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派确实不好学,最难的地方就在于一不小心就容易走歪了。戏剧评论家苏少卿就曾在上世纪40年代这样评价过麒派的后学者:“那时候跟着麒派老先生学戏的人啊,或者没拜师但崇拜他的那些中年演员,那可真是多得不得了,简直多到像天上的星星一样。”“这麒派的老艺术哪是那么容易就能学到手的?要是学得不到位,最后就只会剩下一股子燥劲儿,嗓子也唱不出来,还净干些不靠谱的事儿。”
麒派到底有多难学呢?那个“槛外人”(周信芳的好朋友,真名叫吴性栽,以前是做颜料生意的大老板,后来又搞电影和戏院很多年,据说就是当年给赵燕侠改名字的那个戏院老板),他说话特别直白。他说:“想要学麒派的话,模仿的人虽然不少,但是一个能真正继承周信芳衣钵的都没有。”麒麟童(周信芳的艺名)的徒弟里,高百岁和陈鹤峰在当时都是非常有名气的演员,嗓音条件很好,也有很强的票房号召力。不过“槛外人”觉得,“像陈鹤峰这种人就更不用提了,连麒派的皮毛都没学到。”
1916年的时候,14岁的高百岁在上海第一舞台演戏的时候,认识了周信芳先生,还拜他为师,成了周信芳的第二个徒弟,排在程毓章后面。不过那时候麒派还没正式形成呢,师父和徒弟的表演风格还不太一样。一直到1927年,高百岁再来上海演戏,师徒俩第三次一起合作,还在天蟾舞台一起登过台。那时候,高百岁算是真正学到麒派的精髓了,就像有本书里说的,“学麒也获得其中三昧”。
不过呢,“槛外人”就觉得高百岁的表演风格跟麒派差得有点远。他虽然承认高百岁在舞台上已经很有成绩了,但还是觉得高百岁称不上是麒派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