟前朝后宫,自家和亲戚们都很争气的样子嘛。

但是请不要忽略了一个事儿,那就是不管贾宝玉他当什么官儿,在哪里当官儿,他都不是一个真空生活、独善其身的个体,更不是薛宝钗那浅显认知里的“男人读书明理,辅国治民就好了”。

贾宝玉他是在官场打滚的,古代末世的官场尤其黑暗腐朽、世态炎凉、人情势利,那可不好混呀,各方面的关系、利益牵扯可太复杂了。

比如《儿女英雄传》里男主他爹安学海,出身汉军旗世家,祖上几辈子都是袭世职的,到了他这一辈儿才考科举出身。中举之后经过大半辈子的人情历练,也是很熟悉仕途经济学问的,他中老年中进士选了外官,也是踌躇满志,准备上不负国恩,下不负所学,立一番事业,却因为送礼不当就得罪了上司,很快被帅黑锅冤枉诬陷,丢官下狱了。

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当时清朝官场的暗无天日和世道艰难:

只因这老爷的天性恬淡,见识高明,广读诗书,阅尽世态。见世上那些州县官儿,不知感化民风,不知爱惜民命,讲得是走动声气,好弄银钱,巴结上司,好谋升转。甚么叫钱谷刑名,一概委之幕友、官亲、家丁、书吏,不去过问,且图一个旗锣扇伞的豪华,酒肉牌摊的乐事。就使有等稍知自爱的,又苦于众人皆醉,不容一人独醒,得了百姓的心,又不能合上司的式,动辄不是给他加上个“难膺民社”,就是给他加上个“不甚相宜”,轻轻的就端掉了,依然有始无终,求荣反辱。这河工更是个有名的虚报工段、侵冒钱粮、逢迎奔走、吃喝搅扰的地方,比地方官尤其难作。

《清代案与刑》中也曾写到一位一位饱读诗书,清正仁德的进士李毓昌,刚当上知县就因为不肯虚报受灾户口,与上司同僚同流合污合谋侵吞赈济款,就被下了砒霜谋害的真实案例。

《儒林外史》和《官场现形记》中对古代官场黑暗与人性丑陋的揭示就更多了。所以,一般来说,在古代出现末世乱世的时候,很多聪明人选择隐居山林是常规操作。

可是既然我们要顺着王夫人、薛宝钗、花袭人的期待,让贾宝玉科举入仕,仕途经济去,那他硬着头皮也得去。那他该怎么当好这个官儿呢?

按照很多对宝玉刻板的认知,觉得他一无是处,顶不住工作压力,对付不了人际关系,八成是要故技重施装病辞职,他在《红楼梦》大背景下的官场里大概是活不过三集的,被被弹劾排挤、被贬谪罢黜、丢了乌纱帽、进了大狱等人捞,那甚至都是好结果,一不小心站错队,被牵连,被甩锅嫁祸、被设计陷害等等,轻则他自己死,重则拖着全家陪葬。

其实贾宝玉他并不是一个傻白甜,他作为权贵公子,很多社交场上的心眼是有的,对于人情世故的认知也比较清楚。否则他就不会骂那些追名逐利的读书人是“禄蠹”,也不会经常在家里想办法和稀泥。他只是厌恶“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不代表他不会。

哪怕是书中的宝玉也只是摆烂,他惜命的很,对外务啥的也比较敏感,他既然走上了仕途,肯定不是为了找死,那只能努力保护自己和家族周全。

当他的仕途越发得意,但却还没达到张居正、徐阶那种高度之前,爱惜羽毛是很重要的。资源也就那么多,他爬的越快,就会挤占了别人的上升空间,动了其他势力的蛋糕,就容易被人嫉妒算计。这时候贾宝玉除了对付上级和皇帝,还要尽可能的约束自己和家人亲戚,别让人捏住致命的小辫子拉下来。

