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佛珠越冬防护,高原气候适应,回乡大学生案例,注意
植物佛珠,学名为佛珠吊兰,是一种颜值颇高且颇具特色的室内绿植。它的叶片圆润,像一颗颗圆润的珠子串成,颜色翠绿且有光泽,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佛珠吊兰不仅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还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在室内摆放几盆,能吸附一些有害气体,让居住环境更加健康舒适。
对于喜爱种植绿植的人来说,植物佛珠的养护有着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拿越冬防护来说,这可是让不少养植者头疼的问题,因为冬季的气温低,很多植物都难以抵御严寒,佛珠吊兰也不例外。
在北方干冷的地区,冬季的室内是有暖气的,这看似有利于佛珠吊兰的生长,但实则也隐藏着风险。长时间处于室内温暖且湿度较低的环境中,佛珠吊兰容易出现干尖的情况。我邻居李大爷就是个养植爱好者,他家里养了好多盆植物,佛珠吊兰也有好几盆。前几年到了冬天,他只是简单地把佛珠吊兰搬到室内,结果到了春天发现有部分佛珠吊兰的叶片都干尖了。李大爷就特别纳闷,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后来我跟他解释,这是因为佛珠吊兰虽然在室内,但湿度不够,而且暖气房里空气不流通。后来李大爷就尝试把佛珠吊兰放在暖气房里一个相对湿度稍高的角落,还会时不时地用喷壶给它喷喷水,到了次年春天,佛珠吊兰的生长状况就好多了。
而南方湿热地区,冬季可能没有暖气,有时候温度会降得很低,而且湿度又比较高。回乡大学生小张就有这样的经历。小张家在南方的一个小山村,家里后院养了几盆佛珠吊兰。以前他没太在意冬季的养护,直到有一年冬天,大雪过后他发现佛珠吊兰有好多盆的生长都停滞了,有的甚至出现了烂根的情况。后来小张了解到,是因为南方的冬天湿冷,低温容易让佛珠吊兰的根部受寒。后来小张就找了一些比较厚的泡沫板把花盆围起来,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还在浇水的时候特别注意,等土壤表面微微干了之后再浇少量的水,避免积水,这一系列的措施让家里的佛珠吊兰慢慢恢复了生机。
不同品种的绿植在越冬防护上也是有差异的。比如说玉露,它也是比较受欢迎的绿植。玉露的叶片和佛珠吊兰就不太一样,它是半透明的鳞片状,而且玉露对水分的要求比较高。在越冬的时候,玉露如果浇水过多,在比较封闭的室内环境下,容易腐烂。我朋友小王就吃过这个亏,他看到玉露的茎部有点干了,就浇了很多水,结果后来发现玉露的叶片开始发黄软烂。还比如仙人掌,它是比较耐旱耐寒的植物。仙人掌能在较为寒冷的气温下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因为它本身是肉质茎,储存了大量的水分。我老家邻居种了好多仙人掌,在我们北方干冷的冬天,只要室外的温度不低于 - 10℃,仙人掌都能存活,而佛珠吊兰就很难在这样的温度下直接放在露天。再比如多肉植物,像熊童子,它的叶片顶端有红红的爪子。多肉植物虽然总体上耐旱,但在越冬的时候,光照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要是光照太强,它可能会因为温度低而晒伤,要是光照太弱,又会徒长,不像佛珠吊兰相对来说养护没那么复杂的光照需求。
对于高原气候适应这一点,高原地区气候比较特殊,气温温差大,紫外线强,而且空气比较稀薄。有一对从高原旅游回来的夫妻,他们在高原上看到了佛珠吊兰顽强生长的样子。回到家乡后,他们按照在高原来时的养护方法来养佛珠吊兰,结果发现佛珠吊兰不太适应他们家乡的气候。原来高原因为空气稀薄,紫外线强,植物佛珠的光合作用方式有所调整,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也比较慢。而他们家乡湿度比较大,土壤肥沃,佛珠吊兰就像被注入了兴奋剂一样,疯长起来,而且叶片颜色没有在高原时那么鲜艳了。后来他们调整了养护方式,控制了浇水量和施肥量,并且给佛珠吊兰增加了一些光照时间,才让佛珠吊兰又恢复了原本的生机。
从这些身边发生的案例来看,佛珠吊兰的养护确实有不少讲究。如果是在家养的话,对于没有太多养植经验的人来说,容易走入误区。像有的养植者看到佛珠吊兰的叶片有点下垂,就以为缺水了,然后就大量浇水,结果却适得其反。其实可能是光照太强或者温度太高导致的。
如果是在养殖场或者农场规模饲养佛珠吊兰呢,面临的问题就更复杂了。一方面是养护管理方面,要考虑整体的空气湿度、光照等条件的统一性。比如一个大型养殖场的佛珠吊兰种植区域,如果通风不好,就可能因为湿度问题导致病虫害滋生。我朋友在北方的一个小型养殖场工作,之前他们没有重视通风问题,结果佛珠吊兰感染了病虫害,很多叶片都布满了小黑点,影响了整体的美观和销售。后来他们安装了通风设备,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在高原地区如果要把佛珠吊兰作为一种特色植物来进行养殖,就需要考虑运输到其他地区的问题。高原的佛珠吊兰适应了那里的气候,运输过程中如果温度、湿度控制不好,就可能在途中就受损。
