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古代文明究竟哪个更优秀

郑青春谈天地 2024-11-19 17:25:03
匈奴西迁欧洲入侵罗马的始末吧?

东西方古代文明究竟哪个优秀,一直是个关公战秦琼式的问题,因为从始至终都未有直接交手。高仙芝与大食一战,规模太小,参与唐军也少,更不受双方重视,打归打,打完依然和好,并不具参考意义。

但也并非没有参照物,有个东西可以很形象地说明问题,凡是东方外迁出来的民族,换个地盘,马上变成一方霸主。比如在西域呆不下去的大月氏,到了印度,就建立起四大帝国之一的贵霜;辽国灭亡前夕一只跑到中亚的残部,便能击败不可一世的塞尔柱突厥,建立西辽;至于连南宋也扛不住的蒙古,大家都很清楚,那对整个世界都是灾难。

话说回来,要不是四川钓鱼城军民砸死了蒙哥大汗,导致皇子争位蒙古内乱,西征军主力纷纷回师,西欧和埃及能不能保住,都是个问题。但最典型例子要属匈人,因为匈人直抵西欧,与欧洲诸多国家部族交过手,搅得欧洲大乱,甚至直接导致罗马帝国分裂,乃至西罗马灭亡。

能不能打并不见得是文明唯一判定标准,但也不能说毫无关系,关键在于,匈人其实就是被汉朝打残的匈奴,不得不辗转千里,远赴欧洲。更关键在于,匈奴也是中华民族一部分。夏后族,那是大禹的部族,也就是说匈奴是大禹后代,早在唐尧时期,就跑去了北方。而首任王淳维,也自称是夏桀之子,于殷商灭夏之际,远赴北疆。

匈奴并不见得是单一民族,我们古籍所谓匈奴,其实是对北方游牧民族统称。这很容易理解,当一个部落强大后,它就会不断征服其他部落,这些部落不管之前叫什么,征服之后都会改口用一族统称。

虽然匈奴人种具备多样性,但如果我们给它做一个定义,肯定以其王族为准。既然匈奴王室自称夏桀之子,史记也证明出于夏后,那我们当然可以认为,匈奴就是华夏民族的一个分支。所以匈奴西迁,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中华民族涉足欧洲的一次努力。

西方对东方的偏见,从匈人身上便可见一斑。匈人英文叫huns,最早发现匈人与匈奴的渊源,并不是中国人,而是法国人汉学家德金,他在考证东方典籍之后,首先提出了匈奴西迁说。

我们之前对匈人一无所知,一直到1897年,清朝内阁学士洪钧依据波斯人史书,对元史做了补正,即《元史译文证补》中首次提到了匈人,秉承了德金的说法,称他们是匈奴西迁分支,并详细记载了匈奴王阿提拉征服欧洲的历程。但到了20世纪40年代,画风突变,西方主流历史学家纷纷改口,不承认匈人与匈奴有关系。具体就不列举了,只说一个,《剑桥早期内陆亚洲史》认为没有证据表明,匈人与匈奴存在历史渊源。

没有证据当然是谎话,首先,名称的一致性就是再明显不过的证据。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汉代烽燧遗址发现的粟特书信里,粟特人对匈奴人的称呼就叫匈。其次是诸多中国古籍记载。匈奴并非为卫青霍去病所灭,汉武帝虽然对匈奴进行了多次打击,但匈奴并未灭亡,甚至实力尚存。

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发生过两次,并不是一次。第一次是汉宣帝时期,公元前54年,呼韩邪单于南下归附西汉,随后公元48年,剩余的北匈奴再次分裂为两部,日逐王比率部南下归附东汉。

连续经历两次分裂,匈奴元气大伤,东汉则趁机北伐。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耿秉于稽落山大败北匈奴,窦耿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这便是燕然勒功。随后公元91年,窦宪耿秉继续出征,于金微山再次大败北匈奴。遭受如此打击,加上乌桓崛起,北匈奴不得不离开北方,迁往西域。其实早在西汉,匈奴就曾染指西域,不同的是那时他们有很多选择,而现在选择仅剩了这一个。