贾府的爷们儿个个都是纨绔,但好在明面上还不算闹得太过分。贾宝玉作为晚辈子侄,既管不了他大爷贾赦和小老婆们喝酒,也管不着哥哥贾珍贾琏聚麀之诮,这些在皇帝眼里也不算什么大毛病,古代帝王是根本不在乎权贵子弟花天酒地的,甚至希望他们越没用越好。

而贾宝玉必须手动清楚的一个隐患就是大表哥薛蟠。不管有没有政敌来找茬,御史参奏,薛蟠都是个大祸害,王子腾升官要躲开他,贾宝玉自然也是很害怕的。

薛蟠身上有人命案,这是朝廷的重犯,虽然当年的葫芦案是贾府和王家指使贾雨村操作的,但薛蟠一家子娘仨可都在贾府藏着,薛蟠还整天出去野马一般的浪,万一哪天这桩旧案被掀出来,那可是要倒大霉的。别看书中没人举报,那是贾府太废了,别人都懒得拿这个事儿单独做文章,很可能是秋后算账,可贾宝玉要是在朝堂上过于争气,那可就不一定了。

贾宝玉为了自己的仕途,也为了家族着想,必然要跟王夫人、贾政、贾母商量一下,把薛姨妈母子三尊瘟神请出去才是要紧的。

贾母和贾政本就巴不得,王夫人就算再怎么想维护娘家人,再怎么贪图妹妹的钱,也得先考虑好大儿宝玉的前程。而王子腾也不得不掂量掂量,毕竟他是武官,贾宝玉是文官,将来还不一定谁高谁低,他必须要和王夫人合计合计给薛姨妈母子三人另外找个地方藏匿。

于是最倒霉可不就是薛宝钗了?!她劝宝玉读书科举,仕途经济,宝玉如她所愿听了做了,如今人家宝二爷可是读着圣贤书,做辅国治民的好官儿,哪里能纵容家人窝藏罪犯亲戚呢?

那罪犯家眷薛宝钗连贾府都不能继续住下去了,还如何能“拣有玉的男人正配呢”?要是被舅舅姨妈安排到乡野田庄里去住着,那地头上可拣不到有玉的男人啊,石头倒是不少。

这样看书中薛宝钗劝贾宝玉如何读书上进,真的是一片好心吗?因为贾宝玉越是考了功名做了大官,他们俩的距离就越远,薛宝钗她哥就越危险。

就算贾宝玉爱她到痴狂,贾母、贾政、王夫人、贾元春哪一个能同意让科举做官,前途无量的宝玉娶宝钗当正妻呢?

薛宝钗本是商贾人家的女儿,父亲过世,哥哥社死,皇商也早当不成了。她再如何美化包装“娴雅淑女,山中高士”,如何全家上阵卖力吆喝“金玉良缘”,如何出尽百宝攻略贾宝玉,那看在贾府众人眼里都是笑话一般。

毕竟名声恶臭的金陵一霸的姑娘,和荣国府嫡孙、贵妃的弟弟、进士出身的六部京官贾宝玉之间就差着巨大的阶级鸿沟,不管是他们被逐出贾府还是薛蟠被贾府和王家舍弃,而被官府正法,薛宝钗这辈子可都算是完了。

这些事薛宝钗未必没想过的,薛宝钗缺德但有脑,她劝宝玉读书上进根本不靠谱,不过就是演戏给贾府的长辈们看,给她自己立一个贤德人设罢了。宝玉不爱读书,不爱仕途经济,厮混内帷,吃喝嫖赌她根本不在乎,她巴不得宝玉的名声人设更差劲一些才好呢,那她就更容易够得着了。

三、家务上:贾宝玉识时务,管事务,贾府内斗会更加惨烈

按照书中描写荣国府的爵位是长房的,管家权是二房的,看上去长房被打压的很惨,二房比较得意威风。

但其实贾赦这个袭爵做官的长房长子才是荣国府名正言顺的男主人,只不过由于一些未知的原因,贾母让他把管家权让给了弟弟贾政,从袭爵和祭祀来,他依然占着荣国府男主人的名分,在古代,名分是最重要的。

