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舰“瑞鹤”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战斗片段

胡侃杂 2025-04-25 16:45:27

如果相信因果论,那么舰艇命名绝对是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是一艘名为“倒霉一辈子”,估计不用出航了。海军有很多老传统,比如介绍K-19“掷香槟”。这就是一个非常传统的礼仪。据说兴起于古希腊、罗马。上期说过,K-19“掷香槟”并没有砸碎香槟,使得K-19走上倒霉之旅。而二战中的日海军,各类加持下,也没能挽回最后的命运。

众所周知,日本人在“瑞鹤”号设计的基础上建造了航空母舰,使得他们的舰队增强了两艘相当强大而现代化的军舰。将“瑞鹤”号投入现役,是执行针对珍珠港作战计划的关键条件之一。日本人希望以传统方式,在太平洋战场上突然发动战争。因此,“瑞鹤”号服役之后,舰上的飞行员训练就立刻紧张展开。

第五航空母舰分舰队司令、海军少将“原忠一”

1941年11月3日,作战计划最终获得批准。11月14日,第五航空母舰分舰队司令、海军少将“原忠一”将自己的指挥旗移至“瑞鹤”号上。到了11月19日,这两艘姊妹舰——“翔鹤”(意为“翱翔之鹤”)与“瑞鹤”(意为“吉祥之鹤”)作为此次作战中最后动身的舰只,离开日本的内海,并于11月22日抵达千岛群岛的前沿基地单冠湾(Hitokappu),这正是副司令官南云忠一中将指挥的突击舰队的集结点。

舰队于1941年11月26日出海,并于12月7日拂晓时分秘密接近夏威夷群岛瓦胡岛上的珍珠港基地,当时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要力量集中在那里:包括8艘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6艘轻巡洋舰、29艘驱逐舰、5艘潜艇以及大量辅助舰艇。这次袭击如今已广为人知,并在多种资料中有详细介绍,因此我们这里只突出这两艘同型航空母舰在其中的角色。

第一次打击由51架俯冲轰炸机发动(其中“瑞鹤”号25架,“翔鹤”号26架,均携带250公斤炸弹),以及89架鱼雷轰炸机(其中40架挂载鱼雷,49架挂载穿甲炸弹),并由43架战斗机护航(其中5架来自“瑞鹤”,6架来自“翔鹤”)。在第二波攻击中,出动了54架鱼雷轰炸机(“瑞鹤”与“翔鹤”各27架,每架携带一枚250公斤炸弹与六枚60公斤炸弹)、80架俯冲轰炸机与35架战斗机。而另外54架战斗机(每艘航母各留9架)则留在舰上,以防御可能来自美国航母部队或沿岸航空兵的反击。

尽管“翔鹤”与“瑞鹤”上的飞行员曾有“东大”战场的作战经验,但并未完成针对浅水港口作战的全面战斗训练,因此他们的任务目标被指定为辅助设施——沿岸机场和弹药库。他们总共投下了约20吨炸弹,仅在第一波攻击中损失了1架飞机。总体而言,这次战斗初次亮相是成功的。

在日本航空母舰“瑞鹤”号上拍摄的照片中,一架中岛B5N“凯特”鱼雷轰炸机正在从飞行甲板起飞,飞往夏威夷珍珠港进行轰炸。时间为1941年12月7日。

1942年3月24日,两艘“鹤”级航母驶抵斯特林湾,与准备进行印度洋突袭的南云中将舰队会合。这次行动被日方视为“印度洋版的珍珠港”,意图对英国萨默维尔上将所率的东印度舰队发动一次突然且毁灭性的打击。总体而言,他们确实取得了这一目的。

4月5日拂晓,日本航母舰队起飞了36架“零式”战斗机、36架“俯冲轰炸机”D3A“九九式”以及53架挂载炸弹的“凯特”B5N鱼雷轰炸机,攻击科伦坡港。首个牺牲目标是6架正在前往前线机场执行任务的英军“剑鱼”式鱼雷轰炸机。约8时,日军的炸弹倾泻在科伦坡的舰船和岸上设施上。当时港内共有5艘作战舰艇、8艘辅助舰和21艘运输船。最终,日军击沉了驱逐舰“特涅多斯”号和辅助舰“赫克托”号,还有三艘船只受损。

值得注意的是,南云将1航战与2航战的D3A2俯冲轰炸机以及第5航战的鱼雷轰炸机保留作为预备力量,以应对可能遭遇的萨默维尔舰队。而“瑞鹤”和“翔鹤”这两艘较新的航母,则出动了全部战斗机和俯冲轰炸机参与攻击,显然也意在获取更多实战经验。

不久之后,日军发现了两艘英国巡洋舰,但因“瑞鹤”与“翔鹤”的鱼雷轰炸机需重新装载武器,未能参与此次攻击,最终巡洋舰由其他航母的飞机击沉。然而,两艘“鹤”级航母很快迎来了自己的战机——在对特林科马里(斯里兰卡东北港口)的首次攻击后,当第二波飞机正准备从航母上起飞时,南云收到情报称,在特林科马里以南约65海里处发现了英军舰艇,包括航空母舰“竞技神”号、驱逐舰“吸血鬼”号、油轮“英国军士”号、一艘辅助舰和一艘护卫舰。

被日本击沉的英国“竞技神”号航空母舰(HMS Hermes,舷号:95)

日本飞行员再次展现出极高的命中精度。根据英方官方数据,“竞技神”号被击中40枚炸弹(另有说法为37枚),据专家分析,这足以摧毁萨默维尔舰队所有的航母。因此,“瑞鹤”与“翔鹤”的轰炸机为日本第一航空舰队赢得了荣耀。在10时55分,也就是攻击开始15分钟后,着火的“竞技神”号便沉入海底。尽管后来的研究对如此多的命中数量提出质疑,但这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话题。

