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路上的6大思维误区,你中招了吗?宝爸宝妈必看

熬爸聊育儿 2024-11-10 17:48:49

☛影响我们的,常常不是问题的复杂性,而是我们处理问题时的心态。

所谓自我消耗,便是在细枝末节上过度纠结,无法释怀。

要明白,唯有心态平和,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之道。

——敖爸

眼看着就要到双十一了,为了接住这泼天的“富贵”,很多商家已经提前开展双十一活动。

不少宝爸宝妈开始熬夜刷各大平台,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是为了买到“最合算”“最具性价比”的东西。

如果是给家里添置大件的、价格不菲的物品,这样做当然无可厚非,货比三家也是必须的。

但前两天,在看了一位宝妈双十一的购物经历之后,心有戚戚焉。

这位宝妈在为孩子挑选很常规的学习用品时,陷入了无休止的犹豫中。

她既想节省这笔小钱,又担心产品质量不佳影响孩子的学习体验。

为此,宝妈先是筛选品牌与功能,接着在网络上四处搜寻用户评价,然后又不断在各大电商平台间进行价格对比。

仅仅是因为发现了一家小店铺的价格略低于官方旗舰店铺,她又清掉了之前购物车里的清单。

直至几天几夜过去,仍未能下定决心买哪一家的学习用品。

她的爱人很不解地问道,不过是几十元的学习用品,为什么如此难以抉择?

这时,她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为了追求所谓的极致性价比和物超所值,已在这件事情上白白耗费了数日光阴,实在是得不偿失。

在小件物品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反复比对、纠结、犹豫不决,是当下很多购物宝妈们的内心写照。

但包括这位宝妈在内的她们都未曾想到的是,这些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原本可以用于更加有意义的事情。就以孩子的学习用品而言,其实只需简单的选择便能满足需求。

她之所以陷入如此的困境与不安,固然有经济上的考虑,但也和自己无法摆脱内心的桎梏,总是在微不足道的事情上自我消耗的心态有关。

有人说:束缚我们的,并非外界的重重阻碍,而是我们内心的囚笼。

“内耗式”思维模式,正是无数家长难以解脱的心灵枷锁。

类似这样的还有以下六种思维误区。

01 竞争型思维误区

我们先来做个简单的小测试:

假如你的孩子在学校的运动会上取得了跳远比赛的第二名,你是不是觉得挺高兴,甚至想带孩子去吃顿大餐庆祝一下,比如他最爱的披萨?

然而,当你在家长群里看到,第一名跳远的距离比你孩子远了整整十厘米,甚至还有其他孩子跳得更远。

你的心情会不会突然间低落,觉得第二名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相信有不少家长在这种小测试中,会不自觉地掉进心情低落的“坑”。

这就是竞争引发的内耗。

有句话说得好,竞争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但过度的竞争只会让人疲惫不堪。

因为过度关注竞争,你可能会忽视孩子本身的努力和进步,你的心态很容易失衡,你的紧张感会不断加重,你的血压会不断上升。

因为竞争,你越来越不容易满足于孩子当前的成就。看到同事的孩子在各种竞赛中频频获奖,你就会心急如焚;听说邻居的孩子又被名校录取,你又会感到压力山大。

每个孩子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其价值不应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衡量。

总是和他人竞争并不会有真正的胜利,回归内心,关注孩子的自我成长,才是真正的出路。

与其嫉妒其他孩子的成就,不如欣赏自己孩子的独特之处,学会发现孩子每一次的突破。

这样孩子才能逐步成长为你所期望的模样。

02 极致追求思维误区

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曾讲述过一个故事。

一位母亲,为了培养孩子的全方位能力,不仅倾尽全力,还持续不断地汲取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

孩子从小的饮食起居,都被她精心规划。

孩子该何时开始早教,选择哪些早教课程,她都严格按照专家的建议来执行。

她追求在每个环节都做到极致,为孩子铺设了一条看似完美的成长道路。

然而,这位母亲对极致的渴望,却让她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她时刻关注着孩子的每一个细微失误,每当孩子未能达到她的期望,就严厉批评:

“我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还是这么不让人省心,你对得起我的努力吗?”

