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被破格提拔为湖北省委书记,去世后翻出106张票据,令人泪目

诺言的卿史录 2024-12-21 12:44:41

他曾十七岁参军,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参与过多场重大战役;

他曾带领我国的武钢闯入世界,一举改变我国钢铁需要依赖进口的历史;

他曾任湖北省省委书记,却被认为是最不像省委书记的省委书记;

这些本都是他可以用来炫耀的资本,可以用来安享晚年的证据,可他却闭口不谈,选择在死后捐献出自己的遗体,供医学研究。

他是谁?他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到了今日,仍旧有这么多人在怀念他?

临危受命

他叫沈因洛,出生在江苏吴县。

因为对我党心向往之,在1937年,也就是其十七岁那年,他奔赴延安,这是一场双向的奔赴。

组织需要年轻人,而年轻人也渴望能够加入这个可以帮助他们实现个人梦想的团队。

当时,他就想要入党,可由于年龄还未成年,不符合入党的条件,只能作罢。

次年,他终于满十八岁,便再一次提到了入党,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

初入延安时,他被分配到了129师385旅13团担任指导员,他是做农运的出身,思想教育工作倒也是他的专长。

说是擅长,但仍旧是遇到许多困难,别忘记了当时可是战争年代,多少战士们缺衣少粮。

在这种情况下仍要与日寇作战,其中艰难只有他们自己能够深切体会到。

战争年代过去后,他又被分派到了荆州军区。

他和无数革命前辈一样,分外珍惜和平的岁月,能为这个国家出一分力就出一分力,能为这个国家发一分光就发一分光。

一个有能力的人根本无法掩盖自身的光芒,如同藏在皮囊里的锥子,早晚要建功立业。

1961年年初,新年的钟声还没有完全散尽,沈因洛就接到了来自于中央的命令,要求他即刻赴任新岗位。

后来,据他的妻子曹俊敏回忆,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家里还没有准备好,但是调令已经下来。

孩子们还没有和父亲好好吃一顿年夜饭,他就匆匆地踏上了征程。

当时他所赴任的岗位就是武钢的总经理,武钢的实际状况比他想象的还要复杂,诸多难题需要他解决。

可在钢铁领域,他就是一个门外汉,许多地方仍需要从头学起。

他是从革命年代走出来的人,面对困难想到的永远是克服,而不是逃避和抱怨。

为了能够了解情况,他与钢厂的工人同吃同住,甚至还在车间专门搭建了一个小床,只是为了能够随时观察现场的状况。

工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领导,自然愿意与他一道共同克服困难。

武钢慢慢地走向了正轨,事后,他从来没有向任何人说过自己遭过的罪,受过的苦。

据《长江日报》的记者章重都回忆,在1969年他曾两次因劳累而晕倒在车间。

但是他仍旧没有改变这种“拼命三郎”的做法。

有一次,当高达八百度的钢渣突然崩到地面时,他身先士卒到前线指挥,及时挽救了一场可能出现的危机。

1972年8月,又一项重任落到了他的肩膀之上,中央决定引入“一米七”轧钢机。

这是改变我国钢铁历史进程的一项决策,我国勒紧裤腰带拿出了四十亿元人民币。

也就是说,这项任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沈因洛倍感压力重大,彼时的他已经五十三岁,又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与德国对接进口事宜,德方自然想要获得更大的利润,而我国自然希望更少的价钱购买这些机器。

双方来来回回地拉扯了九个月,光是准备材料他们就装了一百二十六箱。

好在结果没有令大家失望,“一米七”轧钢机引入了武钢。

之前我国被西方嘲笑,我们只会研制“面条钢”和“裤带钢”之类的低级钢,如今,我们终于改变了这种局面。

武钢的工人为了纪念其对工厂所做的贡献,亲切地尊称他为“铁帅”。

而当武钢走向辉煌之后,他更是率先打破体制的禁忌,给那些工作积极、立过功的工人发放奖金,以促进企业的良性运转。

对自己他却相当吝啬,仍旧背着那个破旧的小黄包,仍旧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甚至,他还主动给自己降了三分之一的工资。

而他的工资并不高,不过才270元,完全符合国家标准。

因为能力突出,国家需要,他离开了武钢,被破格提拔为湖北省省委书记。

走到新的领导岗位之后,他又做了哪些事情呢?

