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1(PL-1)是中国首款红外制导的空空导弹,其发展历程和技术特征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958年,中国从苏联引进了R-5型空空导弹,并命名为霹雳-1。这款导弹由于采用了雷达驾束制导方式,性能较低,很快被后续型号取代。然而,霹雳-1作为中国第一代空空导弹,为后续导弹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技术特点霹雳-1导弹采用了多项关键技术,其整体设计和性能特点如下:
尺寸与重量弹长:2.5米弹径:0.2米翼展:0.654米弹重:82千克制导与控制制导方式:雷达驾束制导引信:无线电近炸引信最大速度:3,900千米/小时射程:6千米结构设计气动布局:鸭式布局发动机:单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其他:内装横滚稳定装置、无线电天线接收机霹雳-1导弹的设计分为五个主要舱段,包括无线电近炸引信和战斗部舱、雷达驾束制导控制舱、固体火箭发动机舱、横滚稳定装置舱和无线电天线接收机舱。导弹尾部装有无线电定向天线,用于接收来自机载雷达的照射波束信号,经过弹上计算装置转化为制导信号,控制鸭式舵面,使导弹沿着雷达照射的目标方向飞行。
发展历程1958年,中国在引进苏联歼击机的同时,也引进了苏制K-5M型空空导弹。中国航空工业总局受命仿制这款导弹,并命名为“霹雳1号”。仿制工作由331厂负责,朱传千担任总设计师。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1960年3月,首枚霹雳-1导弹成功下线。
尽管霹雳-1在技术上存在诸多局限,如“三点法”驾束制导方式落后,且只能从尾后攻击机动性较差的轰炸机,但它为中国后续的空空导弹研发积累了宝贵经验。
服役与退役霹雳-1导弹于1964年正式装备中国空军,用于歼6(J-6)战斗机。然而,由于技术进步和性能不足,霹雳-1在1974年停产,并逐渐退出服役。尽管其服役时间较短,但霹雳-1作为中国首款红外制导空空导弹,具有里程碑意义。
影响与继承霹雳-1的研发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导弹技术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后续的霹雳-2(PL-2)、霹雳-7(PL-7)等导弹在霹雳-1的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步提升了中国空军的空战能力。例如,霹雳-2改用了红外制导,射程和精度显著提升;霹雳-7进一步优化了气动布局和制导系统,大幅提高了导弹的作战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