说起来贾政在荣国府里并不是真正的“大家长”,他更像一个代理的“当家人”,他只是占着处理实际事务的权力,管着家产、钱财,负责开支用度以及社交人情应酬等事。

书中贾母还在世的情况下,贾政和王夫人两口子还能当家理事,但是很多权力也都交给了长房的贾琏王熙凤夫妻。等贾母过世之后,荣国府其实是贾赦的,可能这才是王夫人管家一直不上心的一个重要原因,她觉得自己像个随时要被裁撤的临时工,自然是不愿给大房白效力,顺便能捞多少是多少了。就连拿钱贴补府中开支用度,那都是王熙凤明显更加积极一些,毕竟将来贾赦的爵位是传给她丈夫贾琏的。

在这种情况下,假如贾宝玉考上了科举,做了高官,那他就不可能不插手贾府的家务事。而书中一向被批评无用的贾宝玉其实对家里的情况一直都是比较关心和了解的,他不理事,不代表他真的不懂事。

他知道贾母和王夫人的矛盾,所以才会在贾赦逼婚鸳鸯,贾母挫骂王夫人的时候和稀泥,也帮林黛玉打过圆场;贾宝玉也知道王夫人和赵姨娘的矛盾,所以他和探春才会避开众人说话,平时不肯和贾环多交往;他知道长房和二房的矛盾,才会在邢夫人处格外有眼色,甚至要躲着贾赦;他也知道婆子们丫鬟们的争斗,宁愿自己常常背黑锅,也要给家里省点儿是非。

在书中的贾宝玉“不知事”,不管事,连零花钱都被大丫鬟花袭人克扣严管,所以他就干脆摆烂:“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

但是如果宝玉他性情大变,科举入仕,成了在家里说话有分量的宝二爷,也是贾府振兴的希望,那他在家里的分量和作用就变了。

贾府内务混乱、财政亏空,这个烂摊子按理说是个聪明人都不想接的。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算贾宝玉在家里有了一些话语权,不想插手这些事,但他也做不了爹娘的主,贾政享受当家的权威,王夫人享受当家的利益,荣国府再不济,每年田庄收成也有不少的油水,宫里的元春还等着花钱呢,太监们不停来敲诈勒索,他们岂能把这肥肉送回给大房去?

再说贾母也不乐意啊!眼看着贾宝玉越来越有出息,有权有势能扶持家业,在外面世交应酬方面也是荣国府新的门面担当,哪里能不让他参与家务呢?起码在贾母活着的时候必须不行。

那么荣国府里的上层掌权者越多,利益纠葛就越复杂了。长房的贾赦邢夫人、贾琏王熙凤肯定要重新算计谋划,给自己争取更多的好处,贾政不一定怎么样,但王夫人肯定想给自己和宝玉争取更多的资源,于是他们之间争权夺利的内斗只会更惨烈,比那乌眼鸡还要乌眼鸡。

而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贾赦邢夫人、贾琏王熙凤对贾宝玉都还不错的样子,也无非是因为贾宝玉当时人畜无害,无欲无求,像个傻孩子罢了,谁会跟个呆萌的“吉祥物”过不去呢?

好了,综上所述,贾宝玉要是真的按照他爹娘、薛宝钗、花袭人期待的那样读书科举“走正道”,未必真的是什么好事。

当然这不是贾宝玉蠢笨无能,也不是读书科举入仕走正路有错,而是当时书中描写的大环境和贾府都已经穷途末路,就像挂在悬崖边上的一辆破马车,车里的人彻底躺平可能晚点掉下去,越是折腾,越快坠落。

或许这才是《红楼梦》作者最深的遗憾与无力感,哪怕他事后站在局外俯瞰往事,甚至让宝玉替他在书中重走一遍人生,也依然找不到任何挽救家族于末世的出路。

1 阅读:139

评论列表

用户38xxx36

用户38xxx36

1
2024-02-20 09:06

说得有道理!

用户17xxx70

用户17xxx70

2024-02-20 05:49

[吐舌头咯]

南山橘暖红楼

南山橘暖红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