德金认为自此匈奴人开始了西迁欧洲旅程,这也成为了其他西方学者攻击的理由。因为西方有关匈人的最早记载,出现在350年左右,中间还差了200多年,所以他们认为对不上号,匈人是欧洲本土民族。其实德金搞错了,外国人想熟读中国典籍,还是太难了。匈奴人呆在西域并没走,公元105年北匈奴还派了使者入长安求亲,东汉拒绝后,113年北匈奴卷卷土重来,杀死了伊吾将军索班,125年东汉报复,发兵攻打北匈奴呼衍王,甚至到了156年,还有北匈奴进犯酒泉的记载。

匈奴人在西域什么地方?有说乌孙,有说悦般,还有说康居,这也是匈奴西迁的一大争论点,问题出在我国不同朝代,称呼西域地名有所不同,更麻烦的是,譬如乌孙还搬过家,乌孙一词代表两个地方。但对普通人来说,这个问题无关紧要,因为匈奴人之后还露过面,这些都不是他们最终消失地。根据《北史·西域传》的记载,原来匈奴杀了粟特国王霸占了那里。

那么粟特在哪,匈奴又是怎么去的?这又是个麻烦问题,我们史书啥都好,就一点不好,没地图。中原还无所谓,一扯到西域古国,就极其令人头疼,因为西域面积即广,国家又多,名字还变来变去,更气人的是他们经常搬家,往往搞得人一头雾水。不过麻烦也得干,因为这个问题很关键,找不到粟特,就永远说不清匈奴怎么去的欧洲。

根据《史记》的记载,粟特古称奄蔡,两千里请无视,因为史书里的路程,完全就是虚数,根本不准,所以剩下参照物只有这个叫北海的大泽。古语北海一般指贝加尔湖,但明显不对,因为贝加尔湖在蒙古国正北,康居西北2000里,无论如何都对不上。

咱们接着往找资料,根据《后汉书·西域传》和《魏略·西戎传》的记载,奄蔡又叫阿兰聊和阿兰,这其实不是改名,只是译法变了,所以奄蔡阿兰聊阿兰,都是一个地方。奄蔡地方很大,西边与大秦接壤,东南是康居,临近水泽,有超过10万名战士,但貌似战斗力不行,一直都是康居附庸国,到了三国时期才独立。

为什么独立?因为匈奴人来了,魏略说的这个北乌伊别国,其实就是匈奴。班超之子班勇传记称北匈奴有个伊蠡王,公元124年曾进犯车师,被班勇击败,自此不知所踪。匈奴王位世代沿袭,这个北乌伊别国,其实就是北伊蠡部的误称。古书就是名字变来变去最头疼,不同时代人写的书,对同一国家部落,一定有无数种写法。

接着往下聊,文成初年,匈奴王曾派使者觐见北魏文成帝,之后便消失了,这也是匈奴与中原王朝的最后一次交集。文成年间来访,考虑到匈奴定居已有三代,三代正常来说应在七八十年,那么匈奴建国大概在370-380年之间。综上所述,匈奴大概于三国时来到奄蔡,休养生息若干年,随后于370-380年间杀掉了这里的王建国。

我们来对照一下欧洲历史,看看对不对。罗马帝国史学家阿米安在《晚期罗马帝国史》中写道,黑海和亚速海以东的俄罗斯顿河流域生活着阿兰人,自350年起,他们遭到了匈人部落的猛烈攻击,376年以前被歼灭。

