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急寻能臣治漕运,张廷玉:死牢里有个现成的,一代名臣诞生

思柔读史 2023-03-01 10:50:43

清雍正七年(1729年)的一天,京师刑部关押死囚的监狱里走进一个面色严肃的中年人。

只见他走到一个牢门前,冲着里面的囚犯大声地喊了几句,那名囚犯在听到声音之后,立刻吓得从地上爬了起来,对着那名中年人连连磕头。

随后,这名囚犯便被带出了刑部大牢,正当其他囚犯都为此感到疑惑时,负责看守的狱卒没有丝毫惊讶。

原来,那名被带出牢房的死囚叫章佳.阿克敦,而负责来将阿克敦带出牢房的人,则是当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

狱卒都知道,阿克敦是一个勤勉谦和的人。

当年,阿克敦在任上就是一个出了名的好官,但却因为一次朝堂风波,被判了斩监侯,成为死囚。

而这次张廷玉来将阿克敦带出死囚牢,是因雍正在朝堂上感叹无人可用,张廷玉立即表示死牢里有个现成的,因此阿克敦便被“特赦”了!

当阿克敦离开刑部大牢的时候,所有人都替他松了一口气,而一代名臣也就此诞生。

那么,阿克敦为什么会被打入“死囚牢”?在阿克敦传奇的一生当中,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慢慢地道来。

一 天资聪颖的“八旗子弟”

阿克敦出生于满洲的“章佳氏”,字仲和,是满洲正蓝旗人士,与许多入关之后就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满洲旗人不同,阿克敦从小就机敏好学,深受长辈的喜爱。

再加上阿克敦本身就是“八旗子弟”,享受了一定的特权。

所以,他的才能很快就被当时的清廷给发现了,根据清朝的官方规定,每一个八旗子弟都可以从小进入官学就读。

即便是这些八旗子弟的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他们依旧可以从学堂里领到足量的粮食。

这样一来,不少“八旗子弟”便靠着这项特权,一下子就解决了吃饭问题和受教育问题。

但到了康熙末年,由于吏治腐败,加上旗务废弛,不少八旗子弟来到学堂的唯一目的就是吃饭。

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够出现一个像阿克敦这样孜孜求学的学生,自然也让负责授课的老师们非常兴奋。

(顽劣不堪的“八旗子弟”)

由于朝廷在汉族学员之外,还为满人增加了专门的录取名额,阿克敦不费吹灰之力就考上了康熙四十八年的进士。

在考上进士之后,阿克敦被派到了翰林院任编修,算是得到了一个清闲的岗位。

如果是其他的八旗子弟得到了这份工作,他们大概率会好好庆祝一番。

但阿克敦一心想要为国家做成一番事业,所以自从来到翰林院开始,他就在找各种各样的机会让自己“出人头地”。

康熙五十六年,阿克敦的机会总算是来了,在一次殿前问话上,阿可敦对于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给对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随后,康熙皇帝亲自将阿克敦点为“侍讲学士”,并夸赞他是满洲子弟中的翘楚,有了康熙皇帝的亲口褒奖,阿克敦的仕途这才算是走上了正道。

(晚清穷困潦倒的“八旗子弟”)

康熙五十六年,朝鲜国王李焞的病情突然加重。

随后,朝鲜便向清朝的中央政府发出了通告,请求派遣一名高级官员来朝鲜协助管理,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康熙皇帝立刻就想到了年轻的阿克敦。

于是,在经过简单的培训之后,阿克敦便以外交使节的身份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升迁之路。

在朝鲜期间,阿克敦仔细观察了朝鲜国内的局势,帮助对方想出了几条安定政局的办法。

随后,朝鲜政府便奏请清廷加封阿克敦为“太子府詹事”,两年之后,老国王病逝,朝鲜的新君在阿克敦的建议下成功坐稳了王位。

尽管朝鲜国王一再表示了自己的挽留之意,但阿克敦的心中却有更为远大的志向,在完成使命之后,阿克敦便回到了京师继续参与朝中的政务。

(绘画中的“清朝军队”)