在返回日本途中,已积累一定实战经验的“翔鹤”与“瑞鹤”被派出执行单独行动——进攻新几内亚的莫尔兹比港。之后,这两艘航母本计划与南云舰队其他航母一同参加对中途岛环礁的进攻。两艘“鹤”级航母于4月25日抵达特鲁克基地,并于5月1日作为高木武雄中将的攻击舰队的一部分出发前往珊瑚海,执行新的作战任务。

舰载轰炸机 B5N2

行动于5月3日以日军占领图拉吉拉开序幕,下一目标是莫尔兹比港。5月4日,日本指挥部获悉美军舰队正集结于珊瑚海。7日与8日,战争史上第一次没有交战双方直接接触的海战爆发。我们不深入探讨整个战斗,仅着重介绍“瑞鹤”及其姊妹舰的表现。

高木武雄中将获悉美军航母动向,立即命令麾下重巡洋舰的水上飞机展开搜索。然而这些初编入航母编队的侦察单位经验不足,被迫改由瑞鹤号派出九七式舰攻(盟军代号"凯特")执行侦察任务。5月7日9时30分,侦察机将发现的油船"尼奥肖"号与驱逐舰"西姆斯"号误判为航母战斗群,导致日军发起大规模无效攻击:

攻击编队:24架九七式舰攻(水平轰炸)、36架九九式舰爆(俯冲轰炸)、18架零式战斗机战果分析:水平轰炸机投弹全部失的午间俯冲轰炸机集群命中"西姆斯"号3枚250公斤炸弹致其沉没"尼奥肖"号油轮遭7弹直击+1架九九舰爆撞击+8枚近失弹重创

1942年印度洋突袭期间,“瑞鹤”飞行甲板上的舰载机

“翔鹤”与“瑞鹤”上的第二航空战队(15架B5N2与12架D3A)随后尝试攻击美航母“列克星敦”与“约克城”,但攻击未果。在低能见度下,日本飞行员误将“约克城”当作己方航母,尝试降落,结果被美舰高射炮火驱散。至7日晚,双方基本掌握了对方舰队的编成。

5月8日清晨,敌对双方再次相互发现,并几乎同步起飞攻击机群。日军派出33架Val俯冲轰炸机、18架B5N2鱼雷机与18架零式战斗机组成攻击编队,于上午11时接近美舰队。“列克星敦”被2枚鱼雷及2枚炸弹命中(另有数次近爆),遭受重创,当天被美军自行凿沉。“约克城”被一枚250公斤炸弹命中,但损伤并未严重影响其战斗力。

几分钟前,“翔鹤”被28架美军俯冲轰炸机与20架鱼雷机围攻(而距离不远的“瑞鹤”因处于阵雨中而未被发现)。“翔鹤”被2至3枚炸弹命中,舰上大火蔓延,飞行甲板瘫痪,失去起降能力。少数幸存的舰载机有的降落在“瑞鹤”,另有两架飞至陆基机场。

“翔鹤”号航母

这场被认为是首次航母舰队间的战斗,战术上日本海军取得胜利:击沉了一艘重型“航母”,仅损失了一艘轻型航母“凤翔”。但从战略角度来看,美国人赢得了胜利:日军首次未达成既定目标,不得不放弃进攻莫尔兹比港。“翔鹤”在返回日本途中又遭遇风暴,船体大量进水,几乎倾覆。5月17日,“翔鹤”到达吴港,随后三个月内进行修复(6月16日至27日进坞)。而“瑞鹤”则在抵达楚克环礁后,于4天后返抵吴港。但因7-8日战斗后,第五航空战队仅剩39架可用舰载机(损失86架,连同大多数机组成员),无法参加中途岛作战。

日军在珊瑚海战后误以为击沉了两艘美军重型航母,这一错误判断令日方高层低估敌军实力,也助长了第一、第二航空战队的轻敌情绪。毕竟,若“翔鹤”与“瑞鹤”这类被视为“二线力量”的航母都能击沉美军两艘航母,那么久经沙场的“加贺”、“赤城”、“苍龙”与“飞龙”自然可轻松歼灭美军残余舰队。但事实完全相反——1942年6月4日至5日中途岛海战中,这四艘日本航母悉数沉没,仅击沉美军一艘“约克城”。

6月4日,“瑞鹤”被编入第二打击舰队,参加对阿留申群岛的进攻。6月23日抵达本州岛北端的大湊,加入第四航空战队(另有“隼鹰”、“瑞凤”、“龙凤”)。6月30日,四艘航母与其护卫舰队出海,掩护进攻基斯卡岛的运输船队。登陆完成后,航母于7月3日至6日在基斯卡岛以南海域巡弋,防止美军空袭。7月14日,“瑞鹤”返回吴港。

8月7日,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随后在所罗门群岛海域爆发激烈海战。8月16日,日本第一航空战队自吴港出发,21日抵达楚克。在运送1500名增援部队至瓜岛的作战中,除“翔鹤”与“瑞鹤”外,还有轻航“龙骧”、水上基地舰“千岁”、3艘战列舰、12艘重巡、3艘轻巡及28艘驱逐舰参战。8月24日,双方利用空中侦察发现彼此,“翔鹤”与“瑞鹤”立即起飞首波攻击编队:20架Val、9架B5N2与12架零式。不久,第二波起飞,包括18架Val、9架B5N2及3架零式。

航母“企业号”的损伤情况

17时11分,第一波日本飞机袭击了“企业号”,三枚炸弹直接命中,另有三枚近距离爆炸,给该舰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伤,导致其长期无法作战。这场战斗后来被称为东所罗门群岛海战(日本称之为第二次所罗门群岛海战)。在这次战斗中,日本损失了38架舰载机和52架岸基飞机,而美军仅损失了17架飞机。

