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候诊室里,人们低头刷着手机,焦急等待,脸上写满担忧。
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场景,尤其当医疗资源有限,一位医生需要在短短几分钟内给出一个诊断时,难免会有所顾虑:诊断够不够全面?
会不会遗漏什么细节?
而就在不远的未来,这种担忧可能会因为人工智能的介入而消失,被一种更加高效和精准的医疗方式取代。
但即使听起来再让人期待,很多人依旧会有疑问:AI 真能改变医疗现状吗?
不仅仅是患者,甚至医生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而背后的答案,或许藏在一家名叫 DeepSeek 的公司和华为的合作当中。
那么今天,我们就从几个不同的视角,聊聊这个正在改变医疗行业的故事。
就连医生自己也承认,医疗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失误率和效率问题。
有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医疗误诊率并不低,这与医生在有限时间和信息中做出判断密切相关。
而人工智能的出现,恰好为此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比如,现在正在广泛应用的多模态 AI 技术,靠的是整合病历、影像、基因数据等多个信息源,提供比以往更全面的分析。
说起来复杂,但背后的核心逻辑其实简单:以往医生只能参考自己所接触到的表面数据,而 AI 就像是请来了一位记忆力超群、知识库无比庞大的助手,帮忙查漏补缺。
比如病人的早期 CT 片发现了一个微小病灶,肉眼或许很难察觉,而 AI 可以提前发出“报警”,建议进一步检查。
更贴近生活的场景则是远程医疗技术。
有了5G的铺开,患者不再被地理位置束缚,就算是偏远地区的居民,也能通过视频连线,得到顶尖医生的远程会诊。
像这种“送诊上门”的服务,越来越让优质医疗资源变得触手可及。
DeepSeek 在人工智能医疗的探索上,已经迈出几步让人侧目的动作。
简而言之,它的优势就在于效率高、成本低。
传统 AI 模型的训练,尤其是那些需要海量数据和极强算力支持的大模型,成本一向非常高昂。
而 DeepSeek 的“独门秘籍”,就在于把复杂的任务拆解成更小的模块,每个模块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部分。
这样一来,不但减少了训练的时间和资源消耗,还使得模型的运行更为精准、高效。
你可能会问,这种“节约型 AI”到底能带来多大变化呢?
一个很直观的对比是,DeepSeek 的训练成本已经比以往流行的模型要低很多,还能用更短的时间完成训练。
此外,它的定价也更加贴近使用者的需求,每百万输入数据的费用只有市场上某些通用模型的几分之一。
哪怕是中小型企业,都能负担起这样的成本,在更多领域大胆尝试使用 AI。
更特别的是,DeepSeek 针对汉语环境进行了优化。
用中文写病历或者进行医学研究的医生都知道,汉语中很多表达非常细腻复杂,不像英文那么直白。
但 DeepSeek 的训练却能很好地适应这样的特性,提供准确可靠的结果。
在这个基础上,DeepSeek 不只是优化了中文表达,它还选择了完全开源策略。
这一点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意义重大:更多的企业能够参与进来,一起推动技术普及。
DeepSeek 的技术不仅吸引了医院和研究中心,也迎来了资本市场的关注。
尤其是塞力医疗,它与 DeepSeek 及华为的合作,让它成为业内备受关注的“潜力股”。
先来说说塞力医疗的“背书”:这家公司是大 A 股中唯一与 DeepSeek 和华为共同合作智慧医疗产品的企业之一,被称为“黑马”实不为过。
从技术合作的层面看,它正在开发适配华为鸿蒙生态的医疗产品。
从资本视角看,目前它的股价仍处于低估状态,对市场中的资金来说充满想象空间。
不过,塞力医疗不是简单“蹭热点”。
它确实在朝着技术落地的方向扎实迈进,尤其是在智慧医院、智能医疗设备这一块,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布局。
对于那些熟悉股票投资的人来说,这是一段耐人寻味的趋势。
不仅仅是 DeepSeek,国内其他科技巨头也在这个领域中大展手脚。
蚂蚁集团和腾讯就是典型案例。
比如,蚂蚁布局的一些智能医疗工具,瞄准的是给医生和患者都带来便利。
一个能“陪诊”的 AI,小到帮助患者清晰描述自己的病情,大到整理病历、匹配最合适的就医方案,让“看病难”问题稍微有了点答案。
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腾讯发布的重症医疗大模型。
它能够对重症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梳理,甚至在诊疗中预测病情变化的趋势。
有医生就评价,这种工具的加入让以前需要团队分头调查的工作,变得更加集中而高效,真正让医疗辅助从幕后走向了台前。
这场关于 AI 医疗的探索显然才刚刚开始。
从多模态 AI 的崛起,到务实节约的 DeepSeek,再到巨头的强势入场,每一步都在推动着行业向前迈进。
尽管技术已经找到了很多可行的方向,但要让这些技术融入实际生活,还得靠人和技术的协作。
或许未来,AI 会让医生的角色发生变化,也会让患者的就医体验大为不同。
但无论技术多么智能,有一点不会改变:医疗的本质依然是为了人。
这既是这条技术之路的终点,也是一切开始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