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晓晖
“九江文史”发布研究九江的文史类文章。本系列在“浔阳叙话”“冯晓晖”两个公众号上发布,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转载。欢迎原创作者投稿,联系方式见本公众号自动回复。
本篇原刊于2019年版《浔阳商贸》,经浔阳区政协文史委授权转发。
九江茶市的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它形成于唐贞观年间,全盛于宋、元、明、清四个朝代。与福建闵侯、武汉厦口,并称我国“三大茶市“,且居三地之首。
编者注:闵侯应为闽侯,厦口应为夏口。三大茶市是江西九江、福建福州和湖北汉口。即便是错别字,夏口在历史上曾经是武汉的古称,但与茶市无关联,作为一个下属县,闽侯无法替代福州。原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不可解。
一、古茶市,渊源久远
九江地处长江中下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峦重叠、土质肥沃,种植茶叶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赣北、赣东北、赣中、皖南等地不仅茶叶产量丰富,而且品质优良。江州的庐山茶(云雾茶),宁州的“双井”“宁红“,饶州的“婺绿”“浮红”,歙州的“祁红”等均被誉为茶中极品。由于九江据三江之口,当四达之冲,水陆交通便利,因此成为江南最大的茶叶集散地。
早在晋代,九江人民就有“种茶之习,嗜茶之好”。在唐代,官府提倡种植茶树,建中元年(780)开始收取茶税,茶叶成了市场贸易的重要商品。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年间,江州治所北有一条长约二里的街道,为茶叶集散场所。在唐《元和郡县图志》也有江南地方大量种植茶叶的记载。饶州浮梁县“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余万贯”。歙州祁门县,山地遍种茶树,找不到空闲之地。农民十有八九以茶为业。而这些产地的茶叶,都要运到江州集散。据《江西市场大观》记载,在唐开元至天宝年间,江南大批茶叶集中江州,待舟船运往汉口后再转运洛阳。可见,远在唐代的九江,在地理位置、经济流向和行政区域上,已经成为江南初具规模的茶市雏形。
九江裕生隆茶庄商票 收藏人:张廷
二、誉千年,昌盛不衰
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是九江茶市的全盛时期。宋代,茶之风甚盛。据王安石《临川集》记载,上至官府,下至庶民,“嗜茶之切,无异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因此,茶叶种植业、制茶业和茶叶贸易都有了很大发展。茶叶逐渐与米、盐一样,成了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宋代还续承唐末、五代的办法,对茶叶实行官府专卖制度,称之为“榷茶“。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代有“成都路、利州路(治所在陕西汉中)、江南东西路、荆湖南北路、淮南路、两浙路和福建路”七大茶叶主产区。而辖九江茶市的江南路,茶叶年收购量达 230,620 担,占诸州总收购量的 44.5%。江南路的主要产茶是:江州(九江)、饶州、信州、洪州、抚州、筠州、袁州、宜州、歙州、池州和临江军、建昌军、南康军、广德军、兴国(阳新)军共十州五军。这些州军,按当时的自然流向,不管是“榷货务”,还是外运,茶叶大都经修河、信江、饶河、赣江、鄱阳湖、长江等江湖运往九江集散再转口。因此,南宋建炎年间,在江州“置盐茶合同场”,负责长江流域五路“榷货务”50%的江南茶叶集散转口。这时,九江茶市集散疏运之兴盛是不言而喻的。
元朝建立以后,仍沿续宋代的茶政制度,进一步强化了九江茶市的地位。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元世祖至元年间,(1264-1295)置榷茶转运司于江州、总江淮、荆湖、福广之税。”管辖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七省主要产茶区的茶叶税收和运销工作。江州茶税由唐初的三万四千锭白银,猛增到二十八万九千锭白银,成为元朝重要财政来源之一。其时,九江茶市亦获得空前繁荣。它的经营运销之兴旺,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作了最好的印证,他在有关江州和大江(长江)的章节中写道:“九江,这座城市虽然不大,却是一个商业发达的地方。“有一段时期,马可波罗在九江看到的船只不下一万五千余艘,足见九江商埠的兴盛繁荣。
