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印度,婆罗门与佛教

心影史踪 2020-09-19 06:35:38

起初,雅利安人信奉的典型的部落神都是自然力的化身,如因陀罗为雷和战争之神,阿耆尼为火神,等。这些自然之神对畜牧者是很适合的,但是,当雅利安人定居下来改营农业时,他们就不得不转向新的神。因而,出现了印度教的“三大神

造 物主梵天、仁慈的保护神毗湿奴、强大的毁灭之神湿婆。

与这些新的神相伴而来的是权力愈来愈集中到祭司阶级即婆罗门的手中。这一变革可能也源于雅利安人之前的宗教传统。婆罗门在某些地区与印度文明中的土著宗教领导人发生交往,在交往中,大概学会了后者的巫术和习俗。

不管在遥远过去的历史原型是什么,婆罗门有效地利用了他们精通的《吠陀经》即赞美诗。这些赞美诗在举行宗教仪式和献祭时被大声朗诵。它们通过世代口口相传而留存下来,由于它们在人们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所以被逐词逐音地熟记。作为这一宝贵遗产的保管人和传送者.婆罗门能够以高于世俗首长刹帝利的印度社会领导人的身份,坚持并实施自己的主张。婆罗门由于他们的职责所具有的神圣性质而享有很多特权和豁免权。而向婆罗门赠送礼物的人则得到保证,他们除了在来世外,还会在今生获得相应的报答。对于土地这种礼物”,评价最高,因为它“解除了赠送者的一切罪孽。因此,婆罗门得到大量的地产.包括整座整座的村庄。

除此之外,婆罗门还免交各种捐税,因为人们认为,婆罗门以自己的虔诚行为清偿了这种债务。由于婆罗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他们不得被判处死刑或任何类型的肉刑。婆罗门的种种要求和强征勒索,是公元前6世纪和5世纪印度进行宗教改革的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造成一个富裕的商人等级即吠舍种姓,吠舍种姓对在它之上的两个种姓享有种种特权极为怨恨。

最后,婆罗门与非雅利安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因为虽然非雅利安人可以被吸收为印度教信徒,但他们对祭司居支配地位很不满。因此,现认为,佛陀所属的尼泊尔山区的释迦部落属于蒙古种族。这些因素相结合,促成了那些世纪里印度宗教界和知识界的动乱。

人们开始要求自由。自由是 一种比规定的宗教仪式和死板的教义更富有意义且令人满意的东西。

因此出现了苦行主义的趋向。在最有活动能力、富有才智的人中间,有一部分人开始与社会疏远沉浸于纯粹的内心反省。他们发明了训练或者“修炼”(瑜伽修习)通过内心的反省和沉思,又发展起许多改革运动,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教。

这一新宗教不能容纳种姓制度和婆罗门。它要求圣典能为所有信徒而不仅仅是处于上层的少数人所理解。佛教还废止了巫术、献祭和晦涩难解的经文。

佛教不但在印度,而且还在亚洲中部、东亚和东南亚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不过,公元600年以后,佛教在印度失去地盘,最终,仅存在于其诞生国的少数几个地区。佛教在本土衰落的一个原因是,它未能为应付通常的生活中的危机做好准备,未能为出生结婚、去世和俗人生活中其他一些关键性的转变提供种种仪式。

相比之下,婆罗门则准备好了自己的种种礼仪;这一做法确保他们尽管遭到改革者们的攻击却仍能生存下来。此外,更重要的是,婆罗门自己也从事改革。在富于哲理性的经典(奥义书》中,提出了他们自己的通往解脱通往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虽然佛教作为一.种虔诚的信仰已在印度消失,但由于它的基本信条已为印度教的反改革运动所吸收,所以它至今仍存在。

0 阅读:16

评论列表

哦豁

哦豁

2020-09-19 12:16

现在的印度还是婆罗门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