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终于出手了,拆解了小米SU7,拆解完却崩溃了

头头说车 2025-03-04 10:12:14

最近,汽车圈有个事挺热闹,说白了就是日本人把咱们的小米SU7给拆了。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干这种事了,之前五菱宏光MINI EV、比亚迪海豹、蔚来ES8,都让他们给“解剖”了一遍。这次的目标是小米SU7,据说他们对这车能跑赢纽北圈速纪录这事儿特别好奇,觉得不可思议,所以就想拆开看看,究竟有什么“秘密武器”。

这事儿引起了不少讨论,有人说日本人这是“偷师学艺”,也有人觉得这是对中国制造的一种认可,毕竟人家愿意花时间精力来研究你,说明你确实有两把刷子。不管怎么说,这事儿确实值得咱们好好琢磨琢磨。

带头拆车的是名古屋大学的山本真义教授。这位教授之前拆比亚迪海豹之后,还写了本书,售价高达88万日元,相当于人民币4万5左右!这价格,都够买辆不错的二手车了。要是他再拆完小米SU7也出本书,估计价格也不会便宜。

山本教授可不是纸上谈兵,他7月份亲自来中国买了辆小米SU7,然后运回日本,开了几个月才开始拆。他觉得这车开起来挺有欧洲车的范儿,底盘扎实,转向精准,动力强劲,一点都不像一些人印象中的“廉价”国产车。尤其是一脚电门下去,那推背感,很多同价位的日系车都比不了。

小米SU7在国内的售价是21.59万到29.99万,山本教授想看看,如果让日本车企造一辆类似的车,成本得多少。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想弄清楚小米SU7的底盘、电机、电池这些核心技术到底怎么样,跟其他车有什么区别。在他看来,小米作为一个“跨界”造车的企业,能造出什么样的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整体水平。

10月22号,山本教授正式开始拆解小米SU7。现场围观的人不少,都拿着相机、摄像机一顿拍。估计他们心里也在想:就算我们造不出小米SU7,拆开看看总行吧?何况之前也拆过不少中国车了,这次肯定也是手到擒来。

至于拆解的具体过程,咱就不细说了,估计大家也没太大兴趣。关键是拆完之后,日本人得出了什么结论。

他们觉得,如果用同样的成本,日本车企根本造不出小米SU7这样的车,成本可能比小米SU7的售价还高。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国有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链,电池、电机、电控这些核心部件的成本都比日本低;二是中国的人工成本也比日本低。这两点加起来,就让日本车企的造车成本居高不下。

这里要插一句,关于“一个日本工人的工资是中国工人的23倍”这个说法,准确性有待考证。根据一些公开数据,这个差距可能在4倍左右,23倍的说法有点夸张。

最终,山本教授团队的结论是:小米SU7的性价比非常高,同样的价格,日本车企造不出同等水平的车。这个结论让他们感到压力巨大,也意识到中日两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已经拉开了不小的差距,而且短时间内很难追赶。

这件事引发了很多思考。首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从早期模仿到如今的自主创新,中国车企在技术、设计、品质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像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等品牌,已经具备了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

其次,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链,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从上游的原材料到下游的销售服务,中国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这使得我们能够有效控制成本,提高效率。

第三,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国内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为中国车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然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与国际巨头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高端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开拓。回到小米SU7被拆解这件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首先,这说明中国制造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以前,外国企业对中国产品的印象大多停留在“低价低质”的阶段,而现在,他们开始认真研究中国产品,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其次,我们也要警惕“技术泄露”的风险。拆解分析虽然是一种学习和研究的方式,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我们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防止核心技术被窃取。

第三,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化时代,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同时也要将我们的优势和经验分享给世界。

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中国车企需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品牌影响力和产品品质,才能在全球市场上立足。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构建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未来做出贡献。

最后,小米SU7被拆解这件事,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它提醒我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迎接挑战,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0 阅读:0
头头说车

头头说车

头头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