9月5日至10日,第1航母师停留在特鲁克基地,随后“鹤”号航母编队在南太平洋活动至23日。10月11日,他们再次出海,为前往瓜达尔卡纳尔岛的运输船队提供支援,此时日军地面部队正在准备发动决定性攻势。这次日军兵力非常强大:由南云中将指挥的第1航母师包括“翔鹤”号、“瑞鹤”号、“瑞凤”号三艘航母、一艘重巡和8艘驱逐舰,在两艘战列舰、三艘重巡、一艘轻巡和七艘驱逐舰的支援下组成主力舰队;阿部中将率领的“前卫舰队”则包括2艘战列舰、“隼鹰”号航母、4艘重巡、1艘轻巡和14艘驱逐舰,还有一个由4艘油船和1艘驱逐舰组成的补给舰队。四艘航母上共载有87架战斗机、68架俯冲轰炸机和57架鱼雷轰炸机。

“北安普敦”号巡洋舰拖曳受损的“竞技神”号航母

10月15日,在接近瓜达尔卡纳尔岛时,日本舰载机击沉了护航六艘驳船船队的“梅雷迪思”号驱逐舰。但主要战事发生在10月26日。天亮前,五架“卡特琳娜”式水上飞机对南云舰队发起了鱼雷攻击,但所有鱼雷都几乎贴着“瑞鹤”号飞过,没有命中。清晨,敌对双方互相发现,并几乎同时起飞了攻击机群。随后,在圣克鲁斯群岛附近爆发了一场空战,日本飞机取得了较明显的优势。

第一波攻击中,“霍尼特”号被命中4枚炸弹和两枚鱼雷,另外还有两架日本飞机撞向其舰体。第二波攻击(包括12架“剑鱼”式鱼雷机、20架“俯冲者”式俯冲轰炸机和16架“零式”战斗机)则攻击了“企业号”及其护航舰船:两枚炸弹击中“企业号”,另有一枚炸弹命中“南达科他”号战列舰。日落后,尚未受损的“瑞鹤”号和“隼鹰”号继续搜寻敌人,但由于美军损失惨重(还有“波特”号驱逐舰被潜艇鱼雷击沉,“史密斯”号驱逐舰受损),遂决定撤退。当晚,日本航母再次遭到攻击,但所有鱼雷均未命中,其中一枚距离“幸运儿”瑞鹤号仅几米之遥。

到了1944年,太平洋战局发生重大转变。

1944年5月15日,日本舰队集结于塔威塔威湾,以接近美国预定登陆地点。6月11日,美国舰队逼近马里亚纳群岛,并于三天后开始登陆作战,马里亚纳海战由此爆发。

“翔鹤”号航母在珊瑚海海战中作战

6月12日,小泽治三郎指挥的舰队(包括9艘航母、450架飞机、5艘战列舰、11艘重巡和25艘驱逐舰)从塔威塔威出发,并于15日进入菲律宾海。在那里,早已等候他们的是由马克·米切尔中将指挥的第58特混舰队(15艘快速航母,896架舰载机,7艘战列舰,19艘各类巡洋舰和66艘驱逐舰)——这是整个太平洋战争中最强大的舰队。

6月19日,为攻击美军舰队,第1航空战队起飞了53架轰炸机、27架鱼雷机和48架战斗机,但攻击失败,仅一枚炸弹击中了“黄蜂”号航母,而日军损失了54架飞机。

与此同时,“翔鹤”号被美军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三枚鱼雷命中舰体,造成严重火灾,该舰于14时08分沉没。另一艘航母“大凤”号也因鱼雷攻击受损并最终沉没。“瑞鹤”号成为小泽中将的旗舰。为攻击美军航母,日方再次起飞18架飞机,但未能发现目标。黄昏时分,“瑞鹤”号遭到四艘美军航母舰载机的轮番轰炸,被三枚炸弹命中飞行甲板,引发大火。损管组经过艰难努力才控制火势并保住舰体。“瑞鹤”号最终于1944年6月23日返回吴港。

航母“瑞鹤”的127毫米双联装炮及其最终命运

1944年8月10日,“瑞鹤”被编入第3航空母舰师,和轻型航母“瑞凤”、“千岁”、“千代田”一起行动。第1航空母舰师则由最新的“云龙”和“天城”组成,另外两艘轻型航母“隼鹰”和“龙凤”则与改装为航空战舰的“伊势”和“日向”共同组成第4航空母舰师。这些兵力表面上看似强大,但舰上的飞机数量不足,更严重的是,几乎所有飞行员都缺乏实战经验。

10月初,在美军进攻湾湾时,这些未经实战训练的航空兵力被仓促投入战斗,结果几乎全军覆没,未能对敌人造成任何实质性损害。

因此,当美军开始在莱特湾登陆时,日本司令部决定将第3航空母舰师和两艘航空战舰用作诱饵,以吸引美军快速航母机动部队(米切尔中将麾下)远离登陆地点。接着,计划让栗田中将的战列舰和重巡洋舰部队(以“大和”级超级战列舰为首)对登陆舰队展开攻击。

战争的命运竟如此多变!“瑞鹤”——这艘曾多次在他舰掩护下幸存的航母,如今反而被用作诱饵。只有已陷入绝境,才会让其将领如此“羞辱”自己最强大、最具战功的航母,只为争取一场虽无法改变战局但或许能换得稍优和约条件的局部胜利。