高风亮节

前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曾说过,自己若是无意中提到想吃点什么东西,第二天就会有人给他准备好,这就是权力的魔力。

你屁股下的交椅就决定了你的资源配置权,如同《红楼梦》里刘姥姥所说的那样:

人家有钱人随便拔一根汗毛,比咱们的腰都粗。

试想一下,有多少人愿意为了得到这根汗毛向权贵献殷勤。

沈因洛却从来没有使用过这些特权,他最爱的孙女燕燕大学毕业后要找工作,只要他给打个招呼,自会有人会给他安排得妥妥当当。

但是他根本没有这么做,而是让孙女自己把档案递交到人才市场,从来不参与过问。

熟知我国运行规则的人都知道,即使不用他打招呼,那些手下也会十分懂事,提前为其孙女安排好一切。

但是他却警告那些人,千万不要打着自己的名号为孙女行方便。

他的妻子曹俊敏在其刚到湖北赴任时,就对他表示过抱怨,按照国家的规定,她本来可以直接由广东省直接调到湖北省。

沈因洛为以防别有用心的人通过妻子走门道,便提前安排了妻子离休。

妻子本不欲退休,却不得不听从丈夫的安排。

据曾经担任过他十五年司机的吉胜回忆,他从来不允许家人坐公车。

有一次,他因病住院,医院距离他们家十分遥远,只要他不阻止,自会有人给他安排好这一切,只是他永远不会这么做。

女婿女儿要过来看他一趟,还要自己坐公交车。

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曾担任过他秘书的杜光福,从来没有因为私事求过他,因为他知道领导的性格。

可是为了女儿找工作,他还是找到了他,希望他能够帮自己一个忙。

沈因洛果断地拒绝了他,并让他按照正常流程找工作。

还有另外一个名叫陈明的秘书,也讲述过一件小事,当时,有人知道领导喜欢藤制家具,便提前准备了四把藤制的椅子。

看到这四把椅子之后,沈因洛爱不释手,当即就决定花钱买下来。

陈明还没有完全摸透领导的脾性,直接出来说道:“这些椅子不值什么钱,不用出钱!”

沈因洛当场就生气了,立刻斥责了陈明的行为,很多年后,当陈明回忆起这一幕的时候,除却敬佩领导之外,更多的是一份感激。

正是因为在他的熏陶和引领下,他才能扣好人生当中的第一粒纽扣。

后来,他见过身边的很多人因为没有扣到这一粒纽扣,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然而,他的伟大不止于此,临死前,他说服家人,表示自己要把遗体捐献出去。

按照我国的传统观念来讲,入土为安,而且夫妻还要葬到一起。

他的妻子曹俊敏最是反对,生前他陪伴自己的日子就少,生前难道还要远离自己吗?

他却坦然地告诉妻子:生不争利,死不占地是我一生的追求,无论我的肉体如何,灵魂都将永伴你的左右。

一辈子她都没能拗过丈夫,这一次她依旧选择了妥协。

在追悼会上,有人问曹俊敏还有没有什么遗憾?她哭泣着说道:

“我最舍不得的就是,他竟然把自己都捐献出去了。”

当时,很多人没有听明白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直到后来女儿在整理父亲的书房时,在抽屉里发现了106张票据。

这些票据上的总额加起来竟然高达十四万元,这里每一分都是他捐赠的证明。

湖北省赵家河村的闵新洲,在电视上看到这个人时,才知道原来给他捐款的不是别人,而是担任过湖北省省委书记的沈因洛。

当时领导捐给他的是2500元,他却不知道这些钱都是领导从指甲缝里一点点地抠出来的。

一件皮夹克他能穿四十年,冬天,棉鞋漏出脚趾时不仅舍不得换,而且还会打个补丁继续穿。

参考资料:

1、“丰碑”前的对话——追记湖北省政协原主席沈因洛(上)——《世纪行》 2016年第12期8-11,共4页

2、清风正气照人心——追记湖北省政协原主席沈因洛(下)——《世纪行》 2016年第12期11-12,共2页

3、追记老领导沈因洛 “共产党人一杆旗”——《钢铁文化》 2016年第4期14-21,共8页

4、让生命散发出最后一道光芒——《世纪行》 2016年第2期13-14,共2页

0 阅读:0
诺言的卿史录

诺言的卿史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