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 年 2 月 18 日,农历正月廿一,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 —— 雨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从这一天起,降水开始增多,气温回升,大地逐渐从沉睡中苏醒,一场关于新生与希望的故事悄然拉开帷幕。
雨水的节气由来古人云:“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雨水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 2 月 18 - 20 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 330° 时,便迎来了这个特殊的节气。此时,降雪逐渐减少,降雨慢慢增多,雪水化而为雨,故而得名 “雨水”。这不仅仅是降水形式的转变,更是大自然发出的春之邀约,唤醒世间万物,奔赴一场蓬勃生长的盛宴。
雨水的气象变化雨水时节,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与冷空气相互交汇,形成降雨。虽然雨量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但这点滴雨水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在南方,最低温度已在零度以上,春江水暖,万物萌动,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而北方,平均气温也逐渐升到 0℃以上,冰雪开始消融,大地逐渐恢复生机。不过,尽管白天阳光温暖,夜晚却依旧湿寒,昼夜温差较大,大家还是要注意 “春捂”,谨防感冒。
雨水的物候现象古人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北;三候草木萌动。” 随着气温回升,河水解冻,鱼儿纷纷游上水面,水獭捕鱼后会将鱼排列在岸边,仿佛在祭祀,这便是 “獭祭鱼”;到了二候,南方的鸿雁感知到阳气的变化,开始向北方飞去;而到了三候,春雨如油,滋润着大地,一直欲出难出的阳气终于冲出地面,草木开始萌芽,黄河流域的大地逐渐染上了一层新绿,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雨水的民间习俗成都客家送雨水在四川成都龙泉驿区东山的客家人眼中,雨水节是生命复苏的关键日子。出嫁的女儿要给父母、女婿要给岳父母送节。女婿送节的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称为 “接寿”,寓意祈求岳父母 “寿缘” 长,长命百岁。女儿送节的典型礼品则是用 “寄生” 炖猪蹄、炖鸡,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由女婿恭敬地给岳父母送去,表达对岳父母养育女儿的感恩之情。若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母还要回赠雨伞,祝福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 。
占稻色在华南稻作地区,流行着占稻色的习俗。人们通过爆炒糯米花来占卜当年稻谷的收成和成色。爆出来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则意味着这年稻谷收成越好;反之,米花越少,稻谷收成越不好,米价越贵。“花” 与 “发” 语音相同,这一习俗也有着发财的美好预兆,有些地方的客家人还会用爆米花供奉天官与土地社官,祈求天地和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雨水与农事“雨水有雨庄豫好,大春小春一片宝。”“立春 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雨水节气对农事活动至关重要,越冬作物如油菜、冬麦等普遍返青,它们急需雨水的滋润,充足的降水是农作物茁壮成长的关键。此时,农民们开始忙着中耕除草、施肥,清理沟渠,耕地开望,为新一年的丰收积极准备着,每一滴雨水都承载着他们对丰收的期盼。
在这雨水节气里,让我们怀揣着对春天的热爱,对新生活的期待,感受大自然的馈赠。无论是田野里破土而出的新芽,还是屋檐下滴答落下的雨滴,都在诉说着生命的奇迹与希望。愿大家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开启新的征程,收获满满的幸福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