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了神州大地,各行各业都涌动着创业的激情与梦想。
在那个物质尚不充裕的年代,人们对财富的追求尤为迫切,这也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俗话说得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总有些人想要走捷径,甚至不惜铤而走险。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一起发生在那个时代的惊天大案——无锡新兴实业总公司非法集资案。
该公司从1989年到1994年7月共非法集资32亿元,而根据相关统计,江苏省1993年GDP也才2998亿,涉案金额之大、人员之多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绝无仅有的。
江苏省GDP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竟是一位看似普通却野心勃勃的“女能人”邓斌。
她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的?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与教训?让我们一同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
01邓斌文化程度并不高。早年在无锡市变压器厂里做工人,凭借一张巧嘴和不安分的性格,开始玩起了集资的“小把戏”。
后来集资事件东窗事发,她被工厂开除,虽然名义上是留用,但最终她以“提前退休”的方式离开了工厂。
失去工作后的邓斌承包了街道服务部小商店卖卖酱油,维持生活。
1985年,邓斌的命运迎来了转折点。她前往深圳联系三合板的生意,意外结识了老乡——无锡县金城湾开发总公司下属公司的经理朱喜春。邓斌借给朱喜春一笔钱,帮助他渡过生意难关,这次“救助”成为了她通向更大平台的敲门砖。朱喜春向公司副总经理倪品良推荐了邓斌。
倪品良,是改革开放初期在本地创办乡镇企业的领军人物,有着显赫的背景和声望。邓斌被他聘为业务部经理,并与街道服务部合并共同经营业务。这一身份转变让邓斌从小商店老板跃升为大公司经理。
到了1988年,在倪品良的介绍下,她结识了深圳中兴公司的总经理李允若。李允若自称是国务院副部级干部,教给了邓斌一套“高息集资”的手法——以合作经营的名义,承诺高额利息吸引投资者,但实际上将这些资金转移他用。
靠着贵人李允若的帮助,邓斌先后被聘为中兴公司驻无锡联络处负责人、中光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无锡办事处主任等职。
1991年,李允若深知邓斌问题严重,担心她继续诈骗影响自己,决定揭发邓斌的问题。有关部门随即派出副处长李明与科长韩万隆前往无锡进行调查。
然而,她以贿赂手段收买了两名调查官,成功让他们相信她的生意模式并无问题,还获得了二人的鼎力推荐。
回京后,李明与韩万隆向有关部门高层领导反馈,认为邓斌经营合法,并建议与她继续合作。
至此,邓斌终于攀上了名门-北京兴隆实业总公司。
北京兴隆实业总公司是国企,在董事长李敏的帮助下,邓斌先后获得北京市某机关部门副处级、正处级的工作证。之后又在无锡成立了无锡新兴实业总公司,让总经理李明亲任董事长,邓斌任总经理。
在此身份的掩护下,借着联合经营的名义,打着搞活经济的幌子,无锡新兴实业总公司开始疯狂的非法集资,1993年上半年每月,邓斌的银行账户入账不少于8千万。到了1994年,随着一封举报信案发时将邓斌和她的新兴实业总公司推向了风口浪尖,集资总额已经超过32亿元。
02按邓斌自己的说法,她是“无知、无能、法盲”,但为何能够吸引如此多的人上当受骗呢?
要让一个人上当受骗,有两个很重要的必备条件,第一是诱发人们的兴趣,邓斌从李允若那学会的“高息集资”,借着人们对高额收益保本保息的贪念,成功的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第二是让人们相信,邓斌为了让人们能够相信,她花费数百万元高调做慈善,伪装自己是慈善大使;她组建“四大名旦”、“四大专业户”、“四大家族”,在遭受攻击时,为她摇旗呐喊;她会在适当的时候亮出正处级工作证,暗示上头有人。
邓斌的集资手法并不高明,甚至可以说是漏洞百出。但她却能够利用人们的贪婪和无知,成功地编织了一个巨大的谎言。这个谎言不仅欺骗了无数无辜的投资者,也欺骗了她自己。
最终,邓斌被判处死刑,得到了应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