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的第一场雪》的旋律响起,它像一把钥匙一样,大开了我们曾经记忆,歌曲中的“停靠在八楼的二路汽车”和“带走了最后一片飘落的黄叶”等场景,引发了对过去时光、特定地点或人物的思念和回忆。
刀郎这个好像已经逐渐在我们脑海里面消失的名字,最近一下又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这次刀郎的回归已经不是以前那个稚嫩的刀郎,现在的刀郎脸上写满了沧桑和故事。
今日新华社官媒直播了刀郎在南京的演唱会盛景,人民日报、央妈以及新华社三大权威的官媒一起为刀郎助力,更加有全国22个文旅局采用了刀郎的歌曲作为他们的宣传素材。
刀郎的歌声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又是哪些人在怀念刀郎的歌声呢?看了相关报道才发生:其中,有从苏州远赴南京的盲人夫妇,他们的旅途难以想象充满了多少未知的挑战。
有僧人,虽已遁入空门,但仍沉醉于刀郎的歌声。
有创作20余首歌词致敬刀郎的大爷,守候数小时只为亲手送上感谢信和水果。
更有江西的老大爷,舍得购买1280元的演唱会门票,却对自己在外的食宿节俭至极,甘愿露宿街头,以馒头充饥。
有202.4米长的刀迷横幅,以及坐着轮椅也要来观看刀郎演唱会的92岁高龄奶奶;更有无数从五湖四海汇聚而来的刀迷,
为什么刀郎的歌声有这么大的粉丝基础,是什么打动了大家?
可能大家都在回忆各自的青春,各自在年少轻狂时候所犯的错,所有的记忆和思念都保存在刀郎的歌声里,当刀郎的歌声再一次响起的时候,所有曾经的记忆全部涌上心头。
《2002年的第一场雪》承载了多少70后、80后的青涩回忆?当年刀郎的火爆程度甚至超越了很多华语顶级的歌手,270万的销量傲视群雄。
几乎每个人第一次听到刀郎,都是通过那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毋庸置疑,2004年的刀郎红遍了大江南北。
在那个年代,我们小乡村的娱乐方式十分有限,代,想要玩手机、mp3等高科技产品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也不例外,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在一个冬日的午后,阳光明媚,临近年关,当时正在发小家里打扑克,他家的电视就在随缘的放着,突然电视机传出粗犷的嗓音:
2002年的第一场雪
比以往时候来的更晚一些。。。
每当听到那些熟悉的旋律,就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回忆起那段无忧无虑的青春……
当年,一些主流音乐人对刀郎的音乐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和指责,声称他的作品缺乏主流审美价值,甚至轻蔑地将喜欢刀郎音乐的听众归类为另类。
更有人出言不逊,断言刀郎的音乐根本算不上音乐,他不配享有音乐人的称号,认为他的歌曲单调乏味,并荒谬地宣称大众对刀郎音乐的喜爱是中国流行音乐的一种悲哀……
在面对这些无情的舆论攻击时,刀郎选择了从歌坛隐退。
其实我们回看刀郎的音乐旅程,其实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共鸣。
当我们看到曾经意气风发的帅气小伙如今变成了饱经风霜的光头老头,并带着几分胆怯和谨慎地出现,就像曾经风华正茂的我们,被社会磨平了棱角,变成了中年大叔大婶。
在最美好的年华被排挤,多年后终于等来了他的演唱会,可惜他已经力不从心,他和歌迷都已老去。他唱的是自己,也是每个普通人的生活……
荣哥
经典的旋律!永远的刀郎!
用户10xxx02 回复 01-15 09:06
农民音乐家[点赞]
一叶知秋 回复 用户10xxx02 01-15 10:36
为什么要加上农民二字?难道农民得罪你了还是你看农民不顺眼?或者你认为农民低你一等?
用户10xxx24
歌迷们关注自己喜欢的而不是别人喜欢的。
從_鈊開始
还别说,当时年轻,和同学被骗去新疆看八楼的二路汽车。现在讨厌他的世故,看看为了钱,连自己的徒弟都赶尽杀绝。
望海楼
如是直的,那简直是歌坛的一大悲剧。
五四青年
还三大官媒,造谣吧
山高云阔伴风望海 回复 01-15 03:12
新华社连续两天循环播放线上演唱会,一百多个文旅官方抖音号宣传刀郎是真的[点赞]
大鱼 回复 01-15 06:12
你这是才连网吗
不说不快
亲眼看到官方所报才信
友友
乱七八糟
Anong
何止造谣,文章还复制粘贴而已。老早的事情,还口口声声今日今日的。没脑子
张弛有道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