同时,她也常常自责,因为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完美而焦虑不安。

周围的人看着她,都为她感到疲惫。

是啊,养育孩子并非制作工艺品,每个细节都力求无瑕,有时过度关注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学会欣赏孩子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局限性。

对那些不影响大局的小瑕疵“视而不见”;对那些无足轻重的小过失“听而不闻”;对那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保持沉默”;

这才是真正的育儿之道。

不必强求极致,释放压力,从容面对。

你会察觉到,优秀的父母,适度就好。

03 固化思维误区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

一位母亲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职场挫折后,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觉得自己再也无法在社会立足。

有位热心的朋友看到她的困境,主动提出帮助,为她介绍了一份新的工作,并鼓励她重新振作起来。

然而,这位母亲却始终沉浸在过去的失败中,每天向同事诉说着自己的不幸,工作时也总是心不在焉。

渐渐地,她的消极态度不仅让同事们避之不及,也让她的新工作变得岌岌可危。

有句话说得很对:人生中的困境或许无法避免,但将我们困住的,往往是自己的心态。

总是固守过去,只会让自己在失败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我们与其沉溺于过去的痛苦,不如勇敢向前看。

就像《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家道中落、亲人离世的种种打击,他依然坚强地活着,努力在苦难中寻找生活的意义。

他的人生或许充满了坎坷,但他的精神却永远不会被击败。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当我们摒弃了固化的思维误区,以积极和进取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时,我们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曙光。

04 无限放大思维误区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能看到这样一些忧心忡忡的家长:

孩子偶尔表现出对绘画的兴趣,他们便急切地报名各种艺术培训班,担心错过了孩子的天赋发展期。

孩子一次体育课上跑得慢了点,他们就紧张地认为是体能不足,立刻制定严格的锻炼计划。

孩子稍微多看了会儿动画片,他们便立刻警觉起来,脑海中浮现出前途渺茫。

在父母眼中,孩子每一个细微的举动都可能成为影响未来的重大事件。

然而,事实上,真正让人疲惫不堪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内心深处那种“无限放大的思维”。

那些因为过度紧张、过度解读而放大的负面情绪,才是造成我们焦虑的根源。

心理学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参与者被要求记录下一周内他们所担忧的事情,几周后回顾这些记录,大多数人都会发现,他们所担忧的事情大部分都没有发生。

随后,参与者又记录下当前让他们感到焦虑的问题,几个月后再次回顾,他们惊讶地发现,那些曾经的焦虑早已不复存在。

因此,作为父母,与其沉溺于对未来的过度担忧,不如学会放松心态,用更宽广的视野去看待孩子的成长。

将自己从那些无限放大的思维误区中解脱出来,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陪伴孩子走过每一个成长阶段。

05 滤镜思维误区

一幅美丽的风景照片,经过特定滤镜的处理后,山峦更绿,天空更蓝。

当我们欣赏这张照片时,很容易只注意到那些被强化的色彩,而忽视了照片中原本就存在的其他元素。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也常常陷入类似的误区:

我们往往过度聚焦于孩子的某些特定技能或成就,却忽略了孩子全方位的发展和内在的需求。

这就是滤镜思维模式,有选择性地看重某些方面,而淡化或忽略其他方面。

诚然,父母希望孩子能在某个领域出类拔萃,这种期望的背后,无疑是对孩子未来的关心和期许。

但过度使用“滤镜”,只关注某些被放大的特质,可能会让孩子的发展变得片面,甚至扭曲了孩子真实的自我。

反之,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全面发展,就应该摘下这副“滤镜”,全方位地看待孩子,发现他们多方面的潜能和兴趣。

如同某知名教育家所说:

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

父母的偏执和过度期望,如同给孩子的成长之路加上了一层厚厚的滤镜,可能让孩子失去真实的自我认知。

而全面的支持和理解,则能为孩子打开更广阔的世界,让他们在多元、平衡的成长环境中,自由地探索和发展。

06 过度解读思维误区

在培养孩子过程中,不少妈妈常因一点小事就陷入无尽的思索。

孩子偶尔的情绪低落或成绩波动,便能引发她们一连串的“自我剖析”:

孩子怎会如此?莫非是我哪里做得不够好?倘若我当初能如何如何,或许就不会……

这种心态,恰似反复回味、过度解读,将往事细节一一翻出,再三品味。

此类思维方式,实则是一种自我折磨。

它不仅会加深我们的负面情绪,还会干扰我们的判断与行动,进一步加重内心的负担。

有句名言说得好:别为已逝的年华叹息。

对于那些既成事实的事情,无论你怎样焦虑、自责或是懊悔,都无异于作茧自缚。

明智的父母,会着手解决问题,从容面对现状。

结语

杨绛先生曾言: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一位母亲,她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她的生活态度,她的认知深度影响了她教育孩子的方式。

因此,当你感到内心被内耗、焦虑与烦恼所困扰时,不妨尝试打破固有的思维桎梏。

学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育儿挑战,以平和的心态享受生活,以乐观的精神应对世事变迁,以持续的学习促进个人成长。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地对孩子负责,也对自己负责。

0 阅读:2

熬爸聊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