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书玉版十三行

聊笔尖上艺术 2024-12-28 02:18:08

王献之书《洛神赋》十三行刻帖的版本极为复杂,有所谓“碧玉本”“白玉本”“青玉本”“杭本”“玄晏斋本”等等名目。清人在这些版本问题上不知打了多少笔墨官司,认真较量起来,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今人一般看重两个本子:一是刻有柳公权宝历元年(八二五)跋者,世称“柳跋本”;一即“碧玉本”。尤以后者为正宗。碧玉本《洛神赋》十三行,简称“玉版十三行”,清人著述题跋中所称之“杭本”亦是此本。

玉版十三行之帖石至今犹存,收藏在首都博物馆。一般认为,此石即清初人杨宾在所著《铁函斋书跋》中反复提到的,明代万历年间出土于西湖葛岭,后又为杭州人翁嵩年重金购得者。康熙末年,翁氏又将此石贡入内府。咸丰十年(一八六〇),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此石复流落民间。从明代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余年之久,加之此帖石辗转流离、屡经捶拓,也自然造成了石面的剥落、磨损,对应的不同时期的拓本,也就有了不同的考据面貌。

△陈衡玉旧藏本

玉版十三行的完整版面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最右侧为标题行,一行八字“晋中书令王献之书”;中间即十三行《洛神赋》正文;最左侧的下方为“宣和”二篆字,一般称为“宣和小印”。过去对于玉版十三行早期拓本的考据,主要称“晋”字不损本、“合”波未团本等。

左:吴云本、右:私人藏本

左:陈衡玉本、右:吴云本

左:陈衡玉本、右:吴云本

所谓“晋”字不损乃指标题行中之“晋”字中间长横完好,“合”波未团则指正文第八行首字“合”字捺笔的末端仍然尖利完好。现在一般认为“合”波未团本并不存在,所见“合”波未团者皆出于涂描。而“晋”字不损本中,再以正文第二行“心振荡而不怡”之“不”字的完缺情形区分早晚。倘此“不”字的横画不损,即称“不”字本,基本上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玉版十三行拓本了。“晋”字本现在比较常见的是蒋光煦、吴云递藏本,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该本“晋”字不损而“不”字已损。因此本影印甚多,故称之为常见。“不”字本则见有张廷济题跋的陈衡玉旧藏本,今藏日本春敬纪念书道文库。

杨宾在《铁函斋书跋》中还提到,曾在寓居扬州的新安人吴禹声处,见到一“宋本”,其特征是“‘我’字戈法尚细,‘宣和’印‘宣’字全”。杨宾所见到的这种所谓“宋本”,过去我们一般认为已经失传了,哪怕是捶拓最早的“不”字本,“宣和”印的“宣”字也已被挖去。直到近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公布了其藏品的影像资料,人们才惊讶地发现,居然还真有一种“宣”字不损的玉版十三行拓本尚存于世间,即这里所影印者。

是本原为某种旧拓《晋唐小楷册》中之一种。该册集录晋唐小楷十种,依次是:钟繇书《丙舍帖》、钟繇书《宣示、还示、戎路三帖》、王羲之书《黄庭经》、王献之书《洛神赋》、王羲之书《孝女曹娥碑》、虞世南书《破邪论》、褚遂良临《乐毅论》、颜真卿书小字《麻姑仙坛记》、柳公权书《护命经》以及无名氏草书一种,分装两册,每种后都有潘宁长跋。潘宁,字仲宁,号陋夫,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山阴人,晚岁寓居扬州(参见刘聪泉《〈邗江送别图〉及姜恭寿交游》),《皇清书史》卷十有传,称其“工各体书,兼善摹印,尤以精鉴碑帖得名”。梁巘《承晋斋积闻录·杂论》亦称潘氏“尝在扬州负赏鉴名,凡帖经其题跋,人皆以为重”。经潘氏手跋的善本碑帖如今尚能看到一些,大多确实是善本中的善本,比如现藏上海朵云轩的费念慈本《崔敬邕墓志》、现藏南京博物院的另一种《崔敬邕墓志》、上海图书馆藏的王存善本《道因法师碑》等,然则潘氏精鉴之名不虚。

从旧拓《晋唐小楷册》后的诸跋内容考之,知潘宁这些跋皆为一个潘氏称作“虞泉”的人所作。此两册原先当即该人所藏。经考,此“虞泉”大约姓江,清代前期扬州人(至少寓居扬州)。后来乾隆、嘉庆年间的达官,也是大学问家的仪征阮元称之曰“舅叔祖”。江虞泉藏有七方上好的端砚,故名其所居曰“七砚书堂”,阮元尝为之作记一篇,见阮元弟阮亨所撰《瀛舟笔谈》卷七。关于江氏生平,愧我学力薄弱,所能考知者仅此而已,连其名字都不得其详。潘宁在这册中的很多跋文落款都署明写于“七砚书堂”,然则潘氏这些题跋不仅是为江氏所作,并且还是在江氏家中所写。

左:宣和本、中:吴云本、右:原石

江虞泉旧藏的这册《晋唐小楷册》中的玉版十三行,其最大的特色即“宣和”印之“宣”字完整。

左:宣和本、右:陈衡玉本

此外,较之目前公认为最早的“不”字本,字画完好者不胜枚举。即如“不”字本身,现在所称“不”字完好之本,其横画右侧已有一小石花,而宣和本则全然无损。

左:宣和本、右:陈衡玉本

再如首行“桂旗”之“桂”字,宣和本完好,他本则于“木”旁竖画顶端皆有泐损;

左:宣和本、右:陈衡玉本

“皓捥”之“皓”字,宣和本完好,他本则于“告”旁上半部分撇、竖、二横相交构成的小方框内泐损一片;

左:宣和本、右:陈衡玉本

三行末“要之”二字向来也是鉴定玉版十三行的重要考据点,“要”字“西”部右侧笔画完好已称早本,其下之“女”部则诸本皆损,宣和本“要”字亦全然无损。

宣和本的优点还有许多,读者只需认真比较自能发现,省文起见,此处不再列举。

△成品印本实拍图

关于宣和本玉版十三行,尚有两点可以注意。第一,据《铁函斋书跋》,杨宾是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一七〇四)在扬州吴禹声家中看到的“宣和”小印不损的玉版十三行;潘宁所跋之本当时亦收藏于扬州,潘氏作跋之时间则是雍正十三年乙卯(一七三五)。同一收藏地域,时间上前后相次,宣和本玉版十三行在当时亦是至为罕见之物,这些因素叠加到一起,不免令人猜想潘氏所跋之本会不会就是杨宾所见之本?这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然笔者不敏,一时无法解决,特为拈出,以俟海内博雅。

△成品印本实拍图

0 阅读:0
聊笔尖上艺术

聊笔尖上艺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