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说了什么,会让主席称赞:这是国民党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发言

梦里花落知多少情 2025-02-11 13:59:29

按: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无数中华儿女共赴国难的真实写照。十万青年挺身而出,以满腔热血投入到抵御外敌的战斗中;十万铁甲军慷慨赴死,用生命捍卫着祖国的尊严。

1937年2月2日,“二二事件”的枪声骤然响起,打破了西北大地的平静,也宣告了西北三位一体格局的轰然瓦解,至此,西安事变也彻底画上了句号。

此后,东北军与十七路军人心惶惶,在失去谈判筹码后,被蒋介石逐一肢解,分散调往全国各地。

而蒋介石的野心并未就此满足,他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将红军彻底瓦解。

关于红军改编的问题,国共双方进行了多轮艰难的谈判。然而,由于双方在诸多关键问题上分歧巨大,再加上当时双方实力差距明显,谈判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直到1937年3月8日,双方才终于在编制问题上达成一致,确定红军改编为三个师,这一协议史称“三八协议”。

但这不过是国民党的缓兵之计,其真正的目的,仍是步步紧逼,逐步瓦解红军。

01  红军自己改编自己

1937年6月,周恩来、博古、林伯渠等中共谈判代表受邀前往庐山,继续商讨红军改编的后续事宜。起初,蒋介石似乎颇为爽快地给予了红军三个师的番号,然而,这不过是他的表面文章。随后,他便露出了真实意图,提出红军改编后不设立总指挥部,各师副职需由国民政府委派,甚至特别要求毛泽东、朱德离开部队。

面对蒋介石这些毫无道理的要求,周恩来等人毫不退缩,严词拒绝并进行了有力的反驳。他们坚决表示,绝不同意让党的领袖离开部队,并强烈坚持由朱德继续担任改编后红军的总指挥。

蒋介石之所以提出不设总指挥部,其险恶用心在于试图取消中共的军事指挥机构,将红军部队与中共分隔开来,从而达到彻底瓦解红军的目的。

对于这样的无理要求,我们自然是不可能答应的,因为这涉及到原则和底线问题。在这个关键问题上,中共和共产国际也达成了明确的共识:必须坚决确保红军在改编后仍然牢牢掌握在党的领导之下,并且绝不允许国民党对部队的指挥进行任何干涉。

然而,蒋介石瓦解红军的决心异常坚定,丝毫没有动摇的迹象。很明显,双方的谈判再次陷入了僵局,红军改编一事也随之再度搁置。

在当时的严峻形势下,对于红军来说,改编几乎是唯一的出路。

从国家和民族的大义来看,国共合作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顺应了民心所向。而且,侵华日军的铁蹄正加速践踏中国的土地,时间紧迫,容不得有丝毫的拖延。

从组织关系层面来讲,共产国际作为中共的上级组织,明确要求中共放弃“反蒋”的战略,转而采取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的策略,总之就是要停止内战,尽快建立起抗日统一战线。

再从红军自身的生存状况来看,经历了万里长征的艰苦跋涉,红军已经元气大伤,实力严重受损,物资极度匮乏。如果继续打下去,不仅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就连好不容易保存下来的精锐力量也可能会损失殆尽。尽管革命的火种不会轻易熄灭,但要想恢复到之前的状态,必将付出难以估量的牺牲和努力。

简单来说,继续战斗只会让红军陷入绝境,即便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战斗,那也是为了在谈判中坚守底线、争取更多的筹码,最终还是要回到谈判桌前,通过改编来解决问题。

但现实的困境是,红军在谈判桌上的筹码十分有限,而蒋介石却自恃实力强大,稳操胜券,信心满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意外的转机,红军该如何打破这一困局呢?

教员的思路总是高瞻远瞩,常人难以企及。既然蒋介石将中共释放的善意视为软弱可欺,企图将红军改编变成“收编”,甚至提出了让“毛泽东、朱德离开部队”这样过分的要求,那么陕北方面也不再隐忍,直接表明态度:如果谈不拢,我们就自行改编。

02  日军发动“七七事变”

1937年6月25日,陕北中央直接向彭德怀、任弼时、叶剑英发电报称:

“ 在宣言发表后,如蒋同意设立总的指挥部, 红军即待其名义发表后改编, 否则即于‘ 八一’ 自行宣布改编, 采用国民革命军暂编军、师名义, 编三个正规师, 共45000人。 每师以编至 14000人上下为标准。 每师仍两旅四团, 每团等于过去红军的师, 约2700人。 其他编师的直属队, 总部编3000人, 另外地方部队编10000 人, 保卫队在内。 工厂、 医院另编。 抗日军政大学另行解决 , 本期毕业后力求继续办一学校。 在此编制下编余之老弱、 残废、妇女及机关工作人员约三四千, 另设法安置。 ”

这里提到的“宣言”,指的就是《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与此同时,蒋介石也即将在庐山发表一篇重要的宣言。

1937年5月下旬,国民党相关部门以汪精卫和蒋介石的名义,邀请各党派、团体以及各界人士前往庐山,召开“谈话会”,共同商讨抗日事宜。

对于蒋介石和国民党而言,庐山有着特殊的意义。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1928年“宁汉合流”的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庐山从此成为“夏都”。蒋介石不仅每年夏天都会前往庐山办公,其他季节也常常到这里来决策重大事务。

