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能在短短几百年间就发展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有人说,是因为上帝给了美国一块好土地。
的确,截断北美洲中部的美国,南北方向皆没有强敌存在,东西方向则毗邻大西洋与太平洋,领土广阔、温度适宜且中心一马平川,东北部拥有五大湖,地底埋藏大量石油天然气,还坐拥两处海外领土。贸易、农业、工业、运输……美国的地理优势,适合方方面面的发展。
这么一看,中国与之相比,似乎落了下风。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实际上,地理条件的优劣势是相对于时代发展而言的,要真说起未来的世界格局,曾经是“天选之国”的老美,很大可能干不过咱们中国!
中美地理对比,差距在哪?中美地理条件差距在哪,一比便知。
从地形上看,中国地形多样,包括高原、山脉、盆地、平原和丘陵等,地势西高东低,分为三级阶梯。总共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地与高原分布面积最广,分别为320万平方公里与250万平方公里左右,相对而言占了主体部分,整体看来可谓沟壑纵横。
美国的地形就平坦得多。东西宽640公里、南北长2400公里的中央大平原占据了美国的主要部分,其总面积约为153万平方公里,占美国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左右。
另外,美国的山脉也长得“懂事”,东部山区以长2300公里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主,西部山区以落基山脉为主,把中央大平原像“奥利奥”一样夹在一起,形成了“两边高中间低”的主要地势。
在气候条件上,中国虽南北跨度很大,覆含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等多个气候带,但主要皆位于中纬度地区,温度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部分地区还能实现一年三熟。美国本土地区则大部分位于温带,同样气候适宜。
也就是说,在农业种植方面,中美的气候分不出高下,那么关键区分点就在地形上。
显然,拥有大片连续平原的美国更适宜农业的发展,适合大规模农业耕作,也更利于机械化农业的普及。而中国的大部分耕地则不得不开垦于山间,由此诞生了梯田、坎儿井、垛田等独特的农耕方式。
农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发展的下限,毕竟只有种出更多粮食,人口才能稳定增长,才能更快地建设区域、发展经济,由此带动科技的发明。
再看美国的大平原,除了有利于农业生产以外,另一大突出的作用就是方便发展国内的公路、铁路运输。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交通网修建起来了,就相当于把多个分散的市场组合成了完整的一大片,各地的贸易交流、技术交流、文化交流繁荣,可以极大地推动经济的整体发展。
中国在这个方面虽然也有贯穿东西的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利于水路运输的发展,但终究覆盖的地区较少,且水运效率并不如陆地运输那么高。
美国地理的又一大优势要从世界地图上看。美国东西两侧分别毗邻大西洋和太平洋,往北走是加拿大,往南去是墨西哥,这种地理位置为美国提供了天然的安全屏障。
两大洋的存在使得美国在历史上很少受到直接的外部威胁,而加拿大与墨西哥又长期没有独立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要么地理条件太差,人烟稀少;要么内部经历多次内战和革命,总之聚集不起集中的军事力量对美国造成威胁。
同时,这样的地理条件也适宜通过海洋发展海外贸易,由于东西皆临海,还能从两个方向“两面开刀”。
相比之下,中国则自古就常与周围的诸多民族和国家发生纷争。北有匈奴、突厥、女真、蒙古;西有吐蕃、回纥;东有高句丽、新罗、百济、倭寇;南有东南亚诸民族。它们中的一些在后来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但也有不少在经历了千百年变迁后成为了目前中国周围国家中的一员。
从世界地理的角度看,中国位于世界最大大陆——欧亚大陆的东侧,东临太平洋,可谓四周强敌环伺,在海外贸易上不占优势。
此外,中国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总量丰富,尤其拥有大量矿产资源,但在关键的石油储量上却大不如美国。时至今日,中国探明石油储量为35亿吨左右,而美国的探明石油储量达到了82亿吨,是中国的两倍还多。
同时,中国由于本身地质条件的复杂,石油埋藏深、分布散,大部分在2000米以下的地层中,开采难度大、成本高;而美国则拥有大量分布集中的浅层、含杂质少的石油资源,石油质量比中国更好,且更易于开采。
中美地理条件确实存在客观的差距,然而,差距是否真的会成为劣势,还要看怎么用。
