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恒隆新城:一场质量争议背后的多方共治样本

百年蚂蚁 2025-04-25 02:05:08

近日,电白区水东镇恒隆新城因地下车库框架柱施工缝质量问题引发社会关注。这场原本聚焦工程质量的争议,在政府、企业、业主及第三方机构的协同努力下,逐渐演变为一次社会治理与科学维权的典范案例。  

争议起源:裂缝引发信任危机

2025年4月初,恒隆新城业主通过社交媒体曝光小区地下车库部分框架柱存在水平施工缝裂缝问题,部分视频声称“68根承重柱断裂”,引发广泛讨论。开发商茂名市恒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随即回应称,裂缝系二次浇筑工艺导致的浮浆外溢瑕疵,属非结构性问题,并指责有人蓄意破坏柱体、制造恐慌。然而,业主对开发商单方解释存疑,要求权威介入。

政府行动:科学决策与透明沟通

电白区委区政府迅速成立工作组,并于4月7日组织多方协调会,业主代表、开发商、设计、施工、监理及勘察单位共同参与,达成委托第三方检测的共识。4月13日,在电海街道办的监督下,业主通过投票选定上海同济大学房屋质量检测站为第三方机构,以961票高票体现民意对专业性的信任。这一过程不仅保障了业主知情权,更展现了政府“不回避、不偏袒”的立场。

技术视角:权威检测为真相护航

根据公开信息,施工缝处理不当可能引发结构隐患,如山西某项目曾因类似问题导致承载力下降。此次检测将依据国家标准,重点分析裂缝成因、范围及安全性,检测结果将向社会公开。同济大学检测站的介入,为争议提供了科学背书,也为后续修复方案奠定基础。

企业回应:修复与维权并行

面对舆情,恒隆公司强调项目验收合规,施工全程接受监理,并启动法律程序追究网络造谣者责任。同时,其向股东催缴1378万元出资的公告,虽与质量争议无直接关联,却折射出企业资金链管理的透明度。这种“技术修复+法律维权”的双轨策略,为企业危机公关提供了新思路。

社会启示:理性共建社区生态

恒隆事件从技术争议演变为公共议题,最终回归科学检测与法治轨道,体现了多方共治的效能。电白区住建局呼吁业主“依法维权、拒绝传谣”,区委政法委则强调社会稳定与程序正义。此案例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工程质量纠纷提供了范本:唯有权威介入、信息公开、公众参与,才能消弭信任裂痕,筑牢安全基石。

电白恒隆新城事件尚未落幕,但其处置过程已为行业与社会留下深刻启示。当技术问题与舆论声浪交织时,科学精神与法治思维是拨开迷雾的最佳工具。我们期待检测报告的发布能平息争议,更期待这场多方共治的实践,成为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一盏明灯。

(注:本文综合政府通报、企业声明及技术分析,客观呈现事件进展。检测结果以官方最终发布为准。)

0 阅读:0
百年蚂蚁

百年蚂蚁

百年蚂蚁,关注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