阿米安还称,匈人来自亚速海附近的冰冻海洋。亚速海附近冰冻海洋,那只有里海了,原来我们古书中所称北海大泽,是指里海,史记称其在康居西北两千里,倒也不是瞎掰。一切就对上了,匈奴离开西域后,先去了里海附近,然后于375年左右征服了阿兰人建国,并于452年派使者来访中原。之后为什么不来了,因为匈奴王阿提拉一年后即病逝,匈奴帝国也随之解体。

一切都清清楚楚,匈奴人的踪迹怎么就无法考证了?这里面还有一些小问题,比如里海离我们太远了,很难想象康居有那么强控制力,匈奴残部又如何消灭拥有强大的阿兰人。这个解释是,公元2-3世纪,中亚区域爆发了一次空前旱灾,导致大片草原和耕地变成荒漠,这也是中亚和西域沙漠的由来,原本生活在这里的阿兰人,被迫向外迁移。所以阿兰虽有十万战士,但都集中在顿河流域,留在原地未走的阿兰人,成了康居附庸。康居给它起了新名字粟特,但我们的古书,仍然按惯例称阿兰奄蔡。

不过这些无关紧要,这都是历史学者要考虑的问题,普通人只需要知道,公元2世纪开始的大旱灾,对阿兰等民族也许是灾难,但对匈奴人来说,却是天赐良机,正愁找不到落脚地,到这份上怎会嫌这嫌那!草原沙漠化别人受不了,可匈奴是从沙漠走出来的,于是匈奴径自占领了阿兰人留下的大片空白区,喘息三代之后,开始对阿兰人发起了猛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西方学者对强大的阿兰人,短短二十多年即告毁灭,感到无法理解,由此坚持认为匈人是里海原生民族,而他们与阿兰人的敌对,应该持续了好几个世纪。我想说的是,这太正常了,如果读过中国史书,比如史记汉书,就能明白匈奴的战斗力有多恐怖。汉朝忍辱负重数代,运气好到冒泡,一口气出了个不世出牛逼皇帝,和两个同样不世出的天才将领,才得以一举扭转颓势。

朋友们想想,在汉武帝和卫霍之前,汉匈交战从无一胜,阿兰人再强还能强过刘邦!士兵再多多得过大汉!能坚持二十年已经不错了,如果碰上的是巅峰匈奴,恐怕不会超过两个月。虽然匈奴早在350年就出现在顿河流域,但阿兰人的毁灭却拖到了373年,虽然在欧洲人眼里,阿兰人的确很能打,但这倒不是因为阿兰人多厉害,而是匈奴大爷即便到了欧洲,仍然保留了极其传统的草原特色,跟当年横行大漠没啥两样,动不动就出去骚扰一圈。

欧洲人所谓猛烈的攻击,其实只是匈奴大爷来打劫,抢完就跑,不跟你纠缠。这一套咱们很熟,守好家把东西看好就行,但阿兰人不懂啊。371年阿兰人宣布建国,新加冕的阿兰王越想越窝囊,不能再被这么欺负了,于是做出了一个堪称狗屎的决定。

阿兰王居然打算集合全部军力,跟匈奴人来一次大决战。他也不想想,小打小闹你都打不过,还决战?结果不言而喻,373年双方在顿河大战,阿兰人惨败,阿兰王卒,刚刚成立2年的阿兰国灭亡了。

其实匈奴一般不把人往死里打,打死了以后抢谁去,所以汉朝在打不过的时候,一直忍辱负重,又嫁闺女又赔钱,一边拉盟友一边发展科技,做了几十年准备,有了充足把握才开始动手。逼匈奴跟你拼命,这就不能怪别人了,虽然史书没有记载,虽然匈奴人少,但他们还是在极短时间内扫平了阿兰。战后,大部分阿兰人选择加入匈奴,剩余流亡去了哥特人和罗马帝国的地盘,阿兰族永久从历史长河中消失了,取而代之是一个融合了欧洲血统,更强大的新匈奴,令整个欧洲闻风色变的匈人。