从养植时间来看,佛珠吊兰如果想要安全越冬,1年以上的成株相对来说会比小苗更容易度过寒冷的冬天。因为小苗的根系还不发达,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就像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还没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从地域差异来说,南方的佛珠吊兰在养护时,夏季的养护重点可能更多在遮阴和控水上。因为南方夏季温度高,降雨也多。而北方夏季比较短,光照强,夏季养护的重点可能更多在防晒和适当浇水。到了冬季,南方需要注意防寒湿,北方则是在保暖的基础上要注意湿度。
对于回乡大学生这个群体的案例,还能从他们对家乡传统养植观念和新养植理念的融合方面来考虑。像前面提到的小张,他在大学里学习了园艺相关知识,回到家后把在学校学到的佛珠吊兰冬季养护知识,比如控制浇水、调整施肥、适当修剪等,和家里传统的佛珠吊兰养护观念结合起来。他告诉家人,原来在冬季佛珠吊兰不能像以前那么随意地浇水施肥,要更加注重环境和养植的小细节。这不仅让家里的佛珠吊兰养护得更好,还在村里传播了新的养植理念。
佛珠吊兰在养殖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比如说,佛珠吊兰对土壤的要求不是很高,但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的土壤是比较理想的。我自己曾经尝试过不同土壤配比来养佛珠吊兰,在北方干冷的环境里,我用腐叶土、珍珠岩和蛭石按照3:2:1的比例混合来种植佛珠吊兰,发现佛珠吊兰的生长状态很不错。而在南方湿热地区,稍微增加一些泥炭土的比例,让土壤保持一定的黏性,能更好地保水,因为南方雨水多,如果土壤排水性太好,容易造成干旱,导致佛珠吊兰生长不良。
在光照方面,除了不同地域和季节有所差异外,不同的摆放位置也会影响。比如放在朝东的窗户附近,早上能接收到适量的阳光,佛珠吊兰的颜色会比较鲜艳。但要是放在朝西的窗户,下午阳光比较强烈,佛珠吊兰就容易被灼伤,尤其是在夏季。这也是一些回乡大学生在向家人传授佛珠吊兰养植知识时会重点强调的。
在施肥方面,佛珠吊兰是薄肥勤施的原则。每年3 - 5月是佛珠吊兰的生长旺盛期,可以每月施一次稀薄的液肥。但如果施肥过量,佛珠吊兰的叶片就会变得发黄,而且生长速度反而会变慢。我认识的一位养植达人,曾经就因为一时贪心想要让佛珠吊兰长得更快,施了过多的肥,结果差点把佛珠吊兰养死,后来经过精心养护才慢慢恢复。
佛珠吊兰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也不一样。比如刚扦插不久的佛珠吊兰苗,土壤稍微保持半干状态就好,要是浇水太多,苗就容易被淹死。而2 - 3年生长的佛珠吊兰,生长比较健壮,对水分的需求会稍微增加,但也要注意不能积水。
佛珠吊兰在养殖过程中还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袭。像蚜虫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害虫,尤其是在春季,温度回升较快,蚜虫就可能大量繁殖。有一次我在北方的一个公园看到,里面种的几盆佛珠吊兰就受到了蚜虫的侵害,叶片上爬满了蚜虫。如果不及时防治,蚜虫会吸食佛珠吊兰的汁液,导致叶片发黄、枯萎。当时公园的工作人员是通过喷洒一些温和的生物防治药剂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南方的佛珠吊兰养殖中,还容易因为高湿度引发叶斑病。我在南方的一个花农那里看到,他的佛珠吊兰叶片上出现了一些褐色的斑点,经过咨询了解到是叶斑病。花农通过及时清除病叶,再配合使用一些杀菌剂来防治。
对于佛珠吊兰的修剪,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在一些养植者看来,修剪主要是为了保持佛珠吊兰的美观。比如当佛珠吊兰的茎条过长时,可以适当地修剪掉一部分,这样可以促使它萌发新枝。还有一种情况是,如果发现有病虫害的茎条,要及时修剪掉,防止病虫害蔓延。但在另一些人看来,修剪也是促进佛珠吊兰繁殖的一种方式。比如可以利用修剪下来的健康的茎条进行扦插繁殖。我见过很多回乡大学生,在家乡做亲子养植活动的时候,就会教孩子们如何通过修剪茎条来进行佛珠吊兰的繁殖,既有趣又能让孩子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
佛珠吊兰的越冬防护和在高原气候适应等方面还有很多可以深入探讨的地方。比如,不同的温室种植设备对佛珠吊兰冬季生长到底有多大程度的影响?在高原地区,如果要想让佛珠吊兰全年都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除了调整养护方式外,是否可以进行品种改良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而且随着城市养植文化的不断发展,佛珠吊兰在城市中的养植模式也在不断变化,比如垂直养植、水培等新方式,这些新方式在佛珠吊兰的越冬防护和适应不同环境方面又会有哪些不同的要求和挑战呢?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