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人出远门如何保证不迷路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美食课堂 2023-12-03 14:21:44

在如今的社会里,想要出远门,会有直达的火车、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如果真的迷路的话,还可以打开手机里的导航,总之就是不用担心无法到达目的地的情况。

但是在古代可没有导航,也没有直达的交通工具,那如果要出远门的话,怎么能够保证到达目的地?他们是如何辨别方向的?

古人出行的原因

其实在古代,并不是像现在一样想去哪就去哪的,是有相对的时间、地域限制的,还要必须 有正当的理由,例如游学、游宦、经商、游豫、镇戍等。

其实游学就是董其昌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具体实践。要说最早进行游学的,就是孔子。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他在春秋时期,带领部分弟子花了十四年的时间,周游了卫、曹、齐、郑、楚、宋等地。

而在先秦时期,像墨子、庄子、韩非子也是著名的“游士”。

古代游学的目的,主要有“求学”、“求仕”和“游山玩水”,在古代,读书人在确认中举后,家中有余钱的会选择离家远行,拜访名师,交流学习。例如苏轼、王安石等众多名人,都有很丰富的游学经历。

当然除了拜访名师、求取官职之外,也有单纯的外出放松,浏览祖国大好河山。

就像写出《史记》的司马迁,在弱冠之年(20岁)从长安出发,途经南阳、长沙等地,历经数年,走遍大半个中国。

而游宦就很好理解,简单来说就是去外地做官。古代的皇帝很聪明,懂得如何集中自己的权力,在任命地方官员时,会有意避开本地户籍的官员,以免官员之间以权谋私、威胁皇权。

所以早在东汉时期,汉桓帝刘志就制定了“三互法”,要求官员们不允许在自己以及妻子家乡任职,并且两州的长官也不得交互为官。

这么说来,其实在古代做官也很不容易,需要承受与家人分开的痛苦,除非到达丞相这个级别,才可以把家人带在身边。

还有外派做封疆大吏的,朝廷也会允许让家人陪同;其他官阶较低的官吏们,到外地任职就会和家人分别。

例如《孔雀东南飞》里描述的焦仲卿,在当官期间住官舍里,只有到了休沐放假的时候才能回家,看望妻子和家人。

镇戍就是为了戍边或者出使而出远门,在很多边塞诗中,很多描写镇戍的景象。就在一千多年前,在长安渭水河处发生了一场很感人的送别。

在公元785年的早晨,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在遭受到丞相李林甫排挤的张九龄,被派往边塞凉州。王安石与挚友分别,写出了著名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在我国“游豫”比较特殊,它是专指古代皇帝巡游。即便成为皇帝,每天政务繁忙,但也有许多的旅游爱好者,例如周穆王,他是我国最早有记载“游豫”的记录,还留下与西王母的浪漫传说。

随后,在秦始皇横扫六国后,特意会修筑驰道来专门用来“巡狩”,十年间先后五次巡视全国;汉武帝也是登了七次泰山,六次游经萧关,北抵崆峒,南达浔阳。

隋炀帝则是选择水路,三次南下游江都,乾隆更是南巡六下江南,这些都是“游豫”代表。

在当时交通很不方便,也没有导航,那外出的人如何确定方向,又如何保证安全到达目的地呢?

古人确保不迷路方式

请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虽然没有现代卫星导航,但却有许多确保不迷路的方法。早在史前时代,人们就会用烧过的树枝,在周边的石头、或者大树上用符号标记已经走过的路。

但是这些标记会被大雨和野兽的活动磨损,逐渐消失,于是就用石头在泥板上刻路线,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地图。

当前世界上最早的地图是古巴比伦出土的地图,因为是在公元前4500年制作的,所以记录范围很小,路线也并不细致,也没有统一的比例尺,只是将河流、山、部落的位置记录下来。

而我国最早的地图是记录在鼎上的,大概是4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随后到了汉朝,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质地图就取代了其他各式各样的地图。

所以,在古代只要出远门,带上地图就好了。虽然那个时候图的精准度不高,但大体方向不会错,想要到长安,绝对不会把你带到凉州去。

除此之外,因为古代的交通远不如现代这样发达,不管是在陆地还是河里,就只有那几条主路。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古人出远门时,并不会有那么多的选择,就大大减少了迷路的风险,也是因祸得福了。还有在宋朝,指南针被发明出来,也解决了行人辨别南北的问题。

