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盐城市委政法委、市委依法治市办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关于进一步抓实“二十条措施”组织开展“两保障、双规范”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发布会聚焦保障经济回升向好、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规范涉企执法司法行为等方面,力求让法治成为盐城营商环境建设的最好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发布会上,盐城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戴红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许成华、市人民检察院专职委员武瑾、市公安局副局长杨云峰、市司法局副局长许亮分别向媒体记者介绍有关情况。

“两保障”齐发力 夯实经济发展根基
保障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方面,盐城市司法局将牵头推动《盐城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立法进程,严把招商引资协议合法性审查关,优先审核稳投资、促消费政策文件。公安机关将严打“职业闭店人”“消费券套利”等扰乱市场行为,法院系统针对预付式消费纠纷、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强化司法指引,并在全市商业街区设立消费纠纷联动处置站点。同时,法院完善职业放贷人识别机制,严惩“套路贷”“高利转贷”,司法局联合侨办建立涉外商事纠纷化解对接机制,推动跨境争端高效解决。
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盐城市检察机关将深化知识产权“一案四查”机制,同步审查刑事、民事、行政及公益诉讼线索,法院增设东台法院为知识产权案件管辖法院,并在46家高新技术企业设立司法保护联系点。针对困境企业,法院计划年内受理破产案件超600件,推动30家企业通过重整重生;检察机关建立涉科创案件“快审快结”机制,压缩办案时限,公安机关依托“盐知卫”警务室强化商业秘密保护,全链条打击侵权假冒犯罪。
“双规范”破难题 优化执法司法效能
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方面,盐城市司法局严控执法主体资格,清理无资质机构入企检查,推行“综合查一次”和非现场监管。行政执法部门动态调整“四张清单”(从轻、减轻、不予处罚及不予强制),杜绝“小过重罚”“类案不同罚”。依托全市行政执法监督信息化平台,实施“扫码入企”备案制,将“四上”企业检查纳入数字化监管,减少重复检查对企业经营的干扰。
规范涉企司法行为方面,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台“涉企案件立案十必须、十不得”规定,严禁“久调不立”,确保法定审限结案率超95%;公安机关清理涉企“挂案”“积案”,审慎适用查封扣押措施,推广“活封活扣”保全机制。检察机关强化涉企案件监督,重点纠正违法“查扣冻”企业财产、趋利性执法等问题,司法局推动涉企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综合运用调解、复议等方式解决企业诉求。
政法协同 织密法治护企网络
为配合《实施方案》稳步推进,盐城市公安机关启动“盐靖”系列打防行动,严惩涉企黑恶犯罪及“网络水军”抹黑企业行为,法院开展“百名法官进千企”送法服务,编发《企业法律风险提示手册》。检察机关惩治企业内部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等腐败犯罪,司法局拓展涉外法律服务“绿色通道”,为企业出海提供知识产权维权指导。各部门协同建立涉企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矛盾不出企”,助力企业轻装前行。
盐城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戴红春表示,专项行动将纳入2025年度政治督察和执法评查,以硬举措护航企业“安心经营、放心投资”。政法系统将以法治之力破发展之题,为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注入新动能。
据了解,2024年,盐城市维护稳定、法治营商环境这两项工作考评位均位居江苏省第一等次,法治建设社会满意度连续两年保持全省第一。戴红春介绍,今年将由盐城市委依法治市办司法协调小组(即市委政法委)牵头市政法单位,全面提升企业发展、群众消费的安全感,努力推动2025年度盐城法治建设满意度继续位居全省前列。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