按阿米安记载,阿兰人与匈奴的融合,最迟也在376年之前,所以我们以此推算匈奴正式建国时间应当在375年左右。阿兰人至少有几十万,合并后匈奴实力大增,但也带来了新的烦恼,缺粮食。匈奴人不种地,阿兰人也不种地,他们也是游牧民族。难怪阿兰王想不通,匈奴没来之前,都是他们抢别人,猛一下从抢劫者变成受害者,确实有点不好接受。

为了找到足够粮食,匈奴人很快打上了临近一个庞大帝国的主意。哥特人来自北欧波罗的海一带,进入欧洲腹地的过程中,逐渐分化为两个集团,以阿马尔家族为首的东哥特人,和巴尔特家族为首的西哥特人。

大概于匈奴征服阿兰的同时,也就是公元375年左右,东哥特国王艾尔马纳里克建立起了一个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包括现在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立陶宛以及俄罗斯欧洲部分的庞大帝国。

匈奴摧毁阿兰的事情刚传到艾尔马纳里克耳中,还没等他作反应,一个意外发生了。一名来自被征服部落的杀手行刺,虽然没能成功,艾尔马纳里克也没抓到杀手,只抓到了他老婆。

为了泄愤,艾尔马纳里克下令将女人处死,不料引起了连锁反应,激起了女人兄弟们的怒火,继承了未竟的杀手事业。小舅子们明显比杀手强得多,艾尔马纳里克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光荣挂彩。受伤并不重,艾尔马纳里克年纪却不小,听到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首任欧洲匈奴王巴兰博毫不犹豫,立刻出兵。

这一仗任何史书都没记载,这也是出于欧洲人的自大和偏见,他们从不肯记下任何异族光辉史,哪怕有也会想办法毁掉,匈奴人自己又没有记史的习惯。所以我们只知道,这一仗进行得很快,如同阿兰人一样快,东哥特人输得很惨,如同阿兰人一样惨。

东哥特人大败,艾尔马纳里克战死,也有说他是绝望自杀。这些不重要,他死后东哥特人分成了两支,一支在他儿子维尼塔利乌斯的带领下,向匈奴人投降,干净利落的步了阿兰人后尘。另一支在东哥特人推选出来的新国王带领下,继续与匈奴人抗争。

可以说,初来乍到的匈奴,对于欧洲人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东哥特人再次大败,新国王再次战死。剩余东哥特人急忙退回第聂伯河,派人联络西哥特人,结成了抗匈联盟。西哥特领袖是阿瑟纳里克,接到求援,他亲率大军出征,赶赴第聂伯河,选了一个位置绝佳的渡口埋伏起来,准备趁匈奴人过河的时候,半道而击之。

这很有几分孙子兵法的风采,可问题对手来自东方,祖上跟狡猾狡猾滴中原人打过无数架,啥没见过,要是上这种当,那可真对不起数代汉军将领的悉心教导。巴兰博将计就计,假装没发现西哥特人行踪,不露声色原地整修,到了夜间,悄悄带领部队绕过西哥特防线,换了个地方过河。

阿萨纳里克几乎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就被击败了,他带着残兵逃入山区,仍然不肯放弃,打算修筑工事重整旗鼓。但巴兰博根本不给他机会,匈奴骑兵尾随着他们,一直追到山里,西哥特人的工事还没来得及修好,就吃到了第二次败仗。惨败严重打击了阿萨纳里克的信心,更打击了他的威望,西哥特王国几乎与东哥特同时土崩瓦解。西哥特人推选了新的领袖,并与残存东哥特人一起逃进罗马帝国色雷斯境内,要求避难。

哥特人多瑙河以东土地,全部落入匈奴之手,巴兰博紧接着征服了北部日耳曼部落,夺得匈牙利草原。自此,一个强盛的欧洲匈奴帝国暂露锋芒。

0 阅读:1

郑青春谈天地

简介:谈天说地、人文历史、诗词歌赋,作品维度绝不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