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以前常被看作是生命难以立足、经济不发达的地方。
飞沙走石,寸草不生,吞噬着土地,也扼杀着希望。
然而,科技的进步正在改写这古老的叙事,光伏治沙,这一看似天方夜谭的概念,正在将沙漠变为绿洲,将荒芜变为生机。
光伏治沙:沙漠经济的崛起之路
长久以来,人类与沙漠的抗争史,就是一部治沙史。
从曾经的“草方格沙障”,到现在的“引水拉沙”、“飞播造林”,人们前赴后继,试图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播撒绿色的希望。
人力种树,曾是治沙的主力军。但这背后,是巨大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更重要的是,在干旱少雨的沙漠地区种树,本身就是对有限水资源的巨大消耗,治沙与保水,成了一个难以平衡的矛盾。
“草方格沙障”一度被认为是治沙的有效手段,将麦草、稻草等植物秸秆埋入沙中,形成方格状的阻沙网,可以有效降低风速,减少沙土流失。
然而,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
植物秸秆在沙漠的严酷环境下容易腐烂,需要定期更换,维护成本高昂。
而且,草方格沙障只能固沙,无法改善沙漠的生态环境,更无法带来经济效益。
“引水拉沙”和“飞播造林”等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引水拉沙需要大量的淡水资源,在水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这种方法的可持续性受到质疑。
飞播造林的成活率低,且后期管护困难,难以形成稳定的植被覆盖。
而光伏治沙,则为治沙提供了新的思路。
光伏治沙技术的原理与实践
我国沙漠地带阳光明媚,是太阳能利用价值极高的区域。
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从沙漠输送到千家万户,点亮城市,驱动工厂,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光伏治沙并非一蹴而就。
最初,人们只是简单的将光伏板铺设在沙地上,却忽略了沙漠环境的特殊性——风沙侵袭,光伏板被沙土覆盖,发电效率降低;基座裸露,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一种新的模式逐渐成型——“一板三用”。
光伏板和支架就像一道道防护网,有效减缓了地表风的速度,减少了沙土被吹走的情况。
在光伏板的遮荫下,形成了一个适宜的小气候,这对植物的生长挺有好处。
定期冲洗光伏板的污水,被收集起来用于灌溉植物,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青海的光伏治沙实践,则更进一步,探索出了“牧光互补”的模式。
在光伏板下方种草养牛,既保护了环境又赚了钱,真是两全其美。放羊能帮我们省去不少拔草的活儿,羊粪还能给地增加养分,挺环保的。
光伏治沙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光伏治沙不仅带来了绿水青山,也带来了金山银山,为沙漠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国中卫市的沙漠光伏产业园,是首批设立的光伏产业集聚区。
在这里,6万亩的光伏电站,为国家电网输送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
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兴盛,提供了众多工作机会,也让不少年轻人选择回家乡创业。
曾经的“穷乡僻壤”,如今变成了“能源宝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青海的光伏治沙项目,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光伏电站的建设,带动了光伏制造业、物流运输、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牧光互补的模式,则为牧民提供了新的增收渠道,让他们告别了传统的游牧生活,过上了更加稳定、更加富裕的生活。
科技创新在光伏治沙中的作用
光伏治沙能取得成效,背后关键靠科技创新的力量。
沙漠环境恶劣,风沙、扬尘是光伏发电的“天敌”。
灰尘蒙上了光伏板,发电能力会受影响;遇到大风沙尘暴,光伏设施还可能受损。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科研人员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黑科技”。
自动清洗机器人,就像沙漠中的“清洁工”,沿着预设轨道穿梭于光伏板之间,高压水枪精准喷射,清除光伏板上的沙尘,确保光伏板始终保持最佳工作状态。
光伏电站的智能监控系统,能实时检查光伏板和电站的运行情况。
光伏发电依赖于阳光,所以发电量会随光照强弱变化,供应不太稳定。
储能技术的突破,解决了这一难题。
白天多出来的电,锂电池和抽水蓄能等设备能帮我们存起来,晚上或者阴雨天再拿出来用,这样就能让电网更稳定了。
在光伏电站的实验大棚里,科研人员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成功种植出了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为沙漠地区的居民提供了新鲜的蔬果供应。
这些科技创新,为光伏治沙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光伏治沙走向更高效、更经济、更可持续的未来。
结语
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沙漠变成绿洲,更多的荒芜之地焕发生机。
光伏治沙,将为人类的未来点亮希望之光,照亮通往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信源
《“死亡之海”变绿洲:中国光伏奇迹点亮库布齐沙漠》科技刊物 2024-12-03
《麦盖提县:光伏+治沙一体化共筑沙漠生态屏障》中国新闻网 2024-11-24
编辑|G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