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89岁老人以命换水,花36年时间,在悬崖凿出9400米“救命渠”

素戈儿 2024-11-19 15:03:19

用36年的时间,他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个“救命渠”。

他孤身一人,凌空悬挂在1000多米的悬崖上,仅靠着一根绳子来作为自己最后的保障。

即使如此危险,他依旧没有放弃。

在36年的时间里,他从一个年轻小伙,变成了一个花甲老人。

终于他带领村民们在绝壁上开凿出了一个9400米的水渠。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缺水缺粮的困境

地处偏远山区的草王坝村,山高石头多,常年干旱少雨。

村子四周被高耸的山峰环绕,宛如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崎岖的山路蜿蜒盘旋,将村庄与外界相连,却也成为了发展的天然障碍。

这里的土地贫瘠,到处是嶙峋的怪石,能够耕种的平地少之又少。

最让人揪心的是村里的缺水现状。全村仅有的一口枯井,成了村民赖以生存的命脉。

每天清晨,村民们就要排队取水,人畜共饮一口浑浊的井水。

这口井不仅要满足村民的日常饮用,还要供应家畜和农田灌溉。枯水季节,井水更是捉襟见肘,村民们不得不精打细算,勉强度日。

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草王坝村的经济状况可想而知。这里的农业生产效率极低,粮食产量常年徘徊在贫困线以下。

村民们辛勤劳作一年,收获的粮食却难以果腹。贫困如同一张大网,紧紧笼罩着整个村庄,让人看不到希望。

走进村民的家中,映入眼帘的是破旧的土坯房,简陋的家具,以及面黄肌瘠的村民。

孩子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却又因为家庭的贫困无法实现读书的梦想。

而也正是这个时候,一个叫黄大发的人出现了。

黄大发的成长经历充满坎坷。他从小就失去双亲,成为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小黄大发靠着村里人的善心,吃百家饭长大。

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互帮互助的重要性,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回报乡亲的种子。

命运的磨砺并没有击垮黄大发,反而让他更加坚强。16岁那年,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和热心肠,被推选为村里的民兵队长。

短短几年后,23岁的黄大发又成为了大队长,开始为村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担任村干部期间,黄大发看到了村民们因缺水而导致的困苦生活。这激发了他强烈的使命感,促使他下定决心要为乡亲们找到水源。1969年,黄大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尝试

看着村民们年复一年地受困于干旱,黄大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修建一条跨山越岭的引水渠,把山那边的活水引到村里来。

这个构想虽然看似天方夜谭,但却点燃了村民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然而,现实的困难远比想象中更加严峻。草王坝村所处的地势极其险峻,山高谷深,岩石遍布。

没有专业的测量工具,没有先进的施工技术,村民们只能靠着原始的工具和不屈的意志,一寸一寸地在悬崖绝壁上开凿水渠。

这次尝试持续了整整13年,村民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辛劳和汗水。

然而,天不遂人愿。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测量出现了误差,导致水渠的坡度不合理。1976年,好不容易修建完成的水渠在第一次引水时就被山洪冲毁了。

这次失败给黄大发和村民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是,他们并没有就此放弃。

黄大发坚信,只要心中有信念,再大的困难也终将被克服。这次失败成为了他们宝贵的经验,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在接下来的16年里,黄大发开始了一段艰辛而漫长的学习之路。

他深刻总结了第一次修渠失败的教训,认识到技术知识的重要性。为此,黄大发开始自学水利知识。他省吃俭用,买来专业书籍,白天干农活,晚上挑灯夜读。

从最基础的识字开始,到复杂的水利计算,黄大发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掌握了修建水渠所需的技能。

学习的过程并不轻松。已过而立之年的黄大发,常常为了理解一个复杂的概念而苦思冥想到深夜。

他的双手因常年劳作而粗糙不堪,握笔写字时总是显得笨拙。

但他从未放弃,那个引水入村的梦想始终是他前进的动力。

与此同时,黄大发也在不断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他多次往返于村里和县里之间,向领导们解释修渠的重要性。

虽然屡屡碰壁,但他依然坚持不懈,用自己的诚意和执着打动了越来越多的人。

第二次成功

1992年,机会终于来临。在各方支持下,第二次修渠工程正式启动。

这一次,黄大发信心满满。他带领村民们重新测量地形,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

面对险峻的地形,黄大发亲自爬上悬崖峭壁进行测量,常常是一根绳子系在腰间,悬在百米高空中作业。

工程中遇到的每一个技术难题,都被黄大发用自学的知识一一攻克。

他日以继夜地工作,经常忘记吃饭,头发很快就花白了。村民们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纷纷主动参与到修渠工作中来。

这条跨越山川的生命之渠,主渠长达7200米,支渠2200米,横跨3个村庄,惠及10多个生产大队。

更重要的是,长期困扰村民的饮水难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农业灌溉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

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依然以惊人的热情和毅力,继续为家乡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修路成为了黄大发的下一个目标。他深知,要想彻底改变村庄的面貌,必须打通与外界联系的通道。

于是,他又一次挑起重担,带领村民们开始了艰苦的修路工程。

教育发展同样是黄大发心系的重点。他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决心要为村里的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村里建起了一所新学校。

他还积极联系外界资源,为学校引进优秀教师,让山村的孩子们也能接受优质教育。

随着村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黄大发又将目光投向了旅游业的发展。

在他的推动下,村里逐步开发了一些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这不仅为村民们带来了额外的收入,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岔河村的变迁和黄大发的感人事迹。

黄大发的无私奉献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它依然在发挥着重要的实际作用,继续造福着当地居民。

清澈的渠水日夜不息地流淌,滋润着沿途的良田沃土。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黄大发用36年如一日的坚持,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毅力和执着。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信念,再艰难的目标也终将实现。

黄大发精神的核心,是坚持和奉献。

他不是孤胆英雄,而是带领全村人共同奋斗的领路人。他的奉献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持续一生的坚守。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珍贵。

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不仅来自个人的成功,更来自为他人、为社会作出的贡献。

参考资料

光明网——“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奋斗永不止步

https://m.gmw.cn/baijia/2021-09/30/1302621014.html

中国日报网——《人民日报》今日关注:黄大发和乡亲们筑渠的故事

0 阅读:0

素戈儿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