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身上发生的猝死,尤其是在运动过程中的猝死,常常会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极大的震惊。
比如,刚刚发生在我国17岁天才羽毛球运动员身上的事件;还有,2021年欧洲杯上丹麦足球名将在比赛当中突发的状况。
那么,这种青年人身上的猝死,一般是怎么发生的?又为什么说,它很多时候会防不胜防呢?还有就是,在猝死的阴影之下,青年人该注意些什么呢?
青年猝死 病因常常与中老年不同从定义上来说,所谓“猝死”指的是:潜在疾病突然快速进展又或是重要器官急性功能障碍所引起的意外死亡,一般从症状出现到心脏骤停的时间不超过24小时。
虽然,相较于欧美人群,我国人群的总体猝死发生率其实较低。但由于我们的人口基数大,因此,每年预估的猝死总人数仍然位居全球首位,理论上超过50万例。
这也使得猝死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从目前统计的病因构成来看,80%以上的猝死是由心脏原发疾病所引起的,被称之为“心原性猝死”。而剩下的则是由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或其他系统原发疾病所导致的,属于“非心原性猝死”。
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猝死都是由心脏自身的问题所引起的。
不过,在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身上,引起猝死的病因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在中老年人群当中,引起猝死的主要病因是冠心病。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会逐年增高。
而在青年人身上,患上冠心病的情况则极为少见,引起猝死更多的是长期潜藏在体内、未被发现的心肌病、心律失常或血管变异等病因。
这也使得与中老年人相比,青年人的猝死往往显得难以预测。毕竟,中老年猝死多出现于已经被确诊冠心病或者至少存在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高危因素的患者身上。而在青年人体内,大多数情况下却不存在这些“预警信号”。
为何青年猝死 防不胜防?有人说:通过加强体检筛查的力度,若能及时发现这些引起青年人猝死的病因,那么,不就可以有效预防这些猝死事件了吗?
但大家稍微深入去想就会发现:这些能够代表国家出战的职业运动员,必然是接受过非常精密的身体机能与健康评估,而最终的结果却是没有发现问题。
这也就是为何我们会说,青年猝死常常会“防不胜防”。因为,这些引起青年猝死最为常见的疾病,多属于很少见且难以通过常规体检去发现的疾病!
举例来说,从尸检统计结果来看,【肥厚型心肌病】是造成青年人猝死的首要病因,约1/3的运动员猝死就是由这种疾病所引起的。
严格来说,【肥厚型心肌病】属于一种遗传性疾病,在一般人口当中,大约每500人就有一位可能携带有这种疾病的遗传因子。
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可以差异巨大,几乎无法通过临床症状与体征去提前判断。相当一部分患者是长期无症状的,甚至有些患者的首发症状就是猝死。
虽然,心脏彩超有可能发现一部分【肥厚型心肌病】的征象,但是,这对于超声医生的经验和操作技术要求很高。并且,也不是每一例【肥厚型心肌病】都可以通过心脏彩超诊断出来的。因此,即便是接受过心脏彩超检查,这种疾病也很容易被遗漏。
再比如,引起青年猝死第二位的病因是一种因胸部撞击所导致的心律失常,简称【心振荡】。
这在14岁左右的男性青少年身上比较多见,【心震荡】最常报告于篮球、曲棍球、垒球、足球等强对抗的运动当中。
由于青少年或儿童的胸肌不够发达,这使得运动过程中前胸受到的顿击能量无法有效分散,而直接被传导到了心脏,并激活了心肌当中一些对机械力量特别敏感的钾离子通道,进而引起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等致命性心律失常。
由于这部分青少年的心脏结构与功能与一般人并无二致,未发病时也不会表现出任何异常,因此,几乎没有办法提前预判。
此外,导致青年猝死的第三大病因是【冠状动脉的某些发育异常】。
众所周知,冠状动脉是我们人体内专门为心脏供血的动脉。先天性的冠状动脉发育异常有可能引起心脏供血的不足,特别是在高需氧量的剧烈运动过程中可以造成心肌严重缺血性猝死。
然而,【冠状动脉的发育异常】通过一般的心脏彩超等检查技术基本上无法识别。比较有效的确诊方法是“冠状动脉造影/CTA”,但是,又有多少青少年会在日常体检当中去接受这类检查呢。
由此可见,造成青年猝死的这些主要心脏疾病均不属于通过常规体检可以轻易识别出来的问题,很多人更是听都没有听说过这些疾病。所以,我们才会说,青年猝死很多时候真的是“防不胜防”。
青年人 如何“更安全”地运动?从前面的内容当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青年人的猝死确实常常与运动有关,同时,这些病因又难以被尽早识别。
但常识告诉我们,运动本身是有益健康、更有利于青少年身体发育的。并且,在他们的日常学业当中,体育还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那么,问题就来了:青年人如何才能“更安全”地运动呢?
首先,虽然我们的确很难完全识别出青年人体内可能存在的猝死风险,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猝死的总体发生概率依然是极低的。
毫无疑问,我们没有必要因噎废食。没有人会因为担心意外事故就完全不出门的,大家也不需要因为害怕猝死就不去运动。
其次,我们需要对可能与猝死风险相关的某些迹象或因素保持警觉。
第一,胸闷、胸痛、心悸、心慌以及晕厥等症状属于猝死相关的高危症状。
如果在青少年身上出现了这类症状,一定要引起重视,最好到心血管专科接受进一步筛查并对猝死风险进行危险分层。
第二,猝死的发生除了有病因的基础以外,诱因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比方说,运动本身就算是猝死的诱发因素之一。但除了运动以外,像长期慢性疲劳、精神紧张处于应激状态、环境寒冷、大量吸烟饮酒等等,也都是猝死的重要诱发因素。
所以,青年人在开展运动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其他这些猝死的诱发因素。
第三,控制好运动的强度,同时减少运动过程中对于前胸部的直接冲击,也被认为是有可能减少猝死风险的。
最后,就是要在全社会层面,尤其是学校、体育馆、运动场等重点场所普及急救技能并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临床上,心脏骤停主要分为四种情况:“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心脏静止”以及“点机械分离”。其中,前两种均属于“可复律”的心脏骤停。
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及时识别并积极使用除颤设备(AED)进行干预,这前两种心脏骤停是完全有希望抢救回来的。而恰巧,青年人猝死所引起的心脏骤停主要就集中于前两种。
即便有少数患者在一开始表现为“不可电击心律”,但经过一段时间有效的心肺脑复苏(CPR)以后,也仍有机会转变为“可电击心律”。
由此可见,对猝死的患者第一时间开展心肺脑复苏(CPR)并积极使用电除颤技术是能够大大提高生还几率的。
总之,青年人在健康、充满活力的外表之下,却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致命性危机。并且,在一般条件下,我们的确很难预测这些危险的发生。
不过,大家还没有必要因此而降低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平时,警惕某些心脏疾病的早期征象,在运动过程中尽量避免猝死相关的诱因并控制运动强度,这些做法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猝死风险。
而更为关键的,则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更为完全的急救应急处置体系。
【参考文献】
1,猝死流行病学特征与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中国循环杂志》 2023年8月 第38卷 第8期
2,青年人猝死 《实用休克杂志(中英文)》 2018年6月 第2卷 第3期
3,心脏骤停基层诊疗指南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9年11月 第18卷 第11期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