“瑞鹤”号在1944年10月25日恩加诺角海战中的表现

而这次“诱饵”确实奏效了!为了打击“小泽航空母舰部队”,三支美军作战群迅速北上,这些部队包括5艘舰队航母和5艘轻型航母、6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以及41艘驱逐舰。小泽所能动用的兵力包括第3航空母舰师(“瑞鹤”号以及轻型航母“瑞凤”、“千岁”、“千代田”)和第4航空母舰师(战列舰改装航母“伊势”、“日向”),再加上3艘轻巡洋舰和9艘驱逐舰,并有2艘油船和6艘护航舰随行。第4航空母舰师完全没有舰载机,第3师则还有80架战斗机(其中28架是战斗轰炸机)、25架“剑鱼”鱼雷机、4架“凯特”攻击机以及7架“朱迪”俯冲轰炸机,共计116架。

10月24日,第3航空母舰师出动了全部116架飞机攻击美军舰队。在这次攻击中,美军“普林斯顿”号航母受损并最终沉没。但任务结束后,仅有29架日机返回,其余大多被击落,另有15至20架被迫在吕宋岛紧急降落。不久,美军也开始了反击。

首波美军飞机于8:00发动攻击(日本资料记载为8:30),主攻目标是“瑞鹤”号。这艘航母作为日军海军的象征,是攻击珍珠港行动中唯一幸存至今的航母。小泽的旗舰“瑞鹤”号首先左舷中雷,随后又有三枚炸弹击中飞行甲板中部偏左处,导致舰体左倾6度。不久,“瑞鹤”又受到近炸弹爆炸的损伤,舵机损坏(不得不改为手动操舵)且通讯系统瘫痪,导致舰船一度失去动力长达半小时。在第二波空袭中(6架俯冲轰炸机和14架战斗机),舵机与通讯设备再次被摧毁。

“瑞鹤”号与两艘驱逐舰(前景为“若月”号)在菲律宾恩加诺角海战中的画面

13时10分,美军航空母舰“列克星敦”号与“兰利”号共出动约80架舰载机,发动了对“瑞鹤”号的第三波攻击。在接下来的三分钟内(13:21至13:23),该舰又遭受了六枚鱼雷(其中一枚未爆)和四枚炸弹的命中,此外还有数次近失弹爆炸的冲击。

第一枚鱼雷命中了左舷中部,导致舰艏外侧的机舱进水被淹。随后,几乎在同一时间,四枚鱼雷命中了舰桥区域。其中两枚击中左舷:一枚落入第二号和第四号锅炉舱之间,另一枚打在接近弹药舱的指挥厕所位置(该枚未爆);另外两枚击中右舷,分别落入第一号和第三号锅炉舱,以及鱼雷弹药舱。三枚炸弹落在尾部升降机后方不远处,最后一枚则命中了左舷尾部的127毫米炮廓区。另有一枚鱼雷从左舷命中主舵机舱。

日本航空母舰“瑞鹤”号的最后一次降旗

14时14分,尽管舰上并未发生严重火灾或爆炸,“瑞鹤”号的船员已经无法应对不断涌入舰体的海水。该舰最终向右侧倾覆并沉没,地点距恩加诺角约220海里。

回顾海军航空母舰“翔鹤”

1934年,在军方压力下,日本政府决定不再续签此前签署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这些条约旨在限制海军军备。两年后,这一决定被正式写入新的海军战略理论中。当时,日本海军就已设想,完全可以通过舰载航空兵的打击来摧毁敌方的主力舰队。

1937年3月,日本议会通过了《第三次舰艇更换计划》,该计划中不仅包括建造史上最强大的战列舰“大和”级,还规划了两艘重型航空母舰的建造。

新系列重型航母的首舰被命名为“翔鹤”,在日语中意为“翱翔的仙鹤”。该舰于1937年在横须贺造船厂开工建造,四年后,即1941年8月正式加入日本帝国海军服役。在服役之初,“翔鹤”号和其姊妹舰“瑞鹤”号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专用航空母舰,也就是说,它们并非由其他舰种改装而来,而是自一开始就作为航母设计并建造的。

1941年的日本海军“翔鹤”号

不久服役之后,“翔鹤”号就成为第一航空战队的旗舰。该舰在预定对珍珠港发动攻击的计划中被赋予重要任务,因此舰载机部队立即展开了高强度训练。然而,到了行动开始前,飞行员们仍未完成全部战斗训练课程。因此,在1941年12月7日清晨袭击美国基地时,他们被分配了次要打击目标,如岸基机场、仓库以及其他地面设施。

日本海军“翔鹤”号航空母舰的舰载机群,1941年12月6日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翔鹤”号几乎参与了日本帝国海军的所有主要作战行动。1942年1月,它对岸上目标实施打击,并为在拉包尔的登陆部队提供支援。同年春季,在副司令南云中将的舰队中,“翔鹤”号参与了印度洋突袭,其舰载机袭击了英国在科伦坡的基地,并协助击沉了英国航空母舰“竞技神”号。

1942年5月,“翔鹤”号参加了珊瑚海海战——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纯由航空母舰进行的海战,敌对舰只互不接触,战斗完全依赖舰载航空兵。“翔鹤”号在战斗中严重受损,被迫返航维修,修复工作持续了几个月。1942年8月,“翔鹤”号参加了瓜达尔卡纳尔岛周边的海战,并于当年秋季参加了东所罗门群岛海战这一决定性战役。虽然日本舰队成功迫使美军后撤,但代价是几乎损失了全部的舰载飞行员部队,同时“翔鹤”号也遭受重创,直到1943年3月才重新投入使用。

东所罗门群岛海战前,舰载机出动准备

舰载航空兵在人员上的巨大损失,导致整个1943年乃至1944年冬季期间,“翔鹤”号实际上只能算是一艘“名义上的”航母,因为它缺乏完整的航空作战编队。直到1944年冬末,舰载力量才有所恢复。同年6月,“翔鹤”号参加了它的最后一战——马里亚纳海战。

1944年6月19日上午9点,该舰上的飞机最后一次起飞,执行对美军航母的打击任务。这些飞机未能返航。大约上午11点,美军潜艇对“翔鹤”号发动了攻击,发射的六枚鱼雷中有三枚命中目标。尽管舰上官兵全力抢险,但因航空汽油蒸汽引发的大火无法扑灭,最终在下午2点左右,“翔鹤”号倾覆沉没。

“瑞鹤”——“幸运的仙鹤”,它曾是一艘怎样的航母?

