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大医院号源下沉基层、电子病历应用与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情况等做出了要求,并提及儿科、精神心理等专科建设。 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卫健委主任刘俊彩。据介绍,北京目前有73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了儿科门诊,今年将加强儿科、精神卫生等专科建设,实现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及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全覆盖、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精神(心理)卫生门诊达70%以上。 北京市普惠托位总数达到2.9万个 新京报: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强儿科、精神心理等专科建设,北京市卫健委有哪些工作计划? 刘俊彩:2025年,我们将开展“儿科、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加强儿科、精神卫生等专科建设,实现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及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全覆盖、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精神(心理)卫生门诊达70%以上。 新京报:北京目前的儿科资源情况如何? 刘俊彩:北京一直在健全儿科服务体系。2024年,市卫健委会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部门出台了《北京市支持儿童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4-2026)》。 目前,73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了儿科门诊,35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提供儿科诊疗服务,占比超过96.7%,紧密型儿科医联体覆盖41家医疗机构。 去年,我们还为百万名儿童开展疾病筛查,确定儿童五类疾病诊断评估机构16家,建立与各区对口转诊关系。推进61家市区危重孕产妇及新生儿救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开展生育友好医院及儿童友好医院建设。建成母婴友好医院20家,儿童健康友好社区达164家。 新京报:除了医疗资源,托育服务也是家长们比较关心的方面,北京现在有多少托位? 刘俊彩:北京市卫健委推动托育服务供需精准对接,现在全市托位总数超过5.5万个,普惠托位增至2.9万个,普惠托位占比53%。 下一步,为完善生育友好型社会配套支持政策,北京将推进生育补贴等一揽子支持政策,对普惠托育政策进行优化,针对“小小孩”多元化托育需求,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多样化服务,推进托幼一体化,推动实现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 将新建30个“互联网健康乡村门诊” 新京报:推进分级诊疗,让普通人在家门口看上病,基层的医疗水平十分关键。北京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怎样? 刘俊彩:去年,北京市在年度基层卫生健康主要发展指标评价中排到全国第一。北京市新建、改造947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配置各类设施设备3万余件/套,10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CT设备。18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316个基层专病特色科室,病种增至13种。在药品方面,我们印发了《北京市8类慢性病长期处方用药指南(2024试行版)》,慢性病“长处方”同比增长6.4%。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也在持续优化,目前全市签约率达45%,重点人群签约率保持在90%以上。 新京报:农村是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如何加强农村医疗网络? 刘俊彩:去年北京市建设了86个“互联网健康乡村门诊”,组织51家三级医院对口支援远郊区156家乡镇卫生院,下沉200名中医博士生、20余名退休医学专家到乡镇卫生院提供服务。招录115名大学生进入乡村医生岗位并给予事业编制,开展近3000名乡村医生岗位培训,76人通过助理全科医师理论与技能考核,108名基层医生、503名临床医生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 新京报:今年北京在分级诊疗上有哪些工作部署? 刘俊彩:今年我们将进一步畅通基层预约转诊通道,市属医院全量门诊预约号源提前2周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放,三级公立医院50%门诊预约号源提前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放,这个比例和范围相比之前都有明显扩大。 在强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基础方面,我们要新建30个“互联网健康乡村门诊”,落实好大学生乡村医生编制保障政策,村卫生室全面一体化管理率达到70%以上。 在服务方面,今年要强化家庭病床和上门服务管理,巩固慢性病“长处方”政策,实现有需求“老老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 打击“电子黄牛”,保证号源公平分配 新京报:近年来各地在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方便老百姓在不同的医疗机构就医,北京进展如何? 刘俊彩:信息化能让就医更加便捷高效。去年,北京地区181家医疗机构实现医疗影像线上共享查询,172家医疗机构实现平台在线查询检查检验报告,基本实现开展检查检验服务的医疗机构全覆盖,140家医疗机构实现电子病历共享应用,实现181项检验项目、300项检查结果互认。 同时,北京市推进预约挂号“五统一”,299家医院统一放号时间,291家医院统一放号周期。持续优化升级全市预约挂号平台服务功能,平台覆盖近300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以儿童医院为试点,打造全流程改善就医服务的示范标杆。 我们也积极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全市互联网医院达到92家,292家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34家医院入驻全市统一的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全年互联网诊疗量达167.5万人次,北京肿瘤医院、首儿所等互联网诊疗量占比超过10%,成为线下诊疗的重要补充。 新京报:今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范围是否继续扩大? 刘俊彩:今年继续提升电子病历质量,电子病历互联互通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扩展到200家二级以上医院,覆盖二级以上医院97%的门诊量,加强互联网医院服务质量管理,全市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接入医院达到70家。此外,继续开展“用户体验官”活动优化服务功能,持续打击“电子黄牛”,保证号源公平分配。 今年建设不少于20家社区记忆门诊 新京报:在“老老人”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新一年有什么规划? 刘俊彩: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市卫健委把“老老人”健康保障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作。去年,新增转型建设8家安宁疗护中心,总数达到20家,117家医疗机构开展安宁疗护服务,设置安宁疗护床位达到1400余张;新增11家老年护理中心,总数达到32家,实现区级“两个中心”全覆盖。积极推动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北京市公立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85%。 此外,搭建了北京市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平台,北京市159家及河北环京县市65家养老机构纳入远程协同服务范围;通过医办养、养办医、嵌入式、签约合作、互联网+医疗等形式,北京市运营的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实现了全覆盖。成立京津冀医养结合联盟,覆盖542家单位。 今年,我们将以健康老龄化为目标,以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为抓手,继续提升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在全市开展老年人痴呆防治行动,建设不少于20家社区记忆门诊。继续推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转型建设安宁疗护中心和老年护理中心,扩大安宁疗护和老年护理服务供给。完善医养签约合作机制,大力发展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
记者/戴轩
编辑/樊一婧
校对/张彦君
运营编辑/刘茜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