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票房破100亿的电影,撕掉了谁的底裤

庞宇杰 2025-02-15 09:58:35

《哪吒》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票房破100亿的电影,撕掉了谁的底裤

积攒的票房与反响

《哪吒之魔童闹海》,这部影片撼动了整个中国影视圈。

在这部影片的票房突破100亿的光辉时刻,相当于每个中国人平均贡献了7块钱。

这笔票房背后,意义深远。

观众更愿意为混世魔王拆庙而买单,似乎对“流量仙人跳”与“正确议题”的道德绑架早已厌倦。

更耐人寻味的,是去豆瓣上查阅影评。

排在热门影评前三的,全是对影片的吐槽。

光洁的评论回响,仿佛一片两星声。

叙事失衡与立意俗套

从特效的盛宴到叙事的失衡,再到立意的俗套,种种疑虑席卷而来。

当这些批评的声音一出现,便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

然而,这些所谓“专业影评人”,在长年的浸泡中,和普通人的审美逐渐拉开了距离。

如果不是《哪吒》凭借票房让他们上演了川剧的变脸,或许骂声会更加喧嚣。

我的疑问是,为什么《哪吒》明明是一部出色的电影,却曾遭受到那么多的不看好与质疑?

可归结为一句话:不习惯。

这一百亿的票房中,并没有“哥哥必须破纪录”的集资打榜,也没有“不看不是中国人”的道德绑架,不存在“男性必须学习”的正确议题。

因此,这些圈内人的预测完全失衡。

《哪吒》的成功,彻底撕开了圈内人心照不宣的底裤。

三个“谜”的探讨

第一谜:成本黑洞之谜

《封神2》的制作预算高达8亿元,展现的却是页游特效。

而《热辣滚烫》,3.5亿的投入拍摄的是一段健身房的故事。

这些投入,似乎如果更用在影片的核心创作,成果定然截然不同。

从报道中不难得知,《哪吒2》的制作成本仅为5亿。

两者之间的对比,谁是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的显而易见。

虽然我不反对“现代影视工业化需要成本”的看法,但观众需要的是工业化呈现的丰富故事,而非五毛特效与“AI换脸”的小鲜肉。

第二谜:流量点金术之谜

过去,传统电影最大的支出往往集中在明星的片酬上,但这真的值得吗?

这种围绕资本、流量、圈钱的循环模式已然成为了影视行业的惯例。

真金白银投出去,仅留下演员的高昂身价,而创作环节的编剧、摄像、后期等则不得不勒紧裤腰带,如何能有意义?

或许,未来在绿幕前直接放个人形立板也无不可,省去许多资源。

“小鲜肉”的超高片酬、抢戏、替身的使用等问题,早已为众人所诟病,却始终未见有效的改善。

结果就是,烂片层出不穷,往往靠粉丝一口气买票冲榜,致使局面乌烟瘴气。

对的,这正是今年春节档的《射雕》的现状。

第三谜:议题炼丹术之谜

如若说,影片拍得不好,演员并非唯一的责任。

需要我们审视的,还有导演选题的失误。

如今,争议大的影片多是在切入“话题”。

不妨直言,难免有些“欧美烂大街”式的政治正确痕迹。

在欧美,那里的作品必定要有有色人种,有道义的存在,少数族裔的角色甚至不能呈现负面形象。

然而在我国,我们没有为“黑命贵”的议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拥有其他的主题。

“拳法议题”宣扬价值观本无不妥。

但影视行业应讲求元规则。

正如飞行员,不可为迎合多元化、少数族裔的平权、女性权利等议题而降低业务标准,否则谁敢去坐?

可惜的是,有些人却习惯用社会议题来绑架创作。

在宣传时造成舆论热潮,借此引爆热榜,甚至对批评者贴上“不正确”的标签。

这样以来,影视作品的讨论焦点不再局限于剧情、选角、演技、特效等方面,而是被“主义先行”所遮蔽。

女性角色的反响

当然,《哪吒》也并非没有遭遇批评。

不少批评集中在影片中的女性角色上。

这部分角色的命运或被牺牲,或被丑化,或成了反派。

而整个故事围绕的却是哪吒、敖丙、太乙真人等男性角色,女性角色的存在感显得微弱。

于是,便有观点认为《哪吒》的叙述是老男性主导电影的典型表现。

所幸的是,哪吒2用自己的票房证实,观众反感的从来不是议题本身,而是借助议题的创作无能。

《哪吒》的成功重创了所有潜规则的根基。

影视行业的反思与重构

流量靠不住

《哪吒》的例子生动说明,流量不再是电影成功的唯一法宝。

去流量化反而为创作带来了更多的机会,获得了最大的票房,没有流量的演员却无意中创造了新的记录。

花钱把钱花在刀刃上

与其花费6亿请明星站台,不如投放600万打磨剧本。

与其为宣传炒作议题,不如在后期制作中多请几个特效师。

若能做到,将明星片酬缩减一零,而将编剧的报酬提高一零,中国电影定能迎来新的春天。

投机取巧的教训

当一部影片需将“本片包含32个正确议题”作为卖点,它们与其他相亲简历中的“呼吸正常、排便规律”相比,有何区别?

可见,行业内纵容未完成基本教育的从业者,令人堪忧。

希望今日的点评,能为未来的创作者带来启示。

就如《阿房宫赋》所述:“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结语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不仅在于其高票房,更是在于让我们反思影视行业的未来。

这部影片打破了许多潜规则的束缚,引发了对创作本质的讨论。

未来的创作者,应以《哪吒》的成功为鉴,诚实创作,不再被流量与议题所牵制。

0 阅读:2
庞宇杰

庞宇杰

庞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