“这是我一生中最幸运的一天”

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1944年10月25日,在收到关于日本航空母舰“隼鹰号”沉没的报告后

“瑞鹤”舰长期运气不错:它参与了攻击珍珠港袭击(1941.12)、马绍尔群岛突袭(1942.2)、印度洋行动(1942.4)、珊瑚海海战(1942.5)、阿留申攻略(1942.6)、瓜岛战役(1942.8-1943.2)、菲律宾海战(1944.6)、莱特湾海战(1944.10)。

在20世纪初的十年间,日本成为了太平洋地区的领先国家,凭借从大陆获得的自然资源,日本发展了工业并建立了强大的武装力量。为了不落后于世界趋势,日本政府开始发展军事航空。1912年5月,日本海军购买了三架法尔曼MF.7水上飞机和一架库尔蒂斯金色飞行器。法尔曼飞机被日本命名为“唐·摩”型,而库尔蒂斯飞机则被命名为“唐·卡”型。11月初,日本飞行员在横须贺的海军基地进行了首次飞行。

日本航空运输舰“若宫号”

日本密切关注海上航空的发展趋势,便将1901年下水、排水量为7600吨的海上运输舰“若宫号”改装为可搭载两架法尔曼水上飞机的航空母舰。

水上飞机从日本航空运输舰的甲板上滑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海上战斗的新方式提供了额外的推动力,许多国家,尤其是英国,开始建造实验性和现役的舰船,这些舰船能够携带装有轮式起落架的飞机。到战争结束时,英国成为唯一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尽管这艘航母是由一艘客轮“百眼巨人”改建而成,但它仍具有许多现代航空母舰的特点——全长的飞行甲板和没有上层建筑。

1918年,英国开始建造其第一艘专门建造的航空母舰——“竞技神号”。它从龙骨开始就被设计为航空母舰,不同于之前所有从战舰甚至商船改建的航空母舰。日本从使用航空兵力的经验中吸取了正确的教训,并清楚地认识到航空兵力和航空母舰在即将到来的冲突中的重要性。因此,1919年的造船计划中做出了修改,加入了建造两艘航空母舰的条款。

日本决定基于1919年12月开始建造的油轮“飞龙号”来建造第一艘航空母舰。将油轮改建为航空母舰的设计文件在1920年完成。有趣的是,英国的军事任务组参与了该设计工作,并协助日本建立自己的海军。第二艘航空母舰“凤翔号”则是根据独立的设计方案,于1919年12月16日开始建造,并于三年后完成,比“竞技神号”提前整整六个月。

因此,日本成为第一支拥有“真正”航空母舰的海上强国。“凤翔号”为日本此类舰船设立了标准:飞行甲板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上层建筑,高高地位于船体上方,通过支架和支撑固定,强大的武装和强大的航空集团,尽管排水量相对较小。

而第一艘专门建造的美国航空母舰“先锋号”直到1934年才服役。与现代航空母舰相比,“凤翔号”和“竞技神号”都是小型舰船,尺寸类似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护航航空母舰。然而,它们为后来的航空母舰建造和使用积累了经验。

1922年,世界各国领导人签署了《华盛顿条约》,这是一次试图阻止海上强国增强海军力量的尝试。该条约对航空母舰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持续了十年。根据《华盛顿条约》,航空母舰的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27000吨,舰炮口径不得超过203毫米。对于包括127毫米在内的小口径舰炮,没有设定任何限制。日本利用这一条款,建造了“赤城”和“加贺”。最初,日本人计划使用同类型的“赤城”和“天城”级巡洋舰的船体,设计排水量为40000吨,装备十门406毫米舰炮,最大速度为30节。但在1923年9月1日东京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中,“天城号”的船体受到了严重损坏,最终决定将其报废,并将“加贺号”作为航空母舰完工。完成后的两艘舰船排水量约为26900吨,低于《华盛顿条约》规定的27000吨上限,因此可以装备十门203毫米舰炮。

日本的航空母舰“赤城”和“加贺”,插图

日本下一艘航母"龙骧"号于1929年开建。其名义排水量控制在10,000吨(实际10,600吨),以此规避《华盛顿条约》的总吨位限制。该舰配备48架舰载机和8门127毫米高射炮,航速达29节。其吨位与舰载机数量的比值与美国20,000吨级的"企业号"相当,其建造经验直接应用于后续"苍龙"级的设计。1930年4月22日签署的《伦敦条约》对巡洋舰性能作出限制,有效阻止了日本海军在轻型舰艇领域与英美达成均势。

1934年,在日本陆军和海军的联合施压下,政府宣布废除所有军控条约。同年启动《第二次舰艇补充计划》,批准建造两艘航母:

苍龙号(1934-1935财年):利用条约剩余吨位(总限额81,000吨 - 赤城26,900吨 - 加贺38,200吨 = 15,900吨)飞龙号(1935-1936财年):公开突破吨位限制,改进稳性与装甲设计两舰成为后续"翔鹤"级与"飞鹰"级的设计蓝本。

1936年日本颁布新海军纲领,全面废除造舰限制,将美、苏、中、英列为假想敌,计划至1945年建成12艘战列舰和10艘航母。1937年3月31日通过的《第三次舰艇补充计划》批准建造史上最大战列舰"大和"与"武藏",以及两艘25,000吨级新型航母。