由于蒋介石喜爱在庐山度假,他的下属们也纷纷在庐山购置宅邸,就连国民政府的许多重要部门也在庐山专门设立了办事处。

每到夏季,众多国民党要员都会追随蒋介石前往庐山避暑,因此,庐山便有了“夏都”的称呼。而商讨抗日这样的重大事宜,自然也被蒋介石安排在了庐山。

到了6月23日,张群以中政会秘书长的名义,正式向各界名流发出请柬,邀请各方代表前来开会,共同商讨抗日战争的诸多问题。

如果蒋介石在此次会议后,仍然不同意设立总指挥部,坚持要瓦解红军,那么教员等人就准备在1937年8月1日发布宣言,自行对外宣布改编,随后让红军整装待发,开赴抗日战场。

然而,就在庐山会议即将召开之际,局势陡然变化。侵华日军悍然发动了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擅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的军事演习,并谎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进行搜查。这一无理要求遭到中国驻军的严词拒绝后,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了猛烈进攻。

我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抵抗,展开了顽强的战斗。

7月8日,南京政府《中央日报》“牯岭版”特别刊发号外:“七七卢沟桥交火!”这一消息瞬间震动了庐山,也震惊了全国。

消息传到陕北后,红军将士们义愤填膺,纷纷主动请命,要求北上抗日,保卫家国。

7月8日下午,蒋介石收到了教员、朱老总、周恩来等9人联名发来的电报:

“庐山蒋委员长钧鉴:日寇进攻卢沟桥,此乃其武装夺取华北之既定步骤。红军将士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家效命,与敌周旋,以达成保地卫国之目的。”

7月9日下午,蒋介石又收到了由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等代表全体红军发来的电报:“我全体红军愿即刻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予抗日前锋之名,与日寇决一死战!”

与此同时,蒋介石不断收到有关日方动向的密电:

7月11日,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决定立即增兵华北;

7月13日,日本全国进入战时状态,日本首相要求全国进行战时总动员;

7月14日,日本动员40万兵力,5个师团及大批部队奉命开拔,数百辆坦克、400多架飞机已然出动……

面对如此明显的战争信号,蒋介石即便再迟钝,也意识到日本即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03  蒋介石的光辉时刻

1937年7月16日,“庐山谈话会”在传习学舍楼如期举行。会议厅内,悬挂着一幅巨大的竖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周恩来、博古、林伯渠等人代表中共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现场,群情激愤,冯玉祥言辞激烈地说道:“当今之时,唯有迅速抗战,即便战至人地皆成灰烬,也绝不能让敌寇从容践踏我们的国土!”

与会众人也纷纷表达了支持抗日的坚定立场。

1937年7月17日,这一天对于蒋介石来说,无疑是他人生中极为光辉的时刻,也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

蒋介石身穿军装,佩戴着满身的勋章,精神抖擞地发表了著名的《抗战宣言》:

“各位先生、女士们,中国正处于外求和平、内求统一的关键时期,却突然爆发了卢沟桥事变……如今,我们已陷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悲惨境地,任何一个有骨气的民族都无法忍受这样的屈辱。我们不得不应战。而且,战争一旦爆发,由于我们是弱国,将再无妥协的可能。如果我们放弃哪怕一寸土地和主权,都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我们深知,全国应战之后,局势将变得异常严峻,唯有牺牲到底,绝无丝毫侥幸求免的可能。战端一开,无论地域南北,无论年龄长幼,每一个人都肩负着守土抗战的责任,都应当抱定牺牲一切的坚定决心。”

这篇由国民党“第一支笔”陈布雷起草,蒋介石宣读的宣言,赢得了在场众人的热烈掌声,在全国范围内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就连教员也称赞道:“这是国民党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发言。”

趁热打铁,7月17日下午,周恩来和博古等人再次前往“美庐”别墅,与蒋介石、邵力子、张冲进行正式谈判。

刚刚发表完抗日宣言的蒋介石,心情较为愉悦,在这次谈判中的态度也缓和了许多,不再像之前那样强硬。然而,对于设立总指挥部的问题,他依然含糊其辞,不愿意给出明确的答复。

蒋介石这边还在犹豫不决、推三阻四,可红军将士们早已迫不及待地想要奔赴战场,抗击日寇。在与蒋介石进行谈判的同时,陕北方面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红军的改编工作。

7月21日,陕北发出《关于目前形势的指示》,明确提出红军应立即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准备向华北地区出动,执行对日直接作战的神圣使命。

日军的行动也毫不含糊。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政府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从东北、朝鲜抽调关东军第一、第十一旅团和第十二师团,又从日本国内派出坂坦第五师团,迅速赶赴华北,加强中国驻屯军的力量。

截至1937年7月16日,日军在华北的兵力已达到5个师团。大批新增援军到达后,日军于7月下旬向北平、天津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7月26日,日军攻占廊坊;

28日,日军向北平近郊的南苑、北苑、西苑发动总攻。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的官兵们英勇抵抗,但终因敌强我弱,未能抵挡住日军的猛烈攻势。副军长佟麟阁和师长赵登禹在战斗中壮烈殉国。

29日,北平沦陷;同日,天津守军第三十八师一部与日本驻屯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30日,日军从大沽口增兵天津。

北平、天津的相继沦陷,给国共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8月9日,朱老总、周恩来、叶剑英紧急赶赴南京,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的国防会议,并就红军改编等问题继续与国民党进行谈判。

此时,抗日形势瞬息万变,万分危急。在大敌当前的严峻形势下,蒋介石再也没有理由拖延红军的改编。国共双方很快就红军改编事宜达成了一致协议。

8月13日,日军大举进犯上海。“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就在这一天,无数青年响应号召,奔赴战场,无数战士慷慨赴死,用生命践行着抗日救国的誓言。

“十万青年共赴国难,十万铁甲慷慨赴死”的悲壮场景,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动人的写照。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