不过,考虑到阿克敦曾经担任过翰林院的修撰又有过外交经验。

所以,在此后的几年当中,他被反复地调任于朝鲜与翰林院之间,这样一来,阿克敦与朝鲜国内的世家大族们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甚至好几代朝鲜国君和贵族的册封,也都是由阿克敦一人完成的。

雍正三年(1725年),清廷考虑到阿克敦的外交经验丰富便让他出任了礼部尚书。

几个月后,阿克敦又被调到了兵部继续担任尚书的职务,这样的经历使阿克敦在文、武两条道路上都有了一定的建树。

后来,阿克敦也着重培养自己的儿子阿桂,使后者成为了乾隆时期的重要将领。

雍正四年(1726年),阿克敦奉命调任两广总督,同时兼任广州将军的职务。

此时,阿克敦在朝野内外的声望已经达到了顶点,许多人都开始在背后议论称,阿克敦担任两广总督,只是朝廷“暂时性的安排”。

以阿克敦的能力和资源来看,他将来很有可能会成为雍正皇帝身边的一位军机大臣。

然而,正当阿克敦的仕途进展得顺风顺水的时候,一股凶猛的暗流却在向他涌来。

那么,阿克敦又将如何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危机呢?

二 突遭冤陷入“大牢”

原来,在阿克敦到达“两广总督”任上之后,他就得罪了不少同僚。

因此,就有许多广州本地的官员对阿克敦的行为怀恨在心,准备找个机会好好地整治他。

雍正四年(1726年),阿克敦刚刚到任,便发现了广东官场上的一些端倪。

阿克敦发现时任广东左翼总兵的蓝奉利用手中的职权,将他的两个儿子安排进了军队担任把总的职务,这个职务在当时相当于正七品,每个月的俸禄也相当可观。

可蓝奉的这两个儿子平时就习惯了骄奢淫逸的生活,根本就不是当兵的料,在发现这个问题之后,阿克敦立马就给雍正皇帝递上了一份奏折。

在奏折中,阿克敦详细地说明了蓝奉所犯下的罪过,并请示皇帝本人的处理意见,在接到奏折以后,雍正皇帝便将蓝奉等一系列牵扯进此案的官员通通免职。

同时,雍正也对阿克敦的行为进行了一番褒奖。

(西方人庙会中的“清朝官员”)

在写给阿克敦的奏折批文中,雍正皇帝还非常亲切地告诉他:如果将来他遇见了什么合适的人选,可以第一时间向朝廷奏请任命。

军机处和雍正皇帝本人都会非常慎重地考虑阿克敦的意见,在封建王朝中能够得到这样的批复,阿克敦在皇帝心目当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此后,阿克敦又再接再厉上奏检举了好几位广东、广西地区的违法官员,雍正皇帝不但批准了他的奏请,还要求全国的官员们向阿克敦学习。

不过,在官场中被皇帝赐予“清名”,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这将意味着,阿克敦与清朝官场的大环境所不相容。

雍正五年(1727年),广东高要、高明、南海、三水等五个县的县令联名上奏,请求朝廷拨发专款用于修筑河堤。

在这本奏书中,几个县的县令要求朝廷拨发专款用于购买坚固的石材与防水材料。

本来这份奏折已经被送到了北京,雍正皇帝本人也并没有察觉出任何的异样,但在这个时候,阿克敦的奏折却及时地递呈了上来。

(清朝时期的“广州码头”)

在奏折中,阿克敦非常直接地告诉雍正,这几个县令都在欺瞒皇帝。

其实,当年广东省的水患并不算是特别严重的,而且,人们用先前的办法修筑河堤,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水效果。

所以,几位县令提出的“修堤方案”,不仅没能更好地防范洪水,还白白地浪费了朝廷的经费,这样的行为无论如何都是不能被原谅的。

在看到这份奏章之后,雍正皇帝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几个县的县令只不过是在借着修缮河堤的名义为自己敛财。到头来,当地的百姓因为修筑河堤耽误了生产,朝廷也为此花费了巨大的财力,但最后却只喂饱了他们这些脑满肠肥的贪官污吏。

