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一夜爆发!14架无人机扑向美舰,美纠结39国“打群架”

交锋新视野 2023-12-18 18:26:30

犹如惊涛骇浪般的哈以冲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加沙。当英国、丹麦、保加利亚和日本等国的货轮在红海遭到也门胡塞武装的导弹和无人机袭击时,我们意识到,这场冲突的波及范围和影响力,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刻。

就连在全球海运产业中占据巨头地位的马士基与赫伯罗特集团,也已宣告,在这片古老的海域暂停所有航行计划。若曼德海峡真的关闭,后果不堪设想,每天17000艘的货轮、620万桶的原油和5000万吨的农产品会被迫改道,运输成本激增,供应链的紧张将进一步加剧。曼德海峡,这个连接东西方的关键通道,正遭遇史无前例的封锁。胡塞武装的目标明确,就是要通过海上拦截,迫使美国停止对以色列的援助,进而结束加沙地区的战争。这不只是地缘政治的棋局,而是生死存亡的较量。哈马斯与以色列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胡塞武装行动的触发点。他们理解到单一战场的抵抗不足以改变局势,于是选择对海路进行干扰,把战火烧到整个地区,寻求更广泛的影响。面对多艘货轮接连遭到袭击的紧急情况,美军卡尼号宙斯盾舰驶入曼德海峡,试图稳定局势。可谁料,这正中胡塞武装下怀。随着胡塞武装14架自杀性无人机展开攻击,美军舰队被迫急速发射14枚防空导弹拦截。

虽然胡塞武装的无人机技术简陋,数量有限,但其战术价值显而易见,可以消耗美方弹药,诱其陷入长期的资源耗竭战。待美军舰只弹尽粮绝,不得不撤离时,海上拦截战才真正拉开帷幕。此次事件的爆发,不仅仅是中东地缘政治冲突的延伸,更是全球化时代下,局部战争如何通过经济手段引起国际震动的典型案例。我们可以预见,如果形势继续恶化,会对全球航运造成持久的冲击,物资短缺可能成为新常态,而这将是对中东地区局势的一次重大考验。在战火交织的红海地区,每一个决策、每一次导弹发射,都可能成为改变地区局势的关键一步。红海的水域虽不算广阔,但所承载的博弈和未来,此刻显得分外深远。在这场博弈中,每个国家都必须站出来,表明立场,才能共同遏制红海上升级蔓延的战火,否则,局势一旦失控,全球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当红海的水域再次成为众矢之的,全球目光无不紧盯着这片神秘而躁动的海域。或许有人会问:在哈以冲突中,胡塞武装并不是直接参与方,美国却要集结盟友对抗他们,到底是什么力量驱动下的战略走棋?答案显然不止表面那般简单。

美军在红海再次出击,不是为了单纯的海上演习,而是通过邀请39个国家组成国际海上特遣部队,扩大其“联合海上力量”,美方目的明确,直指胡塞武装。不过美方的计划尚未落地,澳大利亚作为“五眼联盟”中的一员,竟对美国的邀请信给出了模棱两可的回应。其实澳大利亚没有直接接受邀请,原因很简单。日前联合国通过决议,强调加沙必须实现人道主义停火、释放人质并保障救援放行。胡塞武装仅仅是要求以色列遵守这些要求,但以色列却选择了拒绝,牵扯的结果是加沙百万平民的安危问题被置于风口浪尖。当以色列固执己见,连联合国的决议都抛诸脑后时,澳大利亚怎能表达立场,支持以色列偏激的想法?而伊朗方面的发言也毫不含糊,预示着任何国家和势力,如果在红海助以色列一臂之力,必将遭遇意想不到的反馈,面临“非同寻常的问题”。

美国的策略,在这一迷局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美国一边给以色列撑腰,一边却对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危机视若无睹,冷冰冰地推进自身的战略布局。在这样落差甚大的作为面前,美国的双标嘴脸显露无遗。值得一提的是,中方在面对紧张的哈以冲突问题,已经携手多方提出一种理性而清晰的声音:基于“两国方案”,尽快停火降温,优先考虑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需求。美方尽管口头上赞同,实际行动却是另一番景象。于是,在哈以冲突的漩涡中,美国的态度逐渐孤立,与国际共识渐行渐远。

通过美方现在这一系列行动,不难看出美国此举背后可能带来更多的连锁反应。美国在中东海上开辟新战场,意味着不仅进一步升级了地区局势的紧张,更可能对整个国际社会的稳定构成威胁。如果我们深入思索,可能会发现,各方每一步军事动作背后,都存有深层次的战略考量。现在,可以明言的是,美方所提出的新海上联盟计划,无论其最终如何落实,都将在国际格局中投下深远的影响。面对当前混乱的局势,我们不禁提出疑问:在多变的国际关系中,美国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中东局势的未来将向哪个方向发展?而对于每个国家而言,这一棋局又意味着什么?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而我们,既是见证者,亦是参与者。在这场悬念迭起的局势发展中,只有时间才能揭晓最终的谜底。

5 阅读:2225

交锋新视野

简介:尖峰新视野,第一时间解读全球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