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释,为何F35怕被雷击?

思柔说军事 2023-04-10 14:57:02

“肥电”怕闪电雷劈,本质上是设计与工程上的失误造成。也就是单纯把F35的驾驶舱暴露在了整架F35机体本身构成的法拉第笼之外。不过这么说恐怕还是有不少人看不明白,因此这里瀚海狼山(匈奴狼山)需要再深入的解释一下。闪电本身与雷声是一体的,人感觉往往是先有闪电,然后再有雷声;根据常识都知道这是因为距离原因。闪电作为强光传播的快,而雷声不会超过音速,因此通过倒数读秒就可以大致计算出雷击点距离自己的距离。所谓迅雷不及掩耳。这说明闪电击中的地点往往距离自己在一两百米之内,不但挺吓人而且还可能有被雷电击中的风险。闪电又分为云层之间的闪电、落地闪电与球状闪电,其中后2种对地面上的人员比较危险。而对空中飞行的飞机、导弹火箭等来说,

云间闪电与落地闪电都比较危险。闪电与雷击产生的根源到现在还有争论。不过所有闪电都是大功率大电流的自然放电现象这是有共识的。其实现在大型电磁炮的瞬间放电的功率和电流已经可以大于大部分自然闪电。正因为人造闪电的威力已经超过了大多数自然闪电,于是自然雷电对专业人员来说也没有普通人看起来那么吓人了。当然一旦被自然界的闪电直接击中仍然是非常危险的。于是防雷接地对绝大部分建筑来说仍然必不可少。特别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几乎在所有的大型火箭发射台的旁边,都会提前建成至少4座比发射台本身还要高的铁塔,其实主要作用就是预防雷击。这样4面分布的高塔避雷针会有近乎百分百的概率把落地雷直接引入地下,就不会造成高高矗立的大火箭本身被雷电击中,

从而造成提前点火甚至是在发射台上爆炸。而飞机需要随时从地面到1万米高空甚至超过1万米频繁起降。在整个雨季或者在热带地区会常年高概率遭遇雷暴天气。而飞机上的雷达与其他无线电设施都是特别容易“招雷”的,这就像在雷暴下尽量不要临窗打手机与听收音机是一样的道理,都容易“主动招雷”。飞机在雷暴云中或者附近飞行,不可能再随时拖着一根长长的接地电线。而是运用法拉第笼原理来隔绝雷电。也就是飞机本身的金属蒙皮与外骨架就构成了一个天然的法拉第笼,这样即使被外界的电压电流极大的闪电直接击中,也不会把这种风险传递到飞机内部,从而伤害人员与设备。不过在当代,不论民机与军机,蒙皮材料采用基本不能导电的复合材料的比例越来越大。

这就让飞机外壳的法拉第笼不太完整了。于是在完全是复合材料制作的机头雷达罩部分,还要专门在雷达罩的多个棱条上镶嵌上金属条,这就叫做防雷条。而且这些防雷条还要向前留下一定的开口,是为了更好的让相控阵雷达发射与回收电磁波。新的问题主要出现在F35的座舱部分。过去的一代、二代战机的座舱基本都有比较宽大的金属结构框,这些结构框的存在本身就是构成全机法拉第笼的一部分。不过从16一直到F22A,开始流行全无框座舱,视野是开阔了。但是外在防雷的缺口太大了。好在从F16到F22A,其透明的亚克力座舱盖透明部分其实都有镀金涂层。这层强导电的金属涂层也算填补了法拉第笼的大缺口,但防雷效果显然不如座舱金属框或者金属条,但是勉强还能凑合。唯独到了F35系列上,

座舱盖采用的加强内框,这样完全不防雷。而且透明的座舱盖的内部涂层在升级后早就不是全金属的成分,透光率是更好了。但是防雷性大大下降。而且也没有J20的那种顶盖导爆索兼职法拉第笼。更要命的是,负责这个问题是洛马内部南亚裔的一帮高级工程师。根本就没有把所有F35的座舱防雷作为整机的一部分。等于要求焊接了一个防老虎的铁笼子,结果等老虎真来了,南亚焊工们才发现自己还在笼子外面操作。不过这只老虎首先能咬到的是飞行员,因此洛马方面并不急于修改这个重大缺陷。

0 阅读:5
思柔说军事

思柔说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