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贵阳】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贵阳网 2024-11-25 09:56:46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这为新征程加快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实践路向。

实数融合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我们的经济竞争力;经济竞争力,还是要抓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我们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特别强调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等,“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决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从强调“数实融合”到“实数融合”,充分体现出我国对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重视,也彰显了实体经济在融合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事实上,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首先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要虚实结合,以实为基础。国民经济中的农业,涉及到谁来养活这个国家的人民,而实体经济中的制造业,涉及到谁来装备这个国家的各行各业。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创新将变得毫无意义并将最终枯竭。因此,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进程中,首先要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其次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再次要健全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的体制机制;最后要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通过扎实发展实体经济,筑牢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根基。

数字经济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刻影响,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对传统要素的替代和促进作用不断增强,不断贯穿经济活动全流程,对经济发展产生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数字要素及数字技术发展,可以推动各种资源要素快捷流动,跨界发展;也可推动各种市场主体加速融合,打破时空限制;还能帮助市场主体重构组织方式,产生出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延伸产业链,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数字经济应运而生,实体经济的巩固、优化和拓展,都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和发展质量;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之间具有庞大的融合交叠领域,其中,基于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数字产业是数字经济中的关键成分,而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的“新实体经济”,不仅包括数字化产业,而且涵盖产业数字化发展带来的新业态和新模式。新实体经济部门向关联影响的上下游经济环节、经济环境等延伸,形成数字化产业集群,进而促进数实融合的循环性扩张。随着数字经济生态影响力和覆盖面逐步扩大,形成全链条、全领域、全方位的“新实体经济”。因此,数实融合必须以数字经济中的数据要素、数字平台和数字技术,以及实体经济的运行场景、行业部门和流通环节,作为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和对接口。

综上所述,作为数字化实体经济的一种动态演进,实数融合从系统经济的角度可界定为:依托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数字平台的数字经济形态,与传统产业中新实体经济部门重合交叠部分的扩张过程。

因地制宜推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中共贵州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意见》指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体制机制,完善数字生产力发展体制机制,在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决策部署上,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比较优势,精准选择和优化主导产业;建立多元异构算力协同发展机制,建立健全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引领带动全行业深度转型升级机制。这为贵阳贵安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了切实的指导。

当前,贵阳贵安推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具备良好基础,我们应在狠抓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把数字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路径,把算力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点,把数字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大力发展信息制造业和软服业,加快推进算力、电力、运力协调发展,以数博会、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科创城、大数据交流体验中心为载体平台,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和数据价值化建设。下一步,结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交互渗透、深度融合的发展大势,贵阳贵安还要进一步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夯实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底座。同时,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大模型实验开发和场景运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为实体经济腾飞插上有力的翅膀。

执笔:中共贵阳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宋俊杰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