雍正皇帝一气之下便驳回了几个县令的奏折,并将他们革职问罪。

有了这几个县令的教训,广东官场上几乎再也没有人敢“巧立名目”从国库里捞钱了,看着日益得宠的阿克敦,广东的官员们可谓是又惧又恨。

这个家伙不仅让他们的日子过不安生,甚至还断了他们的财路。

可以说,当时双方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清朝时期的“政府官员”)

雍正五年(1728年)的年末,广东的官员们上下其手给阿克敦设下了一个精密的“圈套”。

由于阿克敦非常重视广东地区的民生与经济,时常会亲自与商人交谈,这样的习惯也就成为了一些官员“罗织罪名”的切入口。

当年12月,雍正皇帝收到一封来自广东的奏折,奏折上清晰地说明了阿克敦在两广总督任上“利用职权,为己谋私”的事情。

一开始,雍正皇帝还是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在看这封奏折的,可是随后又有几十道写着同样内容的奏折被呈递了上来。

这样一来,就算雍正皇帝不愿意相信此事,他也必须要派人去查一查。

此时,阿克敦已经被调到了广西巡抚的任上,所以他对于昔日的同僚们在皇帝面前“告黑状”的行为丝毫不知情。

等负责调查阿克敦案的钦差来到广州以后,当地的官员们就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说辞开始蒙骗朝廷。

(雍正皇帝画像)

当地的官员们诬陷阿克敦徇私枉法,他们告诉钦差,阿克敦因为害怕被罢官夺职,而将广东新会县的一起“强盗案”被改为了“盗窃案”。

这个报案的百姓只能够自认倒霉,接受这个不明不白的结果。

后来还是新任的广东臬台在清理旧案的时候发现了这些疑点,才将真相逐步查明的。

另外,这些官员们还举报阿克敦曾经挪用了广州海关的上百万两官银投入自己的“私人买卖”。

而且,他们还煞有其事地拿出所谓的“账册”交给钦差过目,有人还举报,一年前的一只暹罗商队来广州开展贸易时,曾经被阿克敦点名索取过“礼物”。

后来,这些暹罗商人不愿意给阿克敦送礼,就被他以破坏治安的罪名通通赶出了广州。

关于此事,广东的衙门有详细的案卷记录,自然也由不得钦差不信。

(晚清时期的“官员合影”)

大家都知道,雍正皇帝历来最痛恨贪污国家财产的官员,在雍正皇帝主动承办的几个官员身上,人们都能够找到“贪污公款”的罪名。

所以,只要举报阿克敦贪污,那么雍正皇帝就一定会重重地惩办他。

果然,雍正皇帝在接到钦差大臣的调查报告之后勃然大怒,下令立刻捉拿阿克敦到案,而那些一心想要置阿克敦于死地的官员也早就安排好了后面的事情。

经过他们在京师城内的一番走动和打点,阿克敦在被押解京师之后,立刻就获得了一个斩监候的判决。

这个判决相当于现代刑法中的“死缓”,此时的阿克敦可谓是已经到了“命悬一线”的地步。

只要当年的秋天,皇帝对他进行了勾结,他的这颗人头可就要落地了。

所以在阿克敦被押到京师之后,他立刻就被关入了刑部大狱的死囚牢里。

不过,由于阿克敦多年以来所积累的声望与名誉,不少人都听说过他的事迹,在阿克敦入狱之后,所有的狱卒非但没有为难他,反而给他提供了不少方便。

大家的心里都明白,阿克敦之所以落到现在这般境地,只不过是因为奸人的陷害罢了。

有朝一日,皇帝需要一位“能臣”的时候,阿克敦自然也就会被释放的。

三 张廷玉极力“荐贤”

