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初,美国特朗普政府掀起的“对等关税”政策在全球引发连锁反应,美国国内超市货架告急、农场主抗议、企业主怒斥政策失败,经济乱象频出。
为了转移压力,特朗普打出“最后一招”,派副总统万斯和国家安全顾问沃尔兹访问印度,试图拉拢莫迪政府围堵中国。
那么中国将会如何“拆招”呢?印度又做出了怎样的反应?
特朗普的“印度牌”失效
特朗普政府此次对印度仅征收26%的关税,远低于越南的46%,并承诺加大军售、支持印度入常,看似诚意满满,但印度的战略清醒远超美国预期。
莫迪近期多次公开强调中印关系“像家人一样”,并推动边境局势恢复至2020年前状态,这背后是印度的现实考量。
印度媒体还在2024年称,过去的四年与中国对抗导致其电子产业损失150亿美元,外资撤离、经济增速下滑,而美国承诺的“制造业转移”却没有兑现。
特朗普开出的“支持印度入常”就是画饼,印度早就看透美国在联合国改革中的敷衍态度,军售方面,印度坚持“多边平衡”,既买美国武器,也从俄罗斯购S—400、向法国采购阵风战机。
美国并不是唯一选择,而关税豁免的诱惑,在印度对美出口受阻的困境下显得苍白,美国市场仅占印度总出口的18%,远低于中国市场的30%。
中国的战略预判和务实外交提前布局
早在2025年3月25日,中印已就边境问题达成共识,明确恢复双边关系至2020年前水平,4月2日美国关税生效前夕,中国高层两度致电印度。
提出深化新能源、电子产业合作,并放宽技术签证,直击印度经济痛点,这种雪中送炭的策略,与美国的威逼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还通过“内循环”战略加速产业链自主化,同时扩大与东盟、欧盟的合作,比方说中欧投资协定升级、“一带一路”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削弱了美国孤立主义的影响。
当特朗普逼迫盟友“二选一”时,中国以市场和技术吸引欧洲资本“脚踏两条船”,连马克龙喊话“暂停对美投资”也无人响应。
结语
特朗普的“最后一招”暴露了美国外交的致命伤,将盟友视为棋子,将竞争简化为零和博弈,印度拒绝站队、欧盟摇摆不定,恰恰说明世界已厌倦“美国优先”的霸道。
而中国以“龙象共舞”的智慧,将地缘压力转化为合作机遇,不仅稳住了周边,更在全球南方树立了“不依附、不对抗”的典范。
这场较量中,美国看似挥舞大棒,其实将自己困在了“孤岛”,中国看似低调布局,却悄然重塑规则,当资本用脚投票选择稳定市场时,胜负早已不言自明。
历史从不重复,但总押着相似的韵脚,从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到今日的中美博弈,霸权主义的衰落剧本从未改变,而中国的崛起,正为世界提供一种超越对抗的新可能。
信息来源:
登载于环球时报2025年03月28日关于“我们确实存在竞争,但并不意味着应该有冲突”的报道
登载于新浪财经2025年04月03日关于特朗普对印度征收26%关税 向“朋友”莫迪施压
用户11xxx10
税战中国已胜👍三哥可随便生吞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