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处暑为“忌日”,提醒:1不贪、2不猛、3不去、4要留,别大意

大麦看文化 2024-08-22 01:35:43

在阅读之前,温馨提醒您,本文仅供参考娱乐,不可迷信!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处暑,这一富含哲理的节气名,象征着炎热的消退与秋意的渐浓。

古籍有言:“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这不仅是对自然变化的诗意描绘,更是对人们心中那份对凉爽期盼的深刻写照。

随着处暑时节的脚步悄然临近,酷热难耐的三伏天也将随之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一缕缕沁人心脾的新凉。

处暑,这一名字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国古代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字意为停止、结束,预示着酷暑的终结和新季节的开启。

在这一夏秋更迭之际,我们的身体亦在无声中经历着一场考验。

正如古诗所云:“秋风起兮白云飞”,在享受这份期盼已久的清凉时,我们也需警惕温差变化对身体的影响,适时调整衣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不贪:不贪凉

处暑时分,虽然秋意渐浓,气温有所收敛,但白天的太阳依然火辣。

许多人为了追求那一瞬间的凉爽感觉,疯狂地灌下冷饮,或者整天躲在空调房里“叹”空调。但你知道吗?这种“贪凉”行为,其实是在给身体“挖坑”。

一不小心,就可能遭到感冒、腹泻这些“不速之客”的拜访。

想想看,历史上多少英雄豪杰因为一时贪念而功败垂成。比如那个“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贪图一时的欢愉,多次点燃烽火戏弄诸侯。最终,当真正的危险来临时,却再也没人相信他的烽火信号,导致了西周的灭亡。这不就是一个因为“贪图”而酿成大祸的例子吗?

回到现代,我们虽然不是君王,但贪凉的后果也同样严重。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旦因为贪凉而倒下,那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可能白费。

就像巴菲特说的:“保重身体,确保自己的健康,珍惜自己的生命,这是首要的任务。”就连投资大师都这么看重身体健康,我们岂能轻视?

再说说那些养生达人,他们深知“不贪凉”的重要性。清晨或夜晚,当气温逐渐下降,他们总会适时地添衣保暖,而不是继续追求那份凉爽。

这就像《黄帝内经》中所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古人早已告诫我们,要根据时令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

别太“浪”了,不要因为一时的贪图凉爽,而让身体买单。在处暑这个节气,我们更应该学会珍惜自己的身体,不贪凉,才能走得更远。

二不猛:运动不猛、进补不猛

运动不猛:

处暑时节,正如古人云“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人体阳气逐渐减弱,阴气日盛。此时,若盲目从事剧烈运动,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反而会过度消耗体内的阳气,得不偿失。

处暑之后,人们应当顺应自然,避免做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壮举。不妨选择一些轻松愉悦、强度适中的运动方式,如散步于林间小径,或是练习太极拳等,旨在调和身心,微微出汗即可。这样既能养生又能养心,岂不美哉?

进补不猛:

秋季,万物收获之际,本是进补滋养的好时节。然而,进补也需讲究科学,不可急功近利,一口吃不成个胖子,盲目猛补反而适得其反。过度进补如同“揠苗助长”,身体难以吸收,甚至可能造成“虚不受补”的现象,给身体带来沉重负担。

秋季进补应秉持“细水长流”的原则,根据个人体质差异,量体裁衣,合理选择补品,如同“滴水穿石”,循序渐进地调养身体,方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如此,才能在秋风送爽的季节里,保持身心的平和与健康。

三不去:不去阴暗潮湿之地、不去人群密集之地、不去大热大燥之地

不去阴暗潮湿之地:

《黄帝内经》有云:“湿气伤人,首犯脾胃。”阴暗潮湿之地,如同幽暗的森林,潜藏着无数危机。湿气,这无形的“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身体。在处暑时节,湿气尤为猖獗,阴暗潮湿的环境成了细菌的温床,它们在此繁衍生息,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如同古诗所云:“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尽管小雨如酥,但过多的湿气却可能带来不适。因此,我们应避免涉足此类场所,保持居住环境的干爽清新,让健康如春风般常驻。

不去人群密集之地:

秋季,传染病如同秋风中的落叶,悄无声息地蔓延。人群密集之地,如同繁华的市井,虽然热闹非凡,却也隐藏着诸多风险。

病菌在这些场所如同狡猾的狐狸,借助人群的拥挤和喧嚣,肆意传播。古人有言:“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为了我们的健康,应明智地选择远离这些人群密集之地,减少与外界的过多接触,从而降低病菌感染的风险。

不去大热大燥之地:

处暑时节,虽然天气渐凉,但仍有余热未消。大热大燥之地,如同炙热的沙漠,容易使身体受到伤害。

《本草纲目》中记载:“燥热伤人,易生疾病。”为了避免身体受损,我们应选择气候温和、景色优美的地方进行活动。如同俗语所说:“人随春好,春与人宜。”在适宜的环境中,我们的身心才能得到真正的放松和滋养。

四要留:要留下平和的心态、要留下规律的作息、要留下合理的饮食、要留下适当的锻炼

心态要稳:

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天干物燥,人们的心情也容易随之起伏,仿佛一把无名火在心中燃烧。然而,古人云:“心静自然凉”,这正是我们需要的智慧。要想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妨尝试一些现代的心灵修养方式,比如通过冥想寻找内心的宁静,或者练习瑜伽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就像诸葛亮所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在繁忙和压力中,我们必须学会静下心来,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作息要准:

处暑已过,我们应该遵循自然的节律,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古人的教诲至今仍然适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电子设备常常让我们欲罢不能,熬夜成了家常便饭。但要知道,规律的作息是健康的基石。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不仅能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还能提高免疫力,让我们在第二天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的挑战。

饮食要均: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滋补的最佳时机。古人云:“药补不如食补。”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主,多吃如芝麻、蜂蜜、银耳这样的食物,既能满足味蕾的享受,又能达到养生的效果。当然,饮食卫生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我们要时刻警惕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问题,确保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锻炼要勤: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很多人都忽视了锻炼的重要性。然而,古代先贤早已告诫我们:“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锻炼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增强抵抗力,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时更加从容不迫。无论是慢跑在清晨的公园里,还是在家中练习瑜伽,只要坚持下来,都能感受到运动带来的益处。

古人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处暑时节正是养阴的好时机。除了上述的养生原则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食疗、按摩等方法来调理身体。如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藕、银耳等;也可以通过按摩穴位来养阴,如太溪穴、三阴交穴等。

处暑时节还要注意防秋燥。秋燥容易伤人,导致皮肤干燥、喉咙干痒等不适症状。为了缓解秋燥,可以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保持室内空气湿度等。

0 阅读:0

大麦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