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僧人是如何促进茶文化发展的?

茶韵之舞 2023-04-26 09:54:15

郑板桥曾说过“自古山僧爱斗茶”,这句话十分精确地道出了僧人斗茶的嗜好。实际上,自佛教传入中国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僧人的种茶、制茶、品茶更是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

北宋时期,僧人的斗茶活动十分活跃,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切磋茶叶的色、香、味和品饮的方法,这对茶叶种类的增加和品质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各大寺庙都大兴种茶、采茶、制茶,人们称之为“佛茶”。所以,这些寺庙里的僧人们也都善于品饮,并美其名曰“茶禅一味”,这使僧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佛教在唐代更为盛行,所以茶与佛教的关系也就更为密切了。佛教重视“坐禅修行”,要求排除所有的杂念,专注于禅境,以达到“轻安明净”的状态,这就要求僧人们莲台打坐、过午不食。而茶则有提禅养心之用,又可以祛除饥饿,所以就选茶作为其修行的饮品。

僧人对茶的热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对茶艺的追求上,并将它作为日常娱乐的一部分,比如宋代佛门中的斗茶、分茶。此时的茶技已经发展到精益求精的地步,创造出了茶艺美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见的,没有哪个朝代如此热衷于斗茶,注重茶的感官趣味。

首先,僧人对品茶方式的贡献。以分茶为例:分茶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烹茶游戏,善于此道者,能在茶盏上用水纹和茶沫形成各种图案,当时人也称这一技艺为“汤戏”。而这种独特的艺术美的创造,很大一部分都得归功于僧人的贡献。

其次,僧人对茶的种植与品种的培育也起了重要作用。千百年来各寺院都遵循一条祖训:“农禅并重”。可见制茶、售茶对僧人的影响,许多名茶都是由和尚制的,如“碧螺春”产于洞庭水月院山僧、武夷岩茶也由寺僧制作、蒙顶山茶的采制也由僧人经手等等。

宋代的佛寺常兴办大型茶宴,请许多文人名士前来赴会。茶宴上,要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这样就使得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有了交流的机会,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

其中最有名的茶宴要算是“径山茶宴”。径山,位于天目山东北高峰,处于浙江著名的产茶区。径山寺始建于唐,到宋时十分有名,宋孝宗亲自御笔题额“径山兴盛万寿禅寺”,从宋到元,都享有“江南禅林之冠”,而茶宴也举办了将近一百年之久。

南北朝时,佛教就受到统治者大肆推崇,此后历代王朝都乐于此道,因此佛教在我国古代得以蓬勃发展。佛门弟子不仅很早就开始饮茶,“茶道”二字也是首先由僧人提出的。佛教禅宗主张圆融,能与其他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使茶道文化得以迅猛发展,并使饮茶之风在全国流行。

1 阅读: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