德国在建造首艘航母"齐柏林伯爵"号时,派遣技术团队赴日考察"苍龙"级建造经验。日本海军战略家通过建造"苍龙"与"飞龙"已勾勒出未来航母形态:高速、重武装的大型舰队航母,其核心设计最终在"翔鹤"级得以实现。

在积累了大量设计、建造和战斗使用的经验之后,日本的造船师迅速完成了他们认为最成功的系列航空母舰设计。对于之前的一些单艘舰船,他们就像是实验平台一样,研究了整体布局、重量分配、稳定性、纵向强度、防鱼雷保护、岛式结构的尺寸、形状及其在飞行甲板上的位置、烟气和废气的排放方式以及最佳的舰载机编制等问题。他们还解决了许多其他对打击型航空母舰至关重要的问题。尽管由于这些大胆的实验,一些日本舰船注定会存在严重缺陷,但“翔鹤”和“瑞鹤”表现得如此成功,以至于它们被视为与四年后建造的美国“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相媲美。

新系列重型航空母舰的首舰被命名为“翔鹤”,第二艘航空母舰“瑞鹤”于1939年10月在神户的川崎造船厂开工建造。计划继续建造该系列的下一艘舰船,尽管它们采用了稍有改动的设计——带有装甲飞行甲板,而第一艘舰船已经开工建造。

“翔鹤”型航空母舰

随着“翔鹤”和“瑞鹤”的建造,日本帝国海军的航空母舰力量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这不仅仅体现在航空母舰的数量(10艘)和舰上飞机的数量,还在于其人员的优秀素质——到1941年,日本舰载和陆基海军航空兵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日本人还拥有完善的战术,能够高效地运用这一强大武器。他们首先得出结论,通过大规模飞机攻击同一目标是最有效的,因此与英美舰队不同,他们的航空母舰通常成对行动,组成航空母舰联队。在最重要的作战任务中,六艘大型航空母舰被整合成第一航空舰队,并配备了强大的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护卫,舰船之间的协同作战非常顺畅。

在服役之初,“翔鹤”和“瑞鹤”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类专用建造的航空母舰:标准排水量为25675吨,满载排水量为29800吨,总长度为257.5米,水线长度为250米,垂直于垂线之间为236.07米,宽度为26米,吃水深度为8.87米。与其原型相比,这些舰船增加了一个甲板,提高了舰体几乎整个长度的舰侧高度,并且在舰首有一个较大的外形设计,增加了弯曲度。这样,“翔鹤”和“瑞鹤”的航海性得到了显著改善,它们比所有先前的日本航空母舰更加“干燥”。为了提高航速和航程,舰船在舰首部位加装了“鲨头”式船首,这降低了水动力阻力,类似于“大和”型战列舰的设计。

为了提高操纵性,新型航空母舰安装了两个舵面,舵面间距为13.5米。

该型航空母舰的装甲是当时最强的,形成了一种“堡垒”式防护,旨在保护动力系统、炮弹库、燃料储罐等免受炮弹和鱼雷的攻击,装甲覆盖了舰体的2/3。垂直装甲带厚度为215毫米,在水线以下转变为倾斜的防鱼雷隔舱,厚度为75毫米。装甲带距离舰体外壳3米,外部装甲带和内层隔舱之间填充了水或燃料。水平装甲甲板封闭了“堡垒”,其厚度为170毫米。舰船其他甲板的钢材厚度为16毫米,但在特别重要的部位,钢材厚度可达25毫米。

日本航空母舰“瑞鹤”

“瑞鹤”特别注重了防雷保护,这一设计非常成功。即使在一侧的所有防雷舱室被淹没,且舰尾和舰首未加装装甲的情况下,舰船依然能够保持正浮力,并具备足够的稳心高度,防止翻覆。与之相比,现代日本重型巡洋舰的防鱼雷保护也表现出色,虽然这些巡洋舰的排水量只有一半,但在战争中展现了惊人的生存能力,能够承受4到5枚鱼雷的攻击。

飞行甲板没有装甲保护,覆盖着涂油的柚木板。只有在舰首、舰尾和舰上烟囱出口周围的部分区域没有木质覆盖,这些地方的甲板受热较为严重,因此在这些区域甲板被覆盖了25毫米的钢板。因此,“鹤”号几乎没有防御炸弹的能力:它的飞行甲板尺寸为242.22x29米,下面是双层机库,且没有任何装甲保护。除此之外,为了在战斗中加速飞机的维护,日本人不仅将加油站和武器挂载点设在飞行甲板上,还将它们布置在两个机库中。因此,任何炸弹击中机库内这个封闭空间,那里积聚了大量的爆炸物,且由于强制通风(每10分钟更新一次机库内的空气),油蒸气的浓度依然很高,都可能引发毁灭性的火灾。

加油油箱的位置不利于生存性,但对加油却非常方便,这些油箱和油管没有充分的防护,无法承受撞击和震动。不仅直接命中炸弹、鱼雷或炮弹会破坏舰体,甚至近距离爆炸也会使油箱和油管的密封性受到破坏,导致汽油蒸气扩散到整个舰上。

当日本航空母舰在战争初期没有遇到严重的抵抗时,这些设计上的缺陷并未显现出来。但在美国俯冲轰炸机的首次攻击后,很明显这些舰船只需遭遇2到3枚中型炸弹的直接命中,就有可能沉没。因此,日本人不得不加强火灾防护,并重新组织“瑞鹤”号的飞机维护。

飞机加油和武器挂载作业仅在飞行甲板上进行,以便在火灾发生时可以将着火的飞机从甲板上丢弃,就像美国人做的那样。两个机库都装备了带远程控制的可调节防火百叶窗,这些百叶窗能够隔离火灾,将机库分隔成6到7个舱室。百叶窗的背面进行了冷却处理。每个机库都安装了每分钟100升的泡沫灭火系统,而下层机库还新增了一种气体灭火系统,用二氧化碳填充其体积的18%。每个舱室都配备了由25毫米钢板和防弹玻璃保护的火灾管理岗位,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这些岗位控制百叶窗、泡沫灭火阀门,并与其他岗位保持电话联系。