有了地图和官道,自然也会有与之相配套的指路标识,因为古代的官路通常只有一条,但是旁边会有很多岔路口,有的人为了抄近道,就走出了许多小路。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道也越来越多,如果不小心走岔路了,就会偏离原来的路径,耽误时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用土堆来记录里程和边界。

当路过的行人看到这些土堆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走了多少里路,以及身在何方,现在的里程碑也是也是由此演化而来。

除此之外,在官方道上还设置了让官员休息的暖心驿站。出远门的人不认识路,只要问下驿站的人,就可以辨别位置,顺利走到目的地。

当然不管是什么样的方式,它只能带你去大地方。如果去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还需要最简洁的,也是最原始的方法:询问路人。

在早些年的时候,出农村进城打工,基本上都是村里的熟人带去的,古时候也一样,出远门的时候通常会让同村会认路路的熟人带路,这样不仅不会迷路,在路上还有个伴,更安全。

还可以让有经验的动物领路,例如,在公元663年春天,齐桓公出兵攻打山戎,到了冬天,齐国大获全胜,在回国的路上的山谷里迷失了方向。

虽然派出众多探路的人员,但终归没找到出路,就在这时,管仲就对齐桓公说让老马带路,之后士兵们跟随者老马的脚步,最终走出了山谷,找到了会齐国的路,这就是著名的“老马识途”的典故。

但古人也有迷路的,例如在公元前119年李广与匈奴交战时,因为在荒漠中迷失方向,最后导致自己率领的军队没有和卫青回合,最后让匈奴逃脱,这让他羞愧不已,最后自杀来表示歉意。

结语

不难看出,在古代要想出远门不仅需要正当理由,还需要带足够多的盘缠。虽然没有像现代的卫星导航、直达火车、飞机等媒介,但是古人有自己的智慧,会用地图、指南针等方式找到合适的路。

还可以向驿站、路上的行人求助,但是如果到了荒漠这样寥无人烟的地方,就连久经沙场的飞将军李广,都会迷路,所以即使带上地图、指南针,普通人恐怕也会很难到达目的地吧。

真的很感谢我们能够生活在现在的时代,即使迷路也有导航和精确的地图帮助,尽管是在荒漠、北极这种没信号的无人之地,也可以用卫星电话寻求帮助,大大减少了因探险的伤亡。

如果当时的飞将军李广能有一份准确的地图,可能就不会迷路,也就不会因此自杀了。

4 阅读:4375
评论列表
  • Linawu 14
    2023-12-04 09:14

    别说古人,三十年前没有导航设备没有高速公路,长途客车货车经常迷路,大城市跑一夜发现又回到原地的不计其数,卫星导航让海上货运少走80%以上的弯路,古代航海都是沿着陆地才能知道位置,穿越大洋想都不敢想

    淳朴的礼仪 回复:
    所以那时候很多高速路口都有引路人,直到智能手机的普及替代了这个行业
  • 2023-12-03 17:49

    在公元785年的早晨,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在遭受到丞相李林甫排挤的张九龄,被派往边塞凉州。你是认真的吗?[得瑟]

  • 2023-12-16 17:28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不是王安石

  • 2024-01-23 13:08

    古人鼻子下边是嘴,可以问路

  • 2023-12-03 17:49

    李广迷路自杀?那是飞将军啊,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你告诉我迷路自杀? 妈的间谍?乱我历史?

    用户14xxx10 回复:
    多读书
    思域无疆 回复:
    出征确实迷路了
  • 2024-01-22 22:21

    四大发明的指南针难道是吃素的

  • 2024-04-27 21:56

    古人看天相么[哈哈笑][哈哈笑][哈哈笑]

  • 2024-03-14 01:10

    科技越发达路盲反而会越多💯🕊️

  • 2023-12-28 04:26

    一问二看三向前[呲牙笑][点赞]

  • 2024-02-23 10:34

    孔子时游历的所为各国在现在不过相当一个市而已

美食课堂

简介:爱生活,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