元朝末叶,由于战争频繁,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兴盛的九江茶市日渐衰退。明王朝建立以后,朱元璋采取了一些措施,使茶叶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由于“一条鞭法”的实施,明代中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九江茶市亦得以恢复和发展。瑞昌、宁州诸县不少“农户不种五谷,专种茶叶”。明代饮茶之盛不亚于宋、元。据《饶州府志》记载,明代江西人外出经商引贾遍于天下,“其货之大者,摘叶为茗……”,他们以“江右商”见称于世。明景泰元年, (1450)九江设置钞关,使“四方商舟并集其地”。九江又成为“舟车辐辏”的茶叶集散重要商埠。
明末清初,俄国和西方各国先后兴起饮茶之风,大量从中国进口茶叶,以至有人为了能买到中国茶,“其价几何,在所不惜”,使清代的茶叶由内销转向大量出口。出口茶的空前发展,促进了九江集散、加工、转口业务迅速发展。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开放九江为通商口岸,外国商人乘机而入,俄商、英商、日商或在九江收购茶叶,或在九江办厂制茶。如光绪三年,俄商“顺丰”“埠昌”洋行在九江置办茶厂制造茶砖。两厂工人多达 700 余人,年产量三万一千担。这时,国内茶商也纷纷来九江开设茶铺、茶栈、茶厂。1882 年在九江茶区收购、加工的商行即多达 344 家。光绪末年,九江又增有茶栈 40 余家、出口洋行 28 家。民国之初,上海茶叶商又在九江开设“茂源”“永和”“裕茂”等 18 家茶栈,还有广帮 20 余家,徽帮 50 余家,本地帮 100 余家。据《中国经济全书》记载:”900 年,江西、安徽两省经九江出口茶叶达四十万担至六十万担。九江茶叶出口在开埠后的数十年间,一直占领先地位。”
茶叶的大量出口,又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九江茶市之所以千百年来久盛不衰,除得益于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外,还在于它拥有“双井”“云雾”“婺绿”“浮红”“祁红”等茶中珍品。“庐山茶”因在烹煮时茶汤有“浮云蔽雪之状“,在明代被定为“云雾茶”。又据《义宁州志》记载:宋时,洪州修水“双井茶”已誉满朝纲。书法家黄山谷,常以故乡“双井茶”馈赠高朋,并赋诗苏东坡曰:“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碨霏霏雪不如,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他还将“双井茶”推荐京师族人。文学家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赞修水“双井茶”云:“自景祐以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襄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数十斤养之,用避暑湿之气,其品远在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
在清代,“宁红茶”又名扬中外。清光绪十八至廿年,宁红茶的输出量每年达三十万箱,加上副产品,总产达三十万担,其中修水产二十四万多担,占 80%。此时宁红茶被列为贡品,尤其是“宁红贡品——太子茶”誉满京华。嗣后,漫江“厚盛福”茶行生产的“白”字号“太子茶”,参加上海赛会,深受国内外茶商、专家赞赏。每磅卖四十八两银子,销五个国家,并荣获“茶盖中华,价甲天下”的大匾。宁红茶盛誉空前,主要是它“加工精细,外形秀丽,色泽乌润,香高持久,茶底红亮,汤色佳良,滋味醇浓。”
1915 年,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国际和平博览会上,中国以宁红、祁红参赛,在众多的茶叶中,宁红以品质佳良而独占鳌头,荣获我国茶叶第一枚国际金奖。
编者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的最高奖是“大奖章”而不是“金奖”,金牌奖仅相当于三等奖。宁工功夫也没有独占鳌头,而是和雨前茶、乌龙茶、祁门茶一起获得最高奖。
图源:《中国参与巴那马太平洋博览会纪实》1917年2月
三、遭蹂躏,一蹶不起
20 世纪三十年代,九江茶叶出口开始大幅度下降,九江茶市亦每况愈下。据《中国经济全书》和朱建邦《扬子江航业》记载:1902 年九江茶叶出口占九江海关贸易出口总值 4%;1912 年茶叶出口值为七百四十万关两,占 41%,到 1924 年则下降到四百六十万关两,仅占 14%。从 1914 年至 1933 年的 20 年中,九江茶叶出口下降了将近五倍。九江茶叶出口量的衰落,是九江茶市衰败的表现,也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缩影。
