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64岁的左宗棠,在出征前做了一件让人后背发凉的事:他准备了一口棺材,亲自抬上了战车。
是的,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带着七万将士,走向了漫天黄沙的新疆战场。
那个时候,他的头发已经花白,身体也并不硬朗,但他知道,这一仗,不打不行。
他说:“收复新疆,死也要死在那里。”为什么会这样呢?
时间回到19世纪中叶,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内有叛乱,外有强敌。
南疆的阿古柏建立了一个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而北疆的伊犁则被沙俄占领。
更糟糕的是,英国也跑来搅局,和阿古柏勾结,背后提供武器和资金支持。
清政府的军队疲于奔命,连新疆的大门都快守不住了。
这种局面下,朝廷内部也吵得不可开交:是保新疆,还是先顾东南海防?李鸿章说,丢了新疆无伤大体,海疆的威胁才是心腹之患。
但左宗棠却拍着桌子说:“新疆是国之屏障,必须收复。”最终,他的意见占了上风。
可这并不意味着问题解决了,相反,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左宗棠清楚,这一仗不只是打给阿古柏看的,还要打给沙俄、英国这样的列强看。
可问题是,新疆的路途遥远,军队要吃要喝,要武器装备,还要钱。
这些听上去简单,但在当时的条件下,难度堪比登天。
清政府给了他200万两银子,可这点钱连个零头都不够。
怎么办?他找到了商人胡雪岩,以胡的名义向洋人和国内商人借款,利息还给得很高。
有人说他“败家”,可他却冷笑道:“借得起,才能打得起。”为了节约成本,他甚至亲自在兰州建立了兵工厂,制造枪炮和子弹。
不仅如此,他还在哈密组织军队屯田,解决粮草问题。
可以说,左宗棠用尽了一切办法,才让这支远征军踏上了西征之路。
战争的第一枪,从乌鲁木齐打响。
清军的先锋刘锦棠率领部队,和阿古柏的守军交锋。
那是个四月天,黄沙漫天,战鼓震耳。
刘锦棠选择用火炮轰开城墙,再派士兵冲锋。
仅仅四天时间,清军就攻下了乌鲁木齐外围的古牧地,歼敌数千人。
然而,胜利的代价同样惨烈——清军阵亡158人,伤450人。
随后,他们乘胜追击,很快攻下了乌鲁木齐主城。
阿古柏的将领白彦虎连夜逃走,清军士气大振。
但左宗棠却不敢掉以轻心,他知道,这不过是个开始。
到了玛纳斯,清军终于遇到了真正的硬骨头。
玛纳斯北城好不容易攻下,南城却成了“绞肉机”。
敌军的抵抗极为顽强,清军几次攻入城内,都被打了出来。
总兵冯贵增甚至在冲锋中直接阵亡,这对军心是个巨大的打击。
后来,清军不得不联合其他部队围攻,整整花了八个月,才终于拿下玛纳斯。
战后,清军阵亡的名单让人不忍直视:六位总兵牺牲,数百名官兵战死。
这些阵亡者中,有人是刚刚提拔的年轻将领,有人是沙场老兵。
他们用血肉之躯,为清军打开了进军南疆的大门。
如果说北疆的战争像是一场硬碰硬的较量,那么南疆的战场则更像是一场心理战。
左宗棠深知,阿古柏的军队虽有列强支持,但内部并不稳固。
他命令刘锦棠先攻达坂城,在炮火中摧毁敌军的防御工事。
短短几天,清军就拿下了达坂城。
接着,刘锦棠又放回了一些俘虏,让他们带话回去:交出城池,免死放生。
这个策略奏效了,阿古柏军队内部开始分裂,士气下滑。
最戏剧化的转折发生在1877年秋天。
阿古柏得知清军已经攻下达坂城,不得已退守库尔勒。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突然病死了。
有人说是气急攻心,有人说是中毒,总之,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入侵者,最终没能等到和左宗棠正面对决的那一天。
他的儿子试图继续抵抗,但已经无力回天。
清军一路高歌猛进,仅用了两个月,就彻底收复了南疆。
至此,新疆除了沙俄占领的伊犁之外,全部回到了清朝的版图。
为了避免和沙俄正面冲突,左宗棠暂时放下了伊犁的问题。
他认为,先稳住沙俄,等清军腾出手,再谈判或动武。
事实证明,他的这个策略很高明。
几年后,清政府通过谈判,收回了伊犁的绝大部分领土。
左宗棠的新疆之战,总共耗时接近两年,耗费白银4500万两,牺牲无数将士。
他自己也在战后不久病倒,再也没能回到战场。
有人说,他这一生像一把烧红的铁,燃尽了自己,却锻造了一个完整的新疆。
历史不会忘记,他抬棺出征的那一刻,也不会忘记,那些牺牲在漫漫黄沙中的无名英雄。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