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知名机构ICInsight发布报告称,中国大陆在半导体产业链上已经有了重大突破,截止至目前,其半导体设备国产率已经高达40%,也就是说已经有超过40%的芯片制造设备是在中国本土生产的,摆脱了对国外产品的依赖。
而在2年前,这一数字才21%左右,也就是说2年间,国产设备的占有率就直接翻倍了。外国媒体表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量研发投资和政府支持的推动。
不过媒体也表示,虽然从整个半导体供应链来看,中国厂商已经取得了让人瞩目的进展,但取代荷兰和日本公司光刻机的关键挑战尚未解决,目前光刻设备在中国的国产化率,还是个位数,也就是说还不到10%。
目前中国晶圆需要的光刻设备,主要还是从ASML、尼康、佳能那里采购,国产由于分辨率问题,暂时还无法替代。
但在物理气相沉积(PVD)和氧化设备等特定领域,这一比率已扩展到50%以上,相对占比较高。
当然,ICInsight还表示称,目前中国半导体设备自给,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些相对低端的产品上,在高端设备上,暂时还无法实现自给,更多的还是依赖进口。
事实上,大家都清楚,这一两年之所以国产替代进步神速,其催化剂当然是美国制裁,如果没有制裁,国内的晶圆厂,很难使用国产设备。
因为半导体设备,看中的并不是设备本身,而是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配合,因为半导体设备是一整套的,需要与上、下游配合起来,才能把所需要的半导体生产出来。
以前国内的芯片厂商们,大多采用国外的产品,没有外部因素,很难换成国产的,毕竟国外的用的好好的,为什么要用一个新的国产产品呢?风险谁来承担?
但当美国联手日本、荷兰进行制裁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国外的买不到了,当然国产就顶上了,还有担心现在没有被制裁的,接下来说不定会被制裁,所以准备备胎也就非常重要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国产设备占有率,当然迅速提升。
但不管怎么样,正如ICInsight所言,目前国产主要还是以低端为主,在高端上还需要突破,低端替代相对容易一些,高端替代就非常难了,还需要国产供应链们不断努力才行,而一旦高端也开始国产替代,美国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大漠
壮哉!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