雍正七年(1729年),山东巡抚费金吾给皇帝上书请求派一名干练的官员到山东监修河道。

在古代,江河漕运往往关系着国家的财政收入,如果漕运河道发生了堵塞的情况,朝廷必须立刻派人去将其修好。

否则,当年国库的收入便会大大减少,但在接到费金吾的奏报以后,雍正皇帝却突然犯起了难。

因为他深知监修河道的重要性,不少官员还会利用这个机会从中牟利。

康熙年间,朝廷就曾经几次清理漕运系统的官员,其中的贪污情况令所有人都感到触目惊心。

所以,这次雍正皇帝必须要派一个既能干又清廉的官员去负责这项工作,可是放眼整个朝廷,能够满足这两项要求的官员简直是屈指可数。

正在雍正皇帝感到焦虑的时候,军机大臣张廷玉突然站了出来,主动推举了阿克敦。

(绘画中的“漕河运输”)

听到张廷玉的建议,雍正皇帝的眼前仿佛突然一亮,他这才想起来,阿克敦一直被关在死囚牢里。

去年“秋决”的时候,他就曾经看着阿克敦的名字久久无法下笔,最终也没有将阿克敦“勾决”掉。

不过,由于国事繁忙,这件事情很快就被雍正忘在了脑后。

现在,张廷玉突然提起了阿克敦的名字,雍正皇帝的心中立马便升起了一股兴奋的情绪。

根据皇帝的召命,张廷玉迅速拿着圣旨赶到刑部大牢,赦免了阿克敦的死罪,虽然阿克敦的心中对此早有准备。

但看到张廷玉亲自前来宣旨,他还是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只见阿克敦跪在张廷玉的面前,朝着圣旨一个劲地磕头。

张廷玉赶紧让人打开牢门,进去亲手将他扶了起来,在一路上,张廷玉不断地叮嘱阿克敦一定要办好这次的差事。

不管怎么说,这是皇上给他的一次“戴罪立功”的机会,如果这次的差事办好了,他不仅可以免罪,还能得到加官晋爵的赏赐。

但如果这次的差事被办砸了,即便阿克敦是清白的,那么他也会因“渎职”而获罪。

(“清朝名臣”张廷玉)

阿克敦听了张廷玉的话,连连点头,他知道这些话都是只有官场上的“真朋友”才能够说得出来的。

所以,当阿克敦到任之后,他立马就投入到了工作当中,由于阿克敦为官清廉做事认真,原本几个月的工期被提前完成了,看到漕河畅通之后,雍正皇帝的心中更是大喜过望。

为了表彰阿克敦的功绩,雍正又将他封为了内阁额外学士,阿克敦的仕途走到了这一步,就好像是坐了一趟“过山车”。

不过这次锒铛入狱,也让他看清楚了一些同僚的真实面目,在往后的日子里,阿克敦不得不将自己的性格变得沉稳一些,开始用更加委婉的方式为国效力。

雍正九年(1731年),雍正帝派遣抚远大将军马尔赛征讨准噶尔部的噶尔丹策零,为了再给阿克敦一个表现的机会,雍正帝命令他为协军督办,负责筹措粮草军需等物资。

虽然,最后马尔赛的大军没有成功的荡平准噶尔部,但阿克敦的成绩还是被雍正皇帝看在了眼里。

(“准噶尔汗国”疆域图)

到了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驾崩的时候,阿克敦已经被任命为了镶蓝旗满洲副都统兼工部侍郎,这样的待遇,放眼全国也没有几个人能够得到。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1735年10月8日),雍正皇帝在深宫之中暴病而亡,终年57岁,在得知雍正皇帝去世的消息之后,阿克敦捶胸大哭,久久不能释怀。

可以说,如果没有雍正帝与张廷玉的帮助,他根本不可能取得当时的成就,现在眼看着自己心目当中的明君一夜暴毙,他怎么能不伤心呢?

