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以编辑部编纂一部辞典的故事为主线,而且这个过程竟然持续了15年之久。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情节难以拍成一部有趣的电影,然而,导演却以出色的手法将搜集词汇、撰写释义以及多轮校对等枯燥单的工序拍摄得非常精彩。
起初,观众们只是对字典的来源感到好奇。随着马缔光的目光,他们踏入了词典编辑部所在的“玄武书房”,并与几位编辑打了个招呼,展开了交流。其中包括五十多岁的松本、快到退休年龄的荒木、勤勤恳恳的合约工人佐佐木,以及性格活泼开朗的西冈。随后,电影毫不吝啬地对词典编写的全过程进行了详细说明:搜集词汇-筛选词汇-书写词义-排版-校正,并指出该词典的编撰目标是:编“一部生活在现在的词典”。首先,“收集词语”需要一种名为“例子记录卡”的东西,这是每个人都会带着一张,每当他们发现新的单词时,都会将它们记录下来,并在它们的旁边加上例子。在长期的编撰实践中,为使词典能够“活在当下”,编者一直没有停止过“例句采集”。而这种纸牌,既是词典撰写过程中最直观的实体,又是最能反映出编者职业操守的标志,又是整部电影的重要载体。
对于字典的书名《大渡海》,总编松本作了如下的说明:“文字的海洋广袤而辽阔,字典就像一只小船,让人乘着它在茫茫的海面上航行,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电影的名字就叫《编舟记》。不过,这样一说,词典编撰的整个流程,不就是说给听众听了吗,这还怎么说?
而那个憨厚的菜鸟马缔光也,成为了这个庞大项目的一个感情突破口,这个与周围的环境完全不同的沉默寡言的少年,很快就喜欢上了词典编纂的工作。但是,由于他的语言能力有限,当他发现自己一个人是无法完成字典编写的时候,马缔光也顿时觉得很无奈。在女房东的怂恿下,他开始跟自己的女同事交流,这突然变得这么热心,把女同事都给惊到了。要不是同事们在谈情说爱方面,对害羞的马缔光也帮助,他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在他的帮助下,他终于有了勇气,在书店里,承认了自己的秘密关系,并勇敢地向自己的女朋友表白。虽然故事很琐碎,但在电影里却是非常真实的,还夹杂着几分诙谐,在宁静之中,却又充满了微妙的感情。若是现代的电影,按照古代希腊三段论,每一件事情都是“一段”,但这部电影,却把所有重要的事情,都说得清清楚楚,一个接一个,交错展现出来,日本电影的特色,那就是层层递进,逐步展现。
当一个人在忙碌的日子里,突然看一到“十二年后”四个字时,一定会大吃一惊。不得不说,这种做法很大胆,也很神奇:给人一种很短暂的感觉,好像一眨眼的功夫,珍贵的时光就从眼前流逝而过。但也给人一种漫长的感觉,我们能看出许多东西,比如房东奶奶已经死了,比如马缔娶了自己喜欢的人,例如,尽管面临巨大的挑战,《大渡海》的编纂团队来自“玄武书房”仍然坚持着创作工作,展现了他们非凡的执着精神。
这时,一名新成员走进了编辑室,那是一名来自于时尚杂志的少女,名叫岸青,她正在向我们介绍词典的制作过程,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了解到词典的制作过程,同时,《大渡海》的编辑工作也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他们的坚持影响到了每一个人,比如《大渡海》的封面设计师,比如负责挑选纸张的销售商,比如在学校里兼职校对的学生,比如被调走后依然在为《大渡海》的宣传而努力的西岗,这些都证明了马缔在字典编纂时的第一印象:一个人无法完成一件事情。在校对完毕后,在整个编辑室的热烈鼓掌中,在《大渡海》的隆重揭幕典礼上,我们与编辑一起感受到了穿越漫长旅途后的宁静与充实。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直引领编辑同事们按部就班工作的老总编松本并未能目睹《大渡海》的问世。他在辞典出版过程中不幸病逝,成为马缔心中无法弥补的巨大遗憾之一。不过,这位总编走得很淡定,他能在明知自己身患绝症却依然安详地离开人世,就是相信有了这些最有奉献精神的同仁,《大渡海》的编辑一定会顺利完成。松本写给他的那封信,是一封感人至深的信:“对不起,我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我曾经说过,再也找不到你这样的人了。我的生活,都是为了马缔,才变得如此精彩,认识你真是幸运,我们能共同编纂词典,真是幸运,我只想说声谢谢。”
就是这一句话,让《大渡海》变得更有内涵。《大渡海》在人们的心目中,就像是茫茫文字海洋中的一只小船;《大渡海》这本书,不但是一份工作,也是一份可以让他们全心全意工作的工作。一个人如果将一生都奉献给了一种东西,那么,这种东西就会让他变得更加强大。
看完了总编的来信,两人从兜里取出了一叠“例子收集卡片”,讨论起了《大渡海》的修改,这让我们意识到,这并不是最后的目的,而是在修改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耐得住寂寞,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一如全片《编舟记》,宁静中带着一种超凡脱俗,宁静中透着一种让人感动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