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的这首《观刈麦》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农忙画卷,更谱写了诗人内心的悲悯与反思。
让我们从对那个时代的想象中走进这首诗。在唐代,农民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五月,麦浪金黄,这是收获的季节,却也是农民们最为忙碌的时候。妇人们背着竹篮,内装饭食,孩子们提着水壶,一同前往田间为劳作的男人们送饭。男人们则在烈日下挥汗收割成熟的麦子。
田间,麦浪在南风中翻涌,似无垠海洋。妇人们脚步匆匆,竹篮轻晃,承载着家人的关爱。孩子们紧跟其后,小手提壶浆,为忙碌的家人带来一丝清凉。南冈之上,丁壮们弯腰奋力挥镰,每一次挥动都满含对生活的期盼。
骄阳似火,农民们双脚如置蒸笼,暑气升腾。后背被烤得火辣辣,汗水滚落,滴落在深爱的土地上。他们力尽却不知热,只为多收些麦子。
这时,一位贫妇人进入我们的视野,她抱子站在一旁,右手握遗穗,左臂悬敝筐。妇人眼神满是悲伤,向旁人诉说自家田产交税后,无奈只能靠捡拾麦穗充饥。
贫妇人静静立于麦田边,怀中孩子尚不懂生活艰辛,好奇地看着周围。妇人右手紧攥遗穗,那是她与孩子活下去的希望。左臂敝筐,见证着贫困与无奈。她与旁人诉说苦难,闻者皆悲伤。
白居易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同情心,写下了这首《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开篇简洁,描绘出农忙时节的紧张与忙碌。五月田野金黄,虽预示丰收喜悦,却也意味着农民劳动更繁重。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展现全家出动、共同劳作之景,体现农民家庭的团结勤劳。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生动刻画农民烈日下劳作之苦,他们忍受酷热拼命干活,只为多收粮食,令人动容。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贫妇人的出现,加深诗歌悲剧色彩,真实反映底层人民生活之困。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妇人诉说令人悲伤,沉重赋税使农民陷入困境,靠捡麦穗维持生计。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深刻反思,意识到自己安逸生活基于农民辛勤劳动,愧疚之情难以忘怀。
《观刈麦》不仅是农忙之诗,更是对社会不公的批判。白居易以其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的苦难。此诗让我们看到诗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百姓关怀,也提醒我们珍惜今日幸福生活。
千百年过去,《观刈麦》依旧熠熠生辉。它让我们铭记历史,关注农民生活,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