纵观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九江茶市衰败的原因有四:一是外国茶叶的崛起,中国茶在国际市场受到印度茶和日本茶的排斥,尤其是三十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外国茶叶进入了中国市场,致使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二是九江茶叶加工工艺落后,小作坊分散生产,从供货数量、质量、品种等方面,都适应不了国际市场变化,影响了外销;三是九江港口开放通商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涌入,他们采取掠夺性经商,九江虽曾出现表面性繁荣,但从根本上破坏了茶园种植,挫伤了茶商经营;四是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榨,苛捐杂税盘剥,国内军阀混战不断,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几乎毁坏了九江的所有工业、商业和农业。致使茶园荒芜,茶市凋蔽。据《江西年鉴》记载:到 1949 年解放前夕,江西仅残存 72 万亩茶园,年产 4.29 万担,饮誉千年的九江茶市,一落千丈,到了崩溃的边缘。
三、举百业,重振茶市
新中国成立以后,九江专署就在全地区重点产茶区修水县成立了茶叶试验站、茶改委员会和茶叶生产办公室等专门机构。组织大批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产茶区,推广茶叶采制新技术,帮助垦复老茶园,扩种新茶园。为了进一步调动茶农的生产积极性,政府还发放大批茶叶贷款,茶叶予购定金,并实行茶叶收购奖售化肥和食粮的优惠政策。从技术、资金、物资上给予大力扶持,使九江的茶叶生产很快出现了转机。在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提高生产力水平,疏通流通渠道,发展商品生产,九江的茶叶生产和经营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并新创了一批优质名茶。目前,全市已有国营茶场28 个,集体茶场 498 个,茶叶面积十八万五千亩,茶叶产量五万三千多担。
茶叶加工是使茶叶资源转化为茶叶产品的关键。截止到 1990 年,全市有精制茶厂 617 个,乡办茶厂 326 个,茶酒厂 1 个。从茶叶产地到城镇商埠,从粗加工到精加工,从科研到生产,全市上下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茶叶生产加工网络。它既保持名牌产品的传统加工工艺,又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现已有“红茶”“绿茶”“花茶”“乌龙杀”“特种茶”和“砖茶”等七大类的高、中、低档几十个品种的茶叶和茶制品,销向国内外市场,获得了各界好评。其中“宁红金毫”"浔水双井”“眉峰云雾”“凤凰舌尖”“碧春”“雷峰尖”“屏峰针尖”“梅山松针”“龟山毛尖”“白鹤羽茶”“山峪甜茶”等等一大批新产品跨进了省、市、优质名牌行列。尤其是“宁红”“云雾”等名茶,更是称誉海内外。朱德委员长曾赋诗赞美庐山云雾茶曰:“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云雾茶多次被评为省优质名牌产品。1985 年荣获“国优“银牌奖。“宁红茶“多年来也一直是省、部优质名牌产品,1983 年外贸部又授于“宁乡茶品质优良“《荣誉证书》,1985 年又获“国优“银牌奖。
现在九江先后成立了茶(桑)果公司、茶叶贸易中心(货)栏等 12 家。仅市区就有茶叶零售网点 90 多家,并同黑龙江、辽宁、吉林、山东、内蒙古、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新疆、云南、广东、上海、安徽、湖南等省、市及 180 多个市、县单位,建立了贸易往来和信息反馈网络,经销茶叶近十万担。同时,每年还提供大批茶叶出口苏联、法国、美国、英国、荷兰、日本和港、澳地区,深受客户欢迎。
随着九江交通运输、通信联络、贸易旅游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古老的“九江茶市”必将在改革盛世中重展新姿!
资料来源:
1989 年《九江市政协文史参考资料第五辑》
1990 九江市林业局油印《九江茶叶资料汇编》)
【编后记】
本文对九江茶市中前期的历史有较为全面的讲述,目前仍被广泛引用。由于文章资料引自上世纪90年代研究成果,囿于当时的史料条件,有一些瑕疵实属正常。与上篇《九江米市》相同,对九江茶市的衰落之因分析有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