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国是先秦时期淮河中游的一个小国,文献记载极少。
不过,2006年在安徽蚌埠发现了一座钟离国国君之墓,出土的戟上写着“童丽公柏之用戟”,“童丽”就是钟离;另外2007年在凤阳县发现了一座类似柏的袖珍墓葬,其中又出了一件青铜钟,上面写着“童丽君柏之季子康”。
再结合史料,便可大概推测钟离的简要历史。
钟离国历史钟离国为嬴姓,属于东夷文化,《史记 ·秦本纪》:“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终黎即钟离。
以《春秋》经传记载,包含“钟离”信息的地点,主要有三处,一是钟离国旧地今山东枣庄峄城;二是州来之地今安徽颍上、霍邱县一带;三是钟离国今安徽凤阳、蚌埠市一带。
钟离国远迁大约是西周初期周公东征,大量的东夷族群四散奔逃,钟离跟着大部队(主要是徐夷)向淮河一带前进,钟离跑到古州国以西立国,并渡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进入春秋时代,楚国势力北上,不断吞噬淮河上中游的诸侯国。楚成王时期,相继灭弦、黄等淮河上游国家,楚穆王又吞并江、六、蓼、蒋等国,楚庄王灭舒蓼,最终将淮河中游以南的群舒纳入楚国的势力范围,兵锋远及淮泗地区。
在楚国向淮河中下游进军同时,地处淮水中游古州来之西的钟离国被迫再次迁徙到今安徽凤阳、蚌埠市一带立国,并很快成为吴国的附属国。
因鲁成公七年(前584年) 发生的规模宏大的吴伐楚及其属国的战争中,吴伐徐、伐巢、入州来,却唯独没有攻伐比以上各地更近于吴的钟离国。
这场吴楚大战中,双方的附属国也参与其中。钟离国国君柏,其墓中出土了两件徐国有铭兵器: 一戟,铭文为“徐王容取其吉金自作其元用戈”; 一戈,铭文为“徐子白司此之元戈”后补刻有铭文“钟离公柏获徐人”,这可以肯定是钟离国国君柏的战利品。
鲁成公十五年(前576年),《春秋*成公十五年》:“冬。十有一月。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高无咎、宋华元 、卫孙林父、郑公子艏、邾人会吴于钟离。”因晋吴是同盟,尤其是针对楚国这方面。
与此同时,晋国发生政治动乱,晋国大夫伯宗之子伯州梨奔楚,楚国也很有意思,将伯州梨分封到钟离故地,所以樵《通志》钟离载:“姬姓,即钟氏。以伯州犁居钟离,故日钟离氏 ,亦省言钟氏,与晋同祖。”
又因为对伯州梨的姓记载不清,《世本》说:“宋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入楚,食采钟离,因氏”,所以钟离国又有“姬姓”与“子姓”二说。
楚国将“钟离”封给伯州梨,肯定不是归顺吴国的钟离国,而是钟离国故址,被楚国占领并筑成城邑,它被用来防范吴国。
所以《左传》:“冬,吴伐楚,入棘、栎、麻,以报朱方之役。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箴尹宜咎城钟离,薳启彊城巢,然丹城州来。”
至于归顺吴国的钟离国,多作为吴国与中原诸侯国会盟之地。
如鲁成公十五年(前576年);“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高无咎、宋华元 、卫孙林父、郑公子艏、邾人会吴于钟离。”以晋国为首的北方诸侯会吴于钟离国。
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十年春,会于柤,会吴子寿梦也。三月癸丑,齐高厚相大子光以先会诸侯于钟离,不敬。”
钟离邑灭亡
关于楚国筑成的”钟离邑“,《史记》则有一段话记载;“吴之边邑卑梁与楚边邑钟离小童争桑,两家交怒相攻,灭卑梁人。卑梁大夫怒,发邑兵攻钟离。楚王闻之怒,发国兵灭卑梁。吴王闻之大怒,亦发兵,使公子光因建母家攻楚,遂灭钟离、居巢。”
说是钟离邑与吴国边邑卑梁发生冲突,卑梁占优,主动攻击钟离,钟离邑向楚国求助,楚国发大军准备灭卑梁,卑梁也不示弱,找来吴国,双方大战,楚败吴胜。吴军趁势灭了钟离邑与巢国。
至于说归顺于吴国的钟离国,则很有可能会活到春秋后期。
因为,再之后是越灭吴,楚国才趁机沿淮东进,重新占据淮河上中游地区,在此过程中,于灭蔡、杞之间即前447年至前445年间灭钟离国,以其故地置县。
钟离国特殊的文化目前所见的钟离国三座墓地,与东夷文化十分相近。
主要有三个特点;
其一,墓地为圆形,且呈放射线。这种墓地结构与同一时期周边地区,包括楚国、吴国及中原诸国的墓葬形制都截然不同。
这体现的是对太阳崇拜的文化传统,而这一传统与钟离国的族属相关,即东夷文化中的太昊与少昊,特别是少昊。
少昊部落向来有崇拜太阳的传统,且山东大汶口文化中出现相当多的”日月山“符号,此符号至今都不知它代表什么含义。
说钟离为东夷文化,核心点就在此,因为最能体现一个部族文化的地方就在墓葬。
其二,殉葬风俗,二座钟离墓均有十具殡葬,且以墓主为中心,均等分布四周。
殡葬这种风俗,流行于东夷,还有商,宋襄公曾将鄫国国君当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而周朝等众诸侯国并不使用殡葬。
其三,墓地中有五色土,以五色土构成的放射线,类似太阳光芒。
结合来看,钟离国来自山东东夷文化,很可能是少昊一支,因西周周公东征,跑到淮河一带。春秋初期,因楚国势力进入淮河上游,只得再往东迁一些,但又成为吴国附属国。随着吴楚争霸,越灭吴,楚国卷土重来,钟离国最终被楚国所并。