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揽子增量财政政策精准回应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需求,可谓一场“及时雨”,有利于改善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近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提出在压实地方主体责任的基础上,建议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一揽子增量财政政策的“重头戏”得以落地。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同时要看到,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在加快落实已确定政策的基础上,更具针对性的一揽子增量财政政策陆续推出,精准回应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展现出灵活性和前瞻性,可谓一场政策“及时雨”,有利于改善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政策推进的工作机制,已经出台的要抓好落地实施,尚未出台的要尽快推动出台,确保经济财政平稳运行。
加快推进隐性债务置换工作,提升地方财政空间和可持续性。此次力度空前的化债方案包括: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分3年实施;从2024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在政策协同发力之下,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降至2.3万亿元,加之债务利率下降和期限结构改善,可大幅减轻地方政府的化债压力和债务风险,释放更多资源和政策空间,不仅有助于提升经济运行效率,还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债务置换方案已经确定,下一步要按照程序尽快分配下达限额,加快推进债券发行,力争早见成效。保持“零容忍”的高压监管态势,对新增隐性债务和不实化债等行为从严追责问责,严禁一边化债一边新增,坚决守住风险底线。
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以增加居民收入为抓手提振消费需求。今年以来,财政政策持续发力,在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大力度实施“两新”政策的同时,着眼于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也有较大幅度提升。向特困人员、孤儿等生活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针对学生群体加大奖优助困力度,也能增强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意愿。在加大“两新”政策推进实施力度、推动商品消费持续增加的基础上,继续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优化基础性政策机制安排,改善居民收入预期,提升整体消费水平。
用足各类资金扩大有效投资,稳定投资需求和预期。今年通过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实际可用于增加政府投资的资金较为充裕。目前,增发国债正在加快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也在陆续下达,专项债券待发额度加上已发未用的资金,各地共有2.3万亿元专项债券资金可安排使用,将充分带动有效投资,扩大国内需求。下一步的重点是研究扩大专项债券使用范围,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和项目建设进度,保持政府投资力度和节奏;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加快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的长效机制,更好发挥民间投资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用好新增财税政策工具,推动房地产市场回稳。为了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一揽子增量财政政策推出系列举措:允许专项债券用于土地储备,减少闲置土地;支持收购存量房,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及时优化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对于这些真金白银的支持措施,要抓好落实,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加强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加强中央与地方联动,做好政策衔接,打好“组合拳”,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于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