根据雍正皇帝的遗诏,皇四子弘历继承了清朝的皇帝之位,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乾隆皇帝”。

在乾隆继位后,他立刻派阿克敦去泰陵,为雍正守陵,阿克敦对于这样的安排毫无抱怨,立刻收拾行李赶往了“泰陵”。

(“泰陵”)

在给雍正守完灵之后,阿克敦又奉命回到了朝廷继续任职。

乾隆十年(1745年),阿克敦奉命调任“翰林院掌院学士”,本来,此时的阿克敦已经年过半百,再过几年就可以告老还乡了,朝廷给他安排一个“掌院学士”的职位,也只不过是让他“以职养老”而已。

但谁知就在这个时候,由阿克敦掌管的翰林院里却出现了一件无比惊悚的事情。

原来,翰林院里几位年轻的编修在编撰《孝贤皇后册文》时出现了重大失误。

有人在翻译的时候将“皇妣”翻译成了“先太后”,要知道,这个时候乾隆皇帝的生母“钮祜禄氏”尚在人世,所以在皇帝看来,这样的翻译简直是在诅咒自己的母亲。

于是,他二话不说便将担任“翰林院掌院学士”的阿克敦投入了大牢,在第二次来到刑部大堂之后,阿克敦居然又被判了一次“斩监候”。

此时的阿克敦已经心如死灰,因为这次的过失是确实存在的,如果乾隆皇帝真的以“大不敬”的罪名将他处死,其他人也绝对不会有任何异议。

(乾隆皇帝的“生母”钮祜禄氏)

自从东窗事发以后,阿克敦便对自己的家人交代了后事,好在他的儿子阿桂还能继续留在朝中任职,家族的地位也不会受到影响。

在交代完这一切之后,阿克敦主动跟着官差前往刑部接受审判,在听到“斩监候”的判决之后,阿克敦已经做好了“引颈就戮”的准备。

几个月后,关于阿克敦的判决终于下来了,这次乾隆皇帝亲自“勾决”了他的名字,所以他大概率会在菜市口被处斩,但当阿克敦心如死灰的时候,命运却再一次跟他开起了玩笑。

原来,乾隆皇帝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杀掉阿克敦,再加上阿克敦的儿子阿桂在乾隆皇帝的面前不停地替父亲求情,乾隆皇帝一看时机成熟了,便赦免了阿克敦的死罪。

(乾隆)

第二次“死里逃生”之后,阿克敦继续在清廷当中出任要职,但由于多年以来的辛苦工作,阿克敦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他几次上书请求“以病告老”,但都没有得到皇帝的批准。

乾隆二十年(1755年),阿克敦再次上书,请求皇帝让他回乡看病。

这一次,乾隆皇帝终于大方了一回,经过皇帝的批准,阿克敦终于可以回乡治疗眼病了,但此时,阿克敦的生命也悄悄地进入了“倒计时”。

第二年,阿克敦便在自己的家中因病去世了,当阿克敦的儿子阿桂将父亲去世的消息告给乾隆皇帝的时候,乾隆甚至还感到一丝恍惚,没想到这个阿克敦告病还乡之后,便再也没有回来。

在阿克敦去世之后,清廷给他定了一个“文勤”的谥号来褒奖他为清朝所做的贡献,而阿克敦的儿子阿桂则继续留在乾隆的身边,靠着皇帝的宠幸和自己的军功不断升迁为了“军机大臣”。

这对于清朝的大臣们来说,已经算是一种“最高荣誉”了。

阿克敦的一生确实可以称得上干练与勤勉,作为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一员,阿克敦的一生可谓是无比绚烂夺目的。

他不仅亲身经历了清朝最为繁盛的时期,还在三代君王的手下为国效力,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阿克敦的一生像极了一部小说。

通过无数回环曲折的情节,我们能够从中窥视到封建王朝的腐朽与荒唐。

无论“封建臣工”的个人能力多么出色,也无法掩盖封建王朝“吃人”的本质。

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的,我们不必为了旧时代的帝王将相而摇旗呐喊。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当历史的脚步走到今天的这个位置上,我们一定能对过去所有的一切报以自信的微笑。

因为人民才是历史真正的书写者和创造者,而如今的他们成为了这个国家的主宰!

参考文献:

《清史稿.阿克敦传》赵尔巽

《清史稿.张廷玉传》赵尔巽

《清史稿.阿桂传》赵尔巽

《从《奉使西域集》看阿克敦的两次出使》花兴 魏文豪

《雍乾年间清准议和与划定游牧边界谈判》陈跃

编辑:浊酒

责编:林画

1 阅读:749

思柔读史

简介:用心聆听历史,感受不一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