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女子救助大雁,放生后却迎来它带同伴回家“蹭吃蹭喝”

纸鸢追风人 2025-02-19 10:13:10

家养与野放,哪种才是对动物更好的选择?

这个问题总能引起不少争论。

有人认为,既然救助了一只动物,就应该一直负责到底,为它提供安稳的生活环境;也有人坚持,野生动物最好的归宿就是回到大自然,它们不属于笼子。

如果有一天,被你救助过的动物真的离开了,却又带着一群“朋友”回来,你会觉得这是缘分,还是一种责任?

这一切,在山东一位普通女子王春红的故事里,也许能找到答案。

那天傍晚,王春红和朋友在她家的生态园附近散步,这里依山傍水,平日里就经常能看到一些野生的小动物。

朋友正夸着这里的景色,草丛深处却传来奇怪的哀鸣声。

王春红循声走近,发现一只爪子受伤的大雁正躺在一汪小水坑边。

这只大雁显然受过不小的惊吓,不仅不肯让人接近,还用翅膀阻止王春红的靠近。

可是看到爪子上的血迹,淳朴的王春红实在不忍放手,她咬了咬牙,小心翼翼地抱起大雁,顾不得自己被翅膀拍打的疼痛,连夜把它送到了最近的动物诊所。

医生检查后告诉她,大雁的伤口虽然严重,但只要护理得当,不会有大碍。

从那一刻起,这只性情倔强的大雁,便闯进了王春红和生态园的生活。

大雁被接回家后,王春红从不适应到熟能生巧,成了它的“临时饲养员”。

刚开始,大雁因为受伤,或许还带着些许感谢的意味,喂食和换药都很配合。

几天后,它逐渐恢复活力,性子却变得更加倔强。

它拒绝人工投喂,甚至绝食,似乎在表达抗议。

邻居们见状都纷纷劝她:“你又不是养鸟的,这可是野生的,养不熟,还是赶紧放了吧!”但王春红却有自己的坚持,她耐心地每天守在大雁的笼子边,和它“相处”,一点点减轻它的戒备。

直到有一天,大雁主动朝她靠近,毫不犹豫地开始吃她端来的饭菜。

那一刻,王春红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了。

终于等到大雁伤势痊愈,王春红决定送它回归大自然。

虽然心里百般不舍,甚至泪眼婆娑,但她知道,这才是最好的选择。

开车40公里来到一片芦苇丛,她放开手里的绳子,大雁展开双翅飞入天空,那最后一眼的回头,像是在告别,也像是一次无声的承诺。

大雁飞走的几天后,王春红常常站在生态园里发呆。

朋友们笑她,“都飞了,还傻乎乎地看啥?”而就在她渐渐接受“缘尽”的事实时,一个惊喜悄然到来。

一天午后,王春红的丈夫打来电话,说家里来了位特殊“客人”。

她匆匆赶回家,才知道是那只已经放生的大雁回来了!

丈夫告诉她,因为等不到王春红,它又飞走了。

虽然彼此错过,但这意外的重逢让王春红重新燃起了期待。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那只大雁再次出现在生态园上空,而且这次,它还带了一群“朋友”一起来了。

十几只大雁在生态园的空地上落下,它们好像也并不害怕人类,扑扇着翅膀走来走去。

王春红很快准备好了食物和水,大雁们吃得摇头晃脑,看样子已经不把这当外人的地盘了。

有些大雁甚至直接在这里安了窝,开始和王春红的生态园共同生活。

一段时间以后,生态园里发生了一件让王春红兴奋得合不拢嘴的事情。

有一天,她在草丛里看大雁时,意外发现了一窝大雁蛋!

过不了多久,三只可爱的小雁破壳而出,吱吱地跟在大雁妈妈身后叫,场面温馨而有趣。

有时候,小雁还会跑上前,用小脑袋蹭蹭王春红的腿,像是把她当成了它们的“家人”。

这让王春红下定决心专门修建一个大雁过冬的温室。

她请来了工人,搭建了一座既能通风又有保温效果的小屋,保证它们在寒冷的青岛冬天能舒适生活。

虽然邻里间有人觉得她“多此一举”,但王春红并不在意。

在她心里,这些大雁早已成为她生态园的一部分,成为了她生命里的朋友。

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就在这些细节中体现。

很多人总觉得,人与动物的相处只是一种单向付出,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动物也有感情,它们会记住帮助过它们的人,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回馈这份恩情。

大雁虽是候鸟,却选择留在了王春红的生态园,甚至在这里延续了属于它们的新生命。

如果说,是王春红细腻的爱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家”,那反过来,这些大雁给她的生活也带来了无数温暖时刻。

或许,这正是人与自然的美妙之处。

不一定是单纯的拯救或占有,而是学会和它们相处,找到彼此的平衡点。

在这段故事里,王春红和大雁都得到了成全。

0 阅读:0
纸鸢追风人

纸鸢追风人

纸鸢追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