美国为什么成为“天选之国”?由于上文所列的种种优势,美国在近代以来被称为“天选之国”,依靠着极大的地理优势,在短短几百年内腾飞至世界的顶端。
然而,所谓的地理优势,是针对时代发展而言的。
正如十万百万年前,人类的火种诞生于自然食物资源丰富的热带地区,此后诞生的是位于尼罗河沿岸的古埃及文明、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两河文明、印度河文明、中美洲文明。
时过境迁,热带地区天然食物丰富的地理优势很快被磨灭殆尽,疾病传播、洪涝频繁、极端高温……农业生产的阻碍最终影响了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导致了“热带无强国”的现状。
同样的道理,美国能在短短几百年内实现殖民地到世界最强国的飞跃,是因为乘上了全球化以及工业革命的东风。
15世纪到16世纪之交,为了寻找更多的资源,西欧各国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17世纪初,英国开始在北美东海岸建立殖民地,此后的一百年间,荷兰人、法国人、西班牙人以及其他欧洲国家人在美洲大陆往来不绝。
此前,北美洲的原住民建立了多种多样的部落和社会组织,但没有诞生一个国家。这时的世界肯定不会称当时的美国所在地为“天选之地”。直到新航路的开辟,新的思想、文化、制度以及物质资源被带到了美洲,给了原住民极大的震撼,这才开启了当地通往现代化国家的道路。
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此后18世纪由英国发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德国和美国为源头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一次都没落下,还在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进行了快速的领土扩张。
并且,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依靠着天然屏障的保护,在安全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大规模工业动员,作为供应国向外出售军火以及其他物资;仰仗着丰富的劳动力、石油资源,在战争结束后,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之一,也逐渐累积实力,成为了全球超级大国。
可以说,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就摆在那里,然而,有没有本事把它们拿起来作为发展的工具,还得各凭实力。
“天选之国”易主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中国的产业链转型,美国“天选之国”的地位可能不保了。
这一变化的关键就在人口上。回顾历史每一次工业革命,科技进步总是需要足够多的人口才能推动。原因在于,随着工业发展,其分工越来越复杂,需要的生产者越来越多;同时只有市场需求足够大,才能有效刺激科技创新。
因此,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英国仅仅有几百万人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源头德国和美国人口增长到了几千万,第三次信息革命的中心美国人口则达到了几亿。如果还有第四次工业革命,那么可能就要出现在人口几十亿的地方。
截止2023年,中国的人口约为14.5亿,美国的人口仅有3.33亿左右,可以说离目标人口差距都很大。
但是,国家是拥有凝聚力的,孤木不成林,一个国家的人口或许很少,但当一个地区联合起来,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时,美国曾经优势的地理条件就像一把双刃剑,又狠狠刺回给了自己一刀。
曾经的中国和美国在生产上互补,中国主打廉价劳动力,美国主攻高新产品生产,于是两国和平共处,双赢发展。然而,近十年来,中国已经完成了低端生产的财富积累,开始了产业升级,于是自然也和美国的制造业成为了竞争对手。
要想继续发展经济,必须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于是亚欧大陆“世界中心”的地位就开始凸显了。
南亚、东南亚等广袤的地区拥有极大的市场和廉价劳动力,是当今世界贸易争夺的主战场。美国与其相隔大洋,远洋货运成本极高,时间和钱的花费上都比不过近邻这两大市场的中国。而与之更近的美洲其他地区则市场太小,欧洲地区则市场饱和。
于是,中国、南亚、东南亚,所有国家紧挨在一起,人口加起来达到了36亿,覆盖了世界人口的一半,终于够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所需人口量——看来,现在的“天选之国”已经易主了。
随着时代发展,现在的中国拥有了美国不可企及的地理条件优势,我们应该自信起来,不必再无脑给他国造神!
分析到位,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