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祭日!张纯如先生,终其一生为30万南京人申冤,又为何绝望自杀

娱叔子 2024-12-13 07:54:37

文|鹤尾

编辑|娱叔

2024年12月23日,是我国的第十一个国家公祭日。

在这一天,全中国人民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悼念那些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

但大家知道吗?

关于南京大屠杀,还有一位已故的女士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怀念。

她就是张纯如。

1997年,张纯如用一本《南京大屠杀》在全世界面前揭露了日本人的真面目。

她用纸笔写下当年的种种,声嘶力竭地为30万南京人申诉了冤屈。

可7年后,这个英勇无畏的女孩儿,却在美国绝望自杀。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究竟是谁,将她逼上了绝路?

一切的开端——南京大屠杀

张纯如名字出自《论语》中的一句名句。

一个孩子的名字往往寄托着长辈对她的期许与愿望。

显然,张纯如的长辈们,希望她能够成为一个“纯正和谐”的人。

而长大后的张纯如,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

张纯如生于美国,长于美国。

但是她却并没有耳濡目染到美国青年身上那股“放荡不羁”的气息。

恰恰相反,她有着中国人最显著的特征——勤奋。

从上学开始,张纯如就一直在学校里名列前茅。

读大学时,她找到了自己的梦想职业——作家。

于是在从伊利诺伊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毕业之后,她又重新攻读了写作专业。

1991年,张纯如以“写作硕士”的身份顺利毕业。

“我要写很多书,至少写10本,每三年写一本。”

那时候的她年轻蓬勃有朝气,对世界抱有最大的热情与希望。

可显然,世界并没有回报给她相同的善意。

她只来得及写完三本书,便草草离开了人世。

张纯如的第一本书,是《钱学森传》。

这本书的创作过程很顺利。

从搜集资料到下笔成书,张纯如如鱼得水。

著作出版之后,她也因此一跃成为美国文坛的新星。

《钱学森传》的成功,让张纯如获得了很大自信心与满足感。

但却并没有让她太过喜悦。

因为她的手头,还有另一个沉重的话题,等着她去书写。

《南京大屠杀》,这是她的第二本著作。

也是她走向死亡的开端。

用血肉之躯书写历史

张纯如注意到南京大屠杀这个话题,是因为一场展览。

那是1994年的冬天。

她无意间“闯”进了加州的一场照片展览会上。

起初,她以为那只是一场普通的历史照片展览会。

但她没想到,那些照片上的内容,会如此残忍和血腥。

南京大屠杀。

这个名词,并不是张纯如第一次听说。

她幼年时经常从长辈们的口中,听到关于这场浩劫的只言片语。

她也曾用尽自己所有的想象力,去勾勒这场惨案的轮廓。

但当真正直面,她才明白自己的想象,有多么贫瘠单薄。

张纯如一直都是一个不懈求真的人。

所以看完展览之后,她就迫不及待地冲到了图书馆。

她不停地翻阅书籍,不停地查找文献,期望能从中窥探更多。

但奇怪的是,她什么都没有找到。

美国,或者说整个英语体系里,关于南京大屠杀这一页,都是空白的。

遗忘就是二次杀戮。

张纯如虽然生在美国,但却有一颗纯正的中国心。

她不愿自己先辈们,就这样被历史遗忘。

“如果没人书写,那就由我来书写。

如果没人记得,那就由我来昭告世界。”

1995年,张纯如频繁飞往中国搜集写作材料。

1996年,她结束第一本著作,全身心投入到南京大屠杀的创作中。

1997年,她带着自己的所有资料来到了南京,进行实地调查。

来到南京时,正处于盛夏。

炎热的天气让习惯了美国气候的张纯如十分不习惯。

她经常感冒,虚弱的病体让她工作效率大不如前。

为了不拖进度,她不断延长自己的工作时间。

在南京的25天里,她每天都耗费十个小时以上在工作中。

张纯如的努力工作,收获了很丰厚的回报。

她搜集到了大量的中、日、德、英文资料。

还在各方的帮助下,联系到了日本的二战老兵。

不仅如此,她还在查找资料过程中,找到了《拉贝日记》。

从美国到中国,再到美国。

从搜集资料到实地调查,再到出版成书。

张纯如前前后后花了三年的时间。

终于在南京大屠杀的60周年,揭开了历史的真相。

绝望自杀的背后

《南京大屠杀》一经发售,就在整个西方社会掀起了惊涛骇浪。

在此之前,这些深目高鼻的外国人,都只知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知南京大屠杀。

直到张纯如的著作,才让他们直面了这场被埋藏在历史中的浩劫。

他们也第一次知道:

原来看似礼貌的日本人,曾经竟然如此凶狠残暴。

书籍爆火,张纯如也名声大噪。

她与姚明、郎朗一起,成为了美国人眼中最受瞩目的三位华裔青年。

全世界人们都在等着她继续大放异彩。

然而2004年加州的一声枪响,永远地带走了这个女孩儿。

在《南京大屠杀》出版的第7年,张纯如独自驱车来到加州的一段荒僻公路旁。

然后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年仅36岁的生命。

天之骄女饮弹自尽,无数人为之惋惜,为之不解。

她究竟为何要这样做呢?

“我之所以这样做,因为我太软弱。

无法承受未来那些痛苦和烦恼的岁月。”

张纯如在自己的遗书中这样写道。

原来当年创作《南京大屠杀》时,张纯如不仅身体损耗严重,心灵也受到了巨大创伤。

很多次午夜梦回,她都控制不住地想起当年惨死在南京的同胞们。

那些鲜血与生命,让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折磨,让张纯如不堪重负。

偏偏这个时候,她遭受到了某些极端分子接连不断的威胁与恐吓。

桩桩件件的痛苦加在一起,推着张纯如走向了死亡。

结语

“忘记历史的人将重蹈历史覆辙。”

这句话是张纯如的座右铭。

为了这句话,她呕心沥血,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今年,刚好是张纯如女士逝世的20周年。

我们这些生者,唯一能做的就是铭记历史,传承历史,不辜负她的一片心血。

当然,如果有能力。

也希望大家可以在公祭日这天,来到她的纪念馆前,为她送上一束鲜花。

部分参考资料:

1. 她,叫张纯如.新华网

2. 让南京大屠杀史实成为世界记忆.人民网

0 阅读:0

娱叔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