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一个下午,几个戏迷朋友在茶馆里聚会,泡了壶好茶,正谈天说地。
不知道谁忽然提起:“你们觉得李宗义和李和曾,谁唱的高派更有味道?”这个问题一出,顿时引发了大家热烈的讨论。
不同观点的戏迷朋友各执一词,茶香中争论愈演愈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两位京剧大师,看看到底谁更能代表高派。
高派老生:物以稀为贵高派老生一直以来都是京剧舞台上的珍宝,原因之一就是要具备特定的先天条件。
要想真正继承高派,首先必须具备空灵的高音和充足的中气。
高派传人如李盛藻、李和曾、李宗义、宋宝罗等,都是难得一见的好嗓子。
而李宗义和李和曾,这两位高派的佼佼者,更是被业内外尊称为“高派二李”。
李宗义的戏路风格李宗义先生出身戏迷,从票友到名家,实属不易。
他严格来说并不是完全高派传人,因为他的演唱风格融合了很多名家的特色,像是谭鑫培、刘鸿声和高庆奎的风格。
他自己也说过:“我不是完全学高派,是根据个人条件,博采众长,谁的唱做好,我就学谁。”
因此,他的戏路极其宽广,《战太平》《奇冤报》这些宗谭富英的戏,还有《甘露寺》《四进士》宗马连良的戏他都演绎得淋漓尽致。
他唱《斩黄袍》时,那高亢直冲云霄的嗓音几乎没人能匹敌,尤其是那些传神的细节表演,令人难忘。
很多人说,看李宗义的戏简直是一种享受,他的身段比一般票友要稳整,没有那种“羊毛”的摇晃感。
特别是在解放前夕,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声腔风格,这种特色让他在后来京剧复兴时,成为了无可替代的名家。
相比李宗义,李和曾的戏路则要单纯一些。
他出生在北京的一个贫困家庭,很早就考入了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从刀马旦、武生学起,一直到为程砚秋配演娃娃生才渐渐走上了正途。
后来,他被高庆奎先生选中,正式成为高派的弟子。
高庆奎先生对他的悉心教导,使得李和曾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成为了高派的杰出传人。
1943年,李和曾在山东德州一边唱戏一边宣传抗日,之后加入民主剧团为中国共产党演出,得到热烈欢迎。
特别是他的“疙瘩腔”,那种丹田气托着一下下弹出来的唱腔,不容易掌握,但他却做到了。
和李宗义相比,李和曾的嗓音条件差些,但他通过技巧的弥补,硬是把高派变成了他的“李氏高韵”。
两位高派传人的独特之处两人各有千秋,无法简单地说谁更好。
李宗义的嗓音高亢、浑厚,他的演唱总是让人觉得有一股力量。
而李和曾则以苍劲有力、痛快淋漓著称。
比如说那些高派经典剧目,《逍遥津》《斩黄袍》《辕门斩子》等,高派迷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偏爱某一位的演唱。
李宗义更靠近谭余派,唱腔韵味独特,而李和曾则是创新的高派代表,声音虽高而不亮,但却能在高亢之外表现出苍劲的力量。
不管是哪位艺人的粉丝,这都是他们个人的偏好,没有一种绝对标准来评判。
在茶馆里的争论持续了很久,大家各自表述了自己偏爱的理由。
有人坚定地认为李宗义的《斩黄袍》最为经典,也有人则觉得李和曾的“疙瘩腔”更有韵味。
无论如何,这两位大师在高派的传承上,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这样的讨论,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对艺术的欣赏,本身就是一件主观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追求最终会成就舞台上的经典。
结尾高派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声腔和技巧,更在于每一位传人的用心演绎和自我突破。
李宗义和李和曾,这两位集大成者,用他们各自独特的嗓音和风格,将高派艺术推向了一个顶峰。
正是这些不同风格的大师,共同构成了京剧丰富多彩的世界。
就像在茶馆里热烈的讨论一样,对于艺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这些不同的声音,正是我们文化丰富性和活力的体现。
希望我们的后代,能有更多这样的热爱和争论,让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依然光彩夺目,历久弥新。
无论你是偏爱李宗义的高亢,还是倾心李和曾的苍劲,重要的是,那一份对京剧的热爱和传承,这才是最值得我们珍视和传递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