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年,如同一个古老而盛大的符号,按时出现在每一个生命的纪年里。
“其实真正等待的不是年,而是过年的那群人……”
年,是日历上一个特定的日子,它被赋予了太多的仪式感。
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红的灯笼,红的对联,像是把整个世界都浸泡在喜庆的红色海洋里。
商场里播放着欢快的贺年歌曲,琳琅满目的年货堆积如山。
烟花在夜空中绽放,五彩斑斓,将黑暗的天幕映照得如同白昼。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笔下的新年,描绘出一片热闹喜庆的景象。
然而,这看似热闹非凡的一切,如果没有了那群人的陪伴,就仿佛失去了灵魂的躯壳,徒有其表。
我想起了故乡的老房子,每到过年的时候,那里就成了温暖的港湾。
亲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带着一路的风尘,却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爷爷奶奶早早地就在门口张望着,那目光里满是期待和慈爱。孩子们在院子里嬉笑打闹,那清脆的笑声如同银铃般在空气中回荡。
叔叔伯伯们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这一年的收获与艰辛,而婶婶们则在厨房忙碌着,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像是奏响了一曲和谐的交响乐。
在那个小小的院子里,弥漫着浓浓的亲情,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氛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这团圆的时刻,也能从我们对亲人们的眷恋中体现出来。
可是,在城市的角落里,有多少人在过年时形单影只。
他们或许身处繁华的都市,周围是璀璨的灯光和高耸的大厦,但内心却充满了孤独。
他们也会精心布置自己的住所,贴上红红的福字,可当夜幕降临,看着满桌的饭菜,却没有了往昔与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欢乐。
那些外卖员、保安、独自打拼的年轻人,他们在这个本该团圆的日子里,只能把思念深深地埋在心底。
就像朱自清先生在《背影》里所表达的那种淡淡的哀愁,虽然情境不同,但那份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团聚的渴望却是相通的。
过年的那群人,是我们心灵的寄托。他们是儿时一起玩耍的伙伴,是给予我们生命和关爱的长辈,是与我们并肩同行的兄弟姐妹。
与他们在一起,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不需要刻意的伪装。
哪怕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起,看着春晚,偶尔聊上几句家常,也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满足。
他们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又像黑夜里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这句诗,虽然说的是友情不受距离限制,但用在此处也能表达出亲人朋友间那种心灵的贴近,即使相隔千里,只要相聚,便如近在咫尺。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为了生活四处奔波,相聚的时光变得越来越少。
年,就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集结号,把分散在各地的人们召唤到一起。
我们等待的不是那新年的钟声,不是那丰盛的年夜饭,而是能够与那群人相聚的时刻。
或许,过年,那是一种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执着追求,是对人间温情的深深眷恋。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烟花照亮夜空的时候,我想,最美好的画面莫过于与过年的那群人紧紧相拥,在彼此的眼中看到幸福的倒影。
因为,他们才是年的真正意义所在,是岁月长河中最珍贵的宝藏。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谁要在世界上遇到过一次友爱的人,体会过肝胆相照的境界,就是尝到了天上人间的欢乐。”
故而,过年与亲人朋友相聚,便是这种欢乐的极致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