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遭遇螟虫咋防治?螟虫危害重,物理生物药剂共施为!

花影和诗 2025-01-25 23:04:31

玉米遭遇螟虫咋防治?螟虫危害重,物理生物药剂共施为!

在广袤的田野间,玉米那挺拔的身姿原本是丰收的希望。但有一种害虫,却常常如阴影般笼罩着玉米地,那就是螟虫。

螟虫对于玉米的危害,那可不是一般的严重。从玉米的生长初期开始,螟虫就可能悄然潜入。据统计,在一些传统的玉米产区,如果没有有效的防治措施,螟虫蛀食玉米苗的比例能高达30%左右。这意味着,原本茁壮成长的玉米地,有近三分之一的幼苗可能遭受重创。这些幼苗一旦被螟虫侵害,其生长速度会明显减缓。正常情况下,一个月内玉米苗可以长高20 - 30厘米,而被螟虫蛀食后的幼苗,可能一个月只能长高10厘米左右,而且还可能出现叶片发黄、生长畸形等现象。

到了玉米的生长旺盛期,螟虫的危害更是令人触目惊心。螟虫会钻进玉米的茎秆和果穗。就拿果穗来说,遭受螟虫侵害后,空瘪粒的比例会大幅增加。在不受螟虫影响的健康玉米田中,正常果穗的空瘪粒率可能只有5% - 10%,但是在螟虫泛滥的区域,空瘪粒率能达到30%甚至更高。这对于玉米的产量来说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啊。原本一个产区的玉米平均亩产可以达到800 - 1000公斤,但是因为螟虫的肆虐,产量可能会锐减到500 - 600公斤,甚至更低。

从外观上看,被螟虫蛀蚀的玉米果穗,不再饱满圆润,而是坑坑洼洼,仿佛被一双无形的黑手肆意破坏。茎秆被蛀后,内部变得中空脆弱,轻轻一掰就可能折断。这在微风中都可能摇摇欲坠的玉米植株,又怎能在风雨天气中屹立不倒,最终收获自己的果实呢?

我们先来看看传统的防治方法,对比一下为什么现在提倡物理、生物和药剂共同施用的策略。

传统的药剂防治往往是单一地使用化学农药。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杀死螟虫,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化学农药可能会残留在玉米上,影响玉米的品质。从检测数据来看,在使用大量化学农药后的玉米样品中,农药残留量可能超出绿色食品标准的好几倍。这对于以玉米为原料加工的食品企业来说是巨大的风险。而且长期使用化学农药,螟虫还会产生抗药性。据研究表明,经过几年的单一化学农药防治,螟虫对某种农药的抗药性可能会提高50%以上,这就意味着原本有效的农药变得越来越不管用了。

与之相比,物理防治方式有其独特的优势。物理防治中的灯光诱捕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例子。研究发现,在一片10亩的玉米地周围设置一定密度的灯光诱捕器后,每晚能够诱捕到螟虫的数量平均能达到100 - 200只。如果在大规模的玉米产区进行推广,一个面积达到500亩的产区,这种诱捕器每天总共可以诱捕数千只螟虫。这就像是在玉米地的周围设置了一道道无形的防线,让螟虫不敢轻易靠近。而且物理防治不会对玉米的品质造成影响,也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生物防治也逐渐崭露头角。以赤眼蜂为例,赤眼蜂是一种螟虫的天敌。一亩地中释放5000 - 10000头赤眼蜂,就能够有效地控制螟虫的繁殖。在对一个50亩的玉米地试验中,释放赤眼蜂后的玉米地与未释放的玉米地相比,螟虫的数量减少了60% - 70%。赤眼蜂会将卵产在螟虫的卵内,从内部消灭螟虫的幼虫。这种方式就像是自然界中的生物部队,在无声无息地进行着一场保卫玉米的战争。

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物理、生物和药剂共同防治螟虫呢?

在物理防治方面,除了灯光诱捕,还可以设置糖醋液诱捕螟虫。糖醋液按照红糖、醋、白酒、水的比例为3:4:1:2进行配制。将配好的糖醋液装入盆中,放置在玉米地的边缘。据测试,每个糖醋液盆每天能够诱捕到螟虫50 - 80只左右。这就如同在玉米地周围撒下了一张张甜蜜又危险的陷阱。同时,还可以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玉米地周围的杂草和虫源。杂草是螟虫可能的栖息地之一,清除杂草后,螟虫的栖息空间会大大减少。

生物防治方面,要合理选择释放赤眼蜂的时间。一般在螟虫产卵初期到高峰期进行释放效果最佳。在释放赤眼蜂的同时,可以配合使用生物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这种生物农药对螟虫有很强的杀伤力,而且安全性高。例如,在一个20亩的玉米地对比试验中,单使用赤眼蜂后螟虫危害率降低了60%,而赤眼蜂和苏云金芽孢杆菌联合使用时,螟虫危害率降低到了30%以下。

药剂防治则是最后的防线。但是药剂的种类和使用方法要科学合理。首先要选择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比如氯虫·高氯氟等。在螟虫的低龄幼虫期,按照每亩50 - 80毫升的有效剂量进行喷雾防治。同时,要注意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避免螟虫产生抗药性。

玉米生长在田野之中,就像人类的孩子一样需要精心的呵护。螟虫虽然危害巨大,但只要我们采用科学合理的物理、生物和药剂共同防治的方法,就能够守护好玉米的健康生长。从整个农业生态的角度来看,我们不仅仅是在保卫玉米,更是在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健康的玉米田可以为众多昆虫、鸟类等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而遭受螟虫肆虐的玉米田,其生态平衡将会被彻底打破,影响到整个区域的生态多样性。

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我们更要重视对螟虫的防治研究。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可以从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入手,研发出对螟虫具有天然抗性的玉米品种。或者进一步优化物理、生物和药剂综合防治体系,让这些方法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我们可以想象,当我们的玉米地在物理、生物和药剂的共同守护下,茁壮成长的玉米长得高大挺拔,果实饱满。那随风摇曳的玉米穗像是在向人们展示着丰收的喜悦。每一株玉米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每一颗玉米粒都凝聚着农民的辛勤汗水。让我们用科学的手段,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果实,让玉米继续在农业的舞台上绽放光芒,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无论从宏观的农业经济角度,还是从微观的生态保护角度,有效的螟虫防治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满足人类对玉米需求的同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