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把世界第二沙漠“关”起来,中国有多拼?已走到最关键一步!

烟雨蒙蒙江湖远 2024-11-29 16:31:29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被誉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仅凭这个名字就能令人望而生畏。

这片沙漠的面积达到了33.7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越南的国土面积,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

它如同一个巨大的黄色“怪兽”,盘踞在新疆的腹地,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甚至威胁到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安危。

于是为了构筑国家西北生态安全屏障,我国决定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筑起一道长达3046公里的“绿色长城”,将这个全国最大的沙漠给“关”起来。

如今这项世纪工程已经走到了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那么,为了把塔克拉玛干沙漠“关”起来,我国究竟有多拼呢?

把沙漠“关”起来的绿色“长城”

40多年前,面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步步紧逼,中国人民开始了与风沙的长期斗争。

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吹响了向沙漠进军的号角,也标志着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的正式启动。

这项工程的目标是在沙漠边缘筑起一道长达3046公里的绿色屏障,将沙漠“锁”在其中,阻止其进一步扩张。

40多年来,“锁边”工程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它经历了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开发利用的战略转变,也见证了科技进步和经验积累的过程。

早期,由于对沙漠生态系统的认识不足,加之技术手段的限制,治沙效果并不理想。

传统的植树造林方法在极度干旱、风沙肆虐的环境下难以奏效,树木成活率低,难以形成有效的防风屏障。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的治沙模式。

必须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土壤条件等因素,采取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策略。

于是除了传统的植树造林外,人们开始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治沙方法,如工程治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等。

截至2023年底,“锁边”工程已累计完成2761公里,仅剩285公里的缺口,我们在沙漠边缘筑起了一道绵延千里的绿色长城。

这道绿色长城不仅有效地控制了沙漠的扩张,也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随着新疆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双缩减”,结束了全国唯一沙化土地扩张省区的历史。

这也标志着“锁边”工程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也为构筑国家西北生态安全屏障做出了积极贡献。

尽管“锁边”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剩余的285公里缺口仍然是摆在治沙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这285公里的缺口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叶城、皮山、策勒、于田、民丰、且末等县域,这些地区正是沙漠扩张最为严重的区域,也是治沙难度最大的区域。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区的气候条件极端恶劣,年降水量不足80毫米,有些地方甚至只有1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却高达2500毫米以上。

强烈的风蚀作用使得沙丘流动性极强,有些沙丘的高度甚至超过300米。

此外,南缘地区还是风口区,风沙的影响尤为严重,全年浮尘天气可达260天以上。

这些因素都给南缘地区的治沙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攻克这最后的285公里缺口,治沙工作者们采取了多种治沙措施。

在民丰县,当地村民们利用推土机将沙丘推平,然后用芦苇扎成草方格,以固定流沙,并种植耐旱的红枣树、大芸等植物,形成绿化林带。

自2021年以来,民丰县已种植绿化林2.4万亩,有些树木的高度已超过4米。

在且末县,除了传统的草方格治沙法外,还探索了一种新的治沙方法——种植小麦固沙,当地选育了一种特殊的耐旱小麦品种,在平整后的沙地上种植。

小麦成熟后,秸秆和根茎可以有效地固定沙土,并为土壤提供养分,2024年,且末县计划整理5000亩沙地种植小麦。

同样的在于田县,当地政府和群众也在积极推进“锁边”工程,截至2023年底,于田县还有76公里的“锁边”任务未完成,占剩余缺口的26.6%。

当地主要采取工程治沙和生物治沙相结合的方式,在沙漠边缘设置草方格沙障,并在沙障之间种植耐旱植物。

在策勒县,红枣种植已成为当地治沙和扶贫的重要手段,一位来自塔城的退休干部老李,自2009年起就在策勒县的阿日希村义务植树造林。

经过15年的努力,老李和村民们已在村庄周围种植了80万棵枣树和5万棵杨树,形成了有效的防风固沙屏障,并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增收致富。

据央视新闻报道,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在11月28日进入“合龙”的最后倒计时,28日上午,于田县将接过接力棒,补上了沙漠边缘的最后一个缺口。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的成功,并非单一治沙模式的成果,而是多种治沙模式协同作用的结果。

针对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治沙工作者们探索出了工程治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等多种治沙模式,并将其有机结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治沙体系。

“锁边”工程的实施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经济效益。

“锁边”工程不仅有效地阻止了沙漠的扩张,保护了绿洲的生态安全,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红枣种植、光伏发电等产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

最关键的是,“锁边”工程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为全球沙漠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285公里缺口的“合龙”,并不意味着治沙工作的结束,而是新的起点。

沙漠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投入、久久为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已制定了长期的沙漠治理规划,计划到2030年,完成2500万亩以上的沙漠综合治理任务,并重点推进7个沙漠治理项目。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是几代人持续奋斗的成果,它不仅是一项生态工程,更是一项凝聚了中国人民智慧和汗水的伟大工程。

从最初的“沙进人退”到如今的“绿进沙退”,再到未来人沙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这条“绿色长城”见证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治沙精神,也展现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治沙之路漫漫,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治沙的队伍中来,让塔克拉玛干沙漠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主要信源:

1.原文登载于央视新闻 2024年11月28日 关于“‘合龙’倒计时!如何用绿色屏障将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封锁其间?”的报道

2.原文登载于央视新闻 2024年11月14日 关于“焦点访谈丨塔克拉玛干沙漠如何‘锁边’?只剩最后40公里!”的报道

3.原文登载于央视新闻 2024年11月27日 关于“‘锁边’任务即将完成!施工材料手拉肩扛 他们奋战多天重塑大漠”的报道

4.原文登载于光明网 2024年11月11日 关于“人进沙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报道

0 阅读:2
烟雨蒙蒙江湖远

烟雨蒙蒙江湖远

烟雨蒙蒙江湖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