这些措施最初看起来足够了,在1942年底至1944年初的空战中,“关空”和“瑞鹤”成功承受了比在米德韦岛战役中沉没的日本航空母舰更严重的损伤。然而,在1944年6月的菲律宾海战后,由于潜艇鱼雷的命中引发了航母上的航空燃料火灾和爆炸,导致“关空”和新型的“太号”沉没,“瑞鹤”对油料舱的容量进行了显著减少,并且将这些易爆的舱室用混凝土罩壳包围起来。

得益于这些措施,在最后一场战斗中,“瑞鹤”成功承受了对于这一类型舰船来说几乎不可能承受的鱼雷和炸弹打击,但舰上并未发生航空燃料引起的火灾和爆炸。

飞机通过三个平衡的升降机从机库送到飞行甲板:一个位于正中央的前升降机,尺寸为13x16米;一个中升降机,尺寸为13x12米,偏离中央轴线0.5米;以及一个尾升降机,尺寸为11.75x13.25米,偏离中央轴线0.3米。电动驱动系统提供了每分钟50米的升降速度,从下层机库升起飞机只需15秒,而完整的操作周期(从将飞机放入升降机到将其送至飞行甲板准备起飞)约为40秒。

两个完全封闭的机库高度为5米,宽度几乎占据了舰体的整个宽度;长度方面,顶部机库从尾升降机延伸至舰首的锚机装置,而底部机库则从尾升降机前端开始,延伸至前升降机15米后。顶部机库的尾部设有飞机维修和保养车间。由于机库在舰体的大部分长度上几乎占据了整个舰宽,救生艇只能存放在舰尾,这也是大多数日本航空母舰的一个典型特点。救生艇通过位于飞行甲板下方的滑轮系统下水。

根据设计,“鹤”级航空母舰本应配备日本航空母舰传统的向下弯曲的侧烟囱,烟囱位于飞行甲板下方,每侧一个,并靠近岛式上层建筑,该建筑几乎位于舰体的中央右侧。然而,经过实验发现这种设计存在缺陷,及时进行了修正,虽然这导致了舰船入役的延迟。两个烟囱被移至右舷,而岛式上层建筑则向舰头移动。

为了防止风吹到停放在飞行甲板上的飞机,在没有起降操作时,飞行甲板的前端会升起一个屏风。为了确保夜间起降,舰上安装了三个可伸缩的探照灯;另外,为了从水中升起故障飞机,尾部升降机右侧安装了一个大型起重机,可以将其收起并放置在飞行甲板上。缆绳捕捉装置的布置方式是:尾部紧急屏障后方设有8个,舰头则设有3个,这样可以同时接收来自舰头和舰尾的飞机,从而提供了战术上的优势。接收飞机时,缆绳通过特制支架升高至160毫米。

安装在下层机库下方的减速发动机用于牵引缆绳的末端,每个减速装置都位于独立舱室内。紧急屏障在飞机撞击时可以移动12米。像所有日本航空母舰一样,舰上没有安装弹射器,因为长而宽的飞行甲板足以保证当时舰上所有飞机能够通过自由跑道顺利起飞。日本航空母舰的起降操作技术与西方标准不同,操作过程也更加简单。所有操作由桥楼上的军官指挥,辅佐他的是两名初级军官。另一名军官则负责飞行甲板上的飞机移动,包括从机库升降的飞机。

轰炸机“爱知D3A型99”从“瑞鶴”甲板起飞

起飞过程非常简单:桥楼上的军官升起白色旗帜,飞机按照20秒间隔依次起飞,直到旗帜被降下为止。

降落则更加复杂。飞机首先从下风方向以400-600米的距离接近航空母舰。当飞行甲板准备好接纳时,桥楼上的军官会发出信号灯信号。

飞机执行转弯,飞行至大约800米远的舰船尾部,飞行高度大约为200米,随后飞行员自行控制飞行。在此过程中,飞行员仅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接收到来自桥楼的禁止信号。风向的判断通过飞行甲板前端的垂直管道喷出的蒸汽流帮助,蒸汽沿甲板向舰尾扩散并形成白色的光束。在夜间飞行时,飞行员可以通过飞行甲板边缘的灯光帮助定位。

一个四层高的小型岛式上层建筑设置在航母上,旨在最大限度减少在起降操作中产生的气动干扰。上层建筑内设有舰员的临时舱室、操作室、舵手室、导航室、机动室、无线电室以及舰船武器的观察、通信和控制设备。建筑的尾部有一个公告板,用于为待命起飞的飞行员提供信息(飞机是从舰尾向舰首起飞的)。建筑后方还设有一个小型三脚信号桅杆,用于升起信号旗。在建筑上还安装了常规的信号探照灯,1942年底时,添加了红外通信设备。

动力系统

动力装置由八台Kanpon型锅炉组成,位于舰船前部的八个防水舱内。这些锅炉是水管式锅炉,设计上与英国的“雅罗”型锅炉相似,锅炉的下部有两个水管盘管,上部则有一个蒸汽盘管。锅炉使用重油加热,产生温度为350摄氏度、压力为30大气压的过热蒸汽。

蒸汽被送至四个Kanpon型涡轮齿轮机。机器舱位于锅炉舱后方,分为四个舱段。每个涡轮齿轮机带动直径为600毫米的螺旋桨轴旋转,轴上安装了一个直径为5米的三叶螺旋桨。动力装置的总功率为160,000马力,航速可达34节,续航能力为9700海里(以18节速度航行时,舰载燃料为5300吨)。以30节航速时,续航能力为4200海里。在“瑞鶴”进行的试航中,成功实现了164,000马力,航速达到34.2节。

