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这是《三十六计》当中的第一计的原文,意思是:防备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的事,也常会失去警戒。秘密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后来人们据此而提炼出成语“瞒天过海”一词,而这一词便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
说起“瞒天过海”,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这个故事:相传唐太宗当年率兵30万,离开长安远征辽东。大军到达海边,太宗举目远眺,沧海茫茫,一望无边,太宗不由眉头紧皱,心里打起鼓来。大将薛仁贵见状,便心生一计:他将太宗请入海边的一座事先搭建好的彩色营帐,命文武百官饮酒作乐。一时笙歌四起,美酒飘香。此情此景竟然使太宗忘记了忧愁,沉浸在欢乐之中。酒酣耳热之际,太宗忽闻帐外有波涛汹涌之声,便急忙命人揭开帐幕向外张望。这才发现自己与30万大军正在乘船渡海,而且马上就要到达彼岸。原来薛仁贵担心太宗因大海阻隔而放弃东征,便设计将唐太宗请入用彩色营帐遮围的舰船,瞒着他指挥大军渡海。
因为皇帝贵为“天子”,所以叫做“瞒天过海”。
作为《三十六计》之第一计,历史上有很多这方面的经典故事,除了刚刚所讲的故事外,还有齐姜氏乘醉遣夫、贺若弼换防造势、太史慈设法突围救孔融、望梅止渴提士气、假“禅让”曹丕篡帝位等等……
可以说,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施展瞒天过海之计,出其不意取胜的战例不胜枚举。在商战中,巧用此计获胜者,也不乏其人……
只不过,“瞒天过海”运用到商场,总是容易给人一种“无奸不商”的味道。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日本的一个味精商,为了拓宽味精销路,一天他突发奇想,将味精瓶盖上用来倒味精的孔,由直径1毫米加大到1.5毫米。由于用户并不知道味精孔变大的情况,用的时候自然量就多了,而量的加大,需求也就相应增加,味精的销量自然也就大了。这个商人用的就是“瞒天过海”的计谋,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都会用到的味精,加上人们对此常用不疑的心理,不知不觉中就促进了消费。但是,这种做法是不符合商业道德的,也是不能鼓励的。
“瞒天过海”的计谋,是一种智慧,如果能恰到好处的运用到商业当中,且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这样的计谋运用是无可厚非的。英国伦敦有家曾经门可罗雀、无人问津的珍宝店,为了摆脱行将倒闭的厄运,店主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了一个“瞒天过海”的计谋。
黛安娜王妃是当时英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方面她是英国王子查尔斯的前妻,另一方面,她有着举世无双的美貌和超凡脱俗的仪表,几乎所有的英国人都为之倾倒,是当时英国当之无愧的偶像。这个店主在一番苦苦思索之后,决定找一个酷似黛安娜王妃的替身,并让她从气质、神态、举止到发式、服饰都精心模仿黛妃。经过一番精心准备后,在一天傍晚,当时夜色朦胧,珍宝店张灯结彩,披红挂绿,老板红光满面,衣冠楚楚。站在台阶上恭侯“嘉宾”。
不一会儿,一辆高级轿车缓缓地停在珍宝店门前,一位足以乱真的“黛安娜王妃”从小车里走出来,面带微笑并亲切地向行人招手致意。“黛安娜王妃来了!”消息不胫而走,闻讯而来的人们争先恐后地想一睹王妃的风采,久久不愿离去。一时之间珠宝店门前人山人海,气氛异常热烈,路边的警察也急忙过来维持秩序,防止围观者影响“王妃”的正常活动。
老板笑容可掬,感谢“王妃”光临此店。随后引“王妃”走向柜台。售货员拿出项链、钻石、耳环、胸针等贵重首饰任其挑选,“王妃”面露喜色,爱不释手,连声称好。这一切表演的惟妙惟肖,天衣无缝,而预先安排的电视摄像机则将此景此情一一摄入镜头。第二天,电视台播放了这段戏中戏,虽然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解说词,但珠宝店的地址却十分醒目,因而立即轰动了整个伦敦诚,那些“爱屋及乌”的黛安娜迷们,纷纷赶到珠宝店。珠宝店一时车水马龙,人们抢着购买“黛安娜王妃”所赞赏钟爱的首饰。其后短短几天的营业额,反超开业以来的总营业额。这位老板因此而发了一笔横财。
事后,虽然英国皇室出来发出“王妃未曾到过此家店铺”的申明,但却无法查处这家店铺的责任,因为店老板只是巧借了人们仰慕黛安娜王妃的心理而已,也没有去假意宣传到店的就是黛安娜王妃。瞒天过海,巧借名人效应,这样的商业计谋是没有问题的。
《三十六计》是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而发展至今,俨然已成大众兵法,并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政治、经济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三十六计》不是阴谋诡计,也不是用来欺诈与欺骗,凡是心术不正者,凡是想要通过耍手段,玩心计而达成某一目的,必然会画虎不成反类犬,最终只会落得个里外不是人了。
作者:清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