航空母舰“瑞鶴”前往赫托卡普湾准备攻击珍珠港

关于舰船武装,到了1930年代末,海军界已经明确认识到,航母的主要任务是应对敌方飞机的攻击。因此,所有建造中的航母开始配备通用炮和高射自动炮。

作为主炮,“瑞鶴”配备了八个双联装的127毫米通用炮(40倍口径 Nendo Shiki 12.7 cm),炮管长度为40倍口径。它们被安置在航母两侧的八个舷侧平台上(每侧四个,前后各两个),位于飞行甲板下方。大部分炮塔安装为开放式,仅有两座位于右舷的炮塔被安装在封闭的炮塔中,这些炮塔能够保护炮手免受来自烟道的烟雾影响。

这些炮塔采用电力驱动,并由四个94型炮火指挥台进行控制(一个位于上层建筑顶部,两个位于飞行甲板右舷与上层建筑相邻的位置,另一个位于左舷对应位置),这使得舰载防空火力在远程射击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能够同时对四个目标进行火力指挥。与现代甚至后来的美国航母相比,比如1943年的“埃塞克斯”级航母,它们仅配备两个类似的指挥台,而只有英国的“伊尔斯特里斯”级航母(1940年)配备了四个。

“瑞鶴”的防空火力还包括12个安装在舷侧平台上的25毫米自动炮(炮管长60倍口径,1941年型号),每侧6个,稍低于飞行甲板。25毫米自动炮的火力由6个95型火控指挥台进行控制。

这些安装在封闭127毫米炮塔后方的25毫米自动炮在右舷设有完全封闭的盾牌,而其他则为开放式。在战斗过程中,25毫米自动炮的数量不断增加:在珊瑚海战后,瑞鶴增加了4×3安装:两组位于前舱和后舱的上层甲板平台上,并为每组配备了一个95型指挥台(1942年6月);从1943年7月起,瑞鶴已经配备了70个25毫米炮管(18×3和16×1),新增的3管安装位于飞行甲板的两端,下方有些安装在飞行甲板的下部平台上,其他的则安装在上层甲板的前后部。到1944年6月,瑞鶴还增加了20个单管的25毫米自动炮(每侧飞行甲板前后增加了5个,前舱和后舱的上层甲板上分别安装了3个,剩余的安装在飞行甲板下的支架上)以及两个三管自动炮,这些都用于近程防空。

此外,为了增强近程防空火力,瑞鶴还配备了8个28管120毫米火箭发射器,这些发射器安装在修改过的25毫米自动炮支架上。这些发射器位于前舱127毫米炮之前的甲板平台上,尽管其命中精度几乎为零,但对美国俯冲轰炸机的飞行员起到了某种心理震慑作用,尤其是那些准备从航母前部发起攻击的飞行员。

从“瑞鶴”甲板起飞

这艘航空母舰还装备了20毫米的高射机关炮。曾经,日本从法国购买了霍奇基斯自动炮。根据日本制造技术的要求,这款炮被适度改进,最终命名为“96式25mm机枪1型”。这些舰船的高射火控系统,像其他所有日本舰船一样,存在一个主要缺陷——缺乏雷达,而盟军的舰船普遍配备了雷达。在战争期间,所有大型日本舰船都安装了雷达,但即使到了1944年,它们的雷达性能依然比不上英美舰船的3-4年旧型号。日本舰队主要使用了“21型雷达”作为远程探测空中和水面目标的工具。

“瑞鶴”配备了较老版本的雷达,带有一个大型的“床垫”类型天线,这个天线安装在94型指挥塔上,而“Shōkaku”则采用了较现代的雷达天线,尺寸较小,安装在指挥塔上。该舰还配备了类型13的防空搜索雷达,天线呈“楼梯”型,垂直安装在舰桥前的桅杆上。这些雷达可以在32英里的距离上发现单一飞机,在12.5英里的距离上发现大型舰船。然而,像美国舰船一样利用这些雷达进行高射火控,显然是无法实现的。

“瑞鶴”的无线电设备包括常规的长波、中波和短波接收器及发射器。无线电天线通过四个轻型三脚桅杆分布在舰船的尾部,每边两个,伸出飞行甲板之外。在起降作业期间,这些桅杆可以折叠到甲板上。舰船的其他电子设备包括声呐(0型),其被动水听器安装在船体的前部,并配有电台信标,用于自己飞机的定位,以及用于截取敌方无线电通信的定向仪。值得注意的是,声呐只有在舰船停泊或以极慢速度行驶时才能发现潜艇。

船员编制为1660人,但由于加强了高射武器和雷达的安装,船员数量在战争过程中不断增加。舰船经常作为舰队的旗舰使用,这也增加了船上的人数。例如,在1942年8月,“瑞鶴”上的船员包括107名军官和1461名下级军官和普通舰员(而“Shōkaku”则分别为116名、499名和953名)。

总体而言,可以认为,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舰船设计和建造了两艘非常均衡且成功的舰船。这些舰船拥有强大的航空兵力、卓越的防空武器(对于当时来说)、良好的航行性能和防护能力。这些性能在太平洋战争的作战中得到了验证。根据公开资料,“瑞鶴”被认为是日本帝国海军最活跃的舰船,仅在战斗出击和战略行动方面,次于美国航母“企业号”。

1944年秋季,这艘舰船对太平洋战局的重要性从太平洋舰队司令查尔斯·N·尼米兹的话中得以体现。他在得知“瑞鶴”号航空母舰沉没的消息后说道:“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来源: Jentschura, H.《帝国日本海军战舰。1869-1945》Naval Institute Press,1986年。

0 